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有关沙陀族遗民的流向及其活动情况 ,史多乏载。笔者认为 ,沙陀族解体后 ,其族人大都散居于辽、宋、金、夏境内。流入辽朝境内的沙陀人 ,除部分被并入契丹族外 ,大多数仍居住于代北等地 ,并保有“沙陀三部落”建制。辽亡前 ,他们徙居于宋并州一带。宋朝境内的沙陀人 ,绝大多数来自于后汉、后周和北汉 ,其中有不少是沙陀世家大族。他们在宋建立和发展过程中 ,因立有汗马功劳 ,故大都拥有各种显爵。金朝境内也有沙陀族遗民。说丰州汪古部人是李氏后裔为“伪托” ,实际上只是一种猜测。流入西夏境内的沙陀人数量当也可观。“昔里钤部”先世 ,有可能是李克用叔父李友金  相似文献   

2.
土族李土司远祖系突厥沙陀种,沙陀酋长朱邪赤心为振武节度使,子李克用为唐雁门节度使,后进晋王。李克用于李存勖为后唐庄宗。庄宗存勖死,李克用养子李嗣源即位,是为明宗。明宗即位前夕,李克用之嫡子嫡孙有的被杀,有的逃入阴山。辽金时以白达勒达名字出现。及至蒙古兴起,黑达白达合二为一。元朝廷以西宁洲为李克用后裔驸马昌吉之分地。昌吉死,无嗣,其弟脱脱木耳袭。元亡明兴,脱脱木耳之五世孙李南哥归降,是为土族之李土司,并衍生出沙陀后裔三李土司。  相似文献   

3.
有关沙陀都督府、沙陀族共同体、沙陀族姓等问题 ,学术界向来说法颇多 ,这些说法与历史事实多有出入。本文依据史料认为 :唐初西域地区并无沙陀都督府建制 ;构成沙陀族共同体的基础是“沙陀三部落” ,不能把早期的沙陀突厥与尔后的沙陀族视为一体 ;沙陀族除沙陀三部落外还包含有其他民族成分 ,学术界过去只将李、刘、石三姓视为沙陀族姓与史实不符。沙陀族姓是沙陀族共同体丰富内涵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4.
吴均 《中国藏学》2006,(2):111-119
本文在驳斥关于藏族族源之奇谈怪论后,着重指出藏语中的“嘉”((?))为“夏”(举下切)的对音, 并从民族来源传说、宗教文化、习俗、语言等方面论证唐初青康地区的羌人与吐蕃是语言相同、宗教相同、文化渊源一致的蕃人部落。  相似文献   

5.
多弥史钩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多弥 ,为隋唐时期汉文文献史籍记载的西北民族之一。《新唐书·西域传下》记其为西羌 ,滨犁牛河 (今青海通天河 ) ,“役属吐蕃 ,号难磨 (Nam mo)”。本文据此 ,认为“难磨”即藏文文献中所记之“南”(Nam)国或南部族 ,源于汉代以来西羌中的“卑”等羌 (以上前人均有论述 )。南部族在古藏文文献中往往与吐蕃原始六族中的“董”(sDong)族联系在一起 ,故多弥可还原为“董弥”(sDongmi,即董人之意 )。此名可能为其他族人对其的称呼 ,“南”为吐蕃人对其的称呼。另外 ,吐蕃征服“南国” ,约在唐贞观六年至显庆元年 ( 63 2— 65 6)之间。后为吐蕃“四方面王”之一 (《贤者喜宴》)、与吐蕃赞普通婚和结盟的大家族那囊氏 (sNa nam)应为南部族首领或大家族之一。唐安史之乱后 ,吐蕃曾征调南部至西域一带防戍 ,故 2 0世纪以来新疆出土的藏文简牍中有“南茹”、“南茹巴”的记载。唐末至五代 ,汉藏文书所记之“南山”、“南波”等 ,其中杂有“南”部族 ,故其所以得名 ,除因其居地在“南山”(今祁连山 )外 ,还有其民族构成中有“南”部族的缘故。  相似文献   

6.
苏利国 《西藏研究》2023,(5):88-96+162
学界目前对唐蕃古道上的重要馆驿“吐蕃别馆”之地理位置基本确定,但对其确切名称尚未深入探究。通过对比解读吕温不同版本出使吐蕃期间的诗文,辨析唐蕃古道赤岭西南道诸驿词汇之特点、考察唐使入蕃事件中关于“列驿”之记载,以及探讨吕温诗作之内在思理等,可以确定“吐蕃别馆”本名为“吐蕃列馆”,即唐蕃古道之“列驿”,而吕温诗文中的“吐蕃别馆”实为“吐蕃列馆”之讹误。  相似文献   

7.
后唐、后晋、后汉王朝的昭武九姓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唐、后晋、后汉王朝的昭武九姓主要来自唐代的六胡州,以及随沙陀部落东迁之昭武九姓和回鹘败亡后降唐部落被安置在代北的昭武九姓。昭武九姓是沙陀崛起代北的主要军事力量,后唐、后晋、后汉王朝的建立、演变与昭武九姓密切相关。所谓“沙陀三王朝”其历史是沙陀突厥与昭武九姓共同活动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吐蕃时期昌都社会历史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呷 《西藏研究》2002,(3):90-96
7世纪初 ,吐蕃第 3 2代赞普松赞干布率部南征北战 ,削平群雄 ,建起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的吐蕃王朝。随着吐蕃地方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发展 ,其实力不断得到壮大 ,为松赞干布最后统一青藏高原创造了条件。位于藏东的昌都地区就是在吐蕃强盛时期被征服的。吐蕃武力东扩并占据昌都等康区地方 ,是在松赞干布去世后的噶尔家族专权时期。 65 6年 ,禄东赞 (噶尔·东赞域宋 )率兵攻白兰 ,使党项畏逼 ,请求唐中央王朝支持其举部内迁 ,而留在今川西、甘南、青海东南部的党项人即归吐蕃治下。 680年 ,吐蕃攻陷唐安戎城 (今四川茂汶境内 ) ;西河河蛮与其…  相似文献   

9.
(一)回鹘与吐蕃在公元789—792年间对别失八里(北庭)的争夺,是人所悉知的历史事实。这场争夺的结果如何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民族以往的情形。公元740年,回纥攻杀了东突厥的第二可汗,从而称雄于大漠之北。安禄山作乱反唐之际,回纥的强大援军对唐朝平定这场叛乱起了重要作用。自此以后,回纥国势盛极一时,其领土逐渐扩张到天山以东地区。至于吐蕃,它在唐朝全力对付安禄山叛乱的时候,乘机夺占了河西走廊上的东西诸州。  相似文献   

10.
七世纪初叶,正当西方“基督教世界”处于相对寂静、滞息而缺乏活力时,亚洲东部、北部,一直到西藏、新疆及其阿拉伯半岛地区却显得异常活跃,唐、回纥(鹘)、吐蕃、阿拉伯的相继崛起,给这些地区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也启动了此一广阔区域内务民族、国家间的相互往来与交流。回纥与吐蕃间的早期民族关系也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揭开序幕的。 回鹘与吐蕃间的关系延续时间很长,以840年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由于回鹘、吐蕃两大政权皆处于相对兴盛时期,基于对西域、河西两大沃野肥地的垂涎,对丝绸之路控制权的觊觎,双方间围绕着北庭、西州、凉州等重要城镇和交通枢纽进行了一系列的争夺战;后期,回鹘、吐蕃统一政权不复存在,双方再也无力组织大规模的争战,所以,双方间的关系更多地呈现出睦邻友好、团结互助的迹象。 关于840年以后回鹘与吐蕃间的关系,笔者已有专文论及。本文将探讨的是回鹘与吐蕃间在840年以前以相互战争为主要特征的关系,拟分为争夺北庭、争夺西州、争夺凉州三大部分论述之。  相似文献   

11.
高车王国(亦称高昌国)在公元7世纪上半叶崩溃之后,由薛延陀、回纥等部和在药罗葛氏族率领下的九姓乌古斯(即九姓回鹘)在近一个世纪的过程中,曾几度企图摆脱突厥和唐朝的统治。公元628~646年间,薛延陀首领夷男配合回纥等部,在沿金山(今阿尔泰山)至独逻河(今土拉河)间的广大漠北土地上建立起了自己的国家。从公元632年起,这个汗国曾经常侵扰唐朝和突厥汗国的边陲。到公元660~663年间,回纥部再度掀起反唐暴动。从713年到742年,回纥部同葛逻禄和拔悉蜜等部结成联盟,共同反抗突厥汗国的统治。当时,这一部落联盟得到了唐朝的支持,因为对唐朝来说最大的威胁来自突厥汗国。在这一时期,回纥部分布在仙娥河(亦称娑陵  相似文献   

12.
回回名源古今论马肇曾中国对伊斯兰教及信仰伊斯兰教的人,长期称为回教或回回。自明末清初顾炎武先生首先提出回回为中国原少数民族回纥的发音转声之说后,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近年,中央民、族大学李松茂先生撰《“回回”一词与伊斯兰教》①,南开大学杨志玖先生...  相似文献   

13.
745-840年间唐朝与回纥交往之弊及其实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继突厥、薛延陀而雄居漠北的回纥民族充分利用自身特点拓展生存空间。 8世纪中期以后 ,唐王朝的一系列作为加强了这种可能 ,从而也反映出唐由盛转衰的事实。百年漠北回纥汗国在与唐的友好交往中处于主动并一度左右唐的内政外交 ,由此交往中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消极影响 ;本文将从回纥助唐平叛、贡赐、市易、和亲与摩尼教得以盛行中国等方面探讨这些问题存在和难以得到解决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五代宋金时期甘青藏族部落的分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吐蕃部落自唐末以来遍布河陇之地,东起陇山之首,西至阳关之西,均有其部落族帐居住。《宋史·吐蕃传》称:“自仪、谓、原、环、庆、镇戎暨于灵、夏皆有之。”这一段话我认为是有问题的,上述几州军并非吐蕃主要住地,而环、庆、灵、夏、镇戎等地都是吐蕃、党项的杂居之地,吐蕃的主要居地均在上述州军的西面或西南面。《邵氏闻见前录》卷十三载:“吐蕃在唐最盛,至本朝始衰。今河、秦、邈川、青唐、洮、岷  相似文献   

15.
黠戛斯的崛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黠戛斯的崛兴薛宗正黠夏斯古译坚昆,又作结骨、契骨、纥斯,乃发迹悠远的西域古族,今柯尔克孜人的先祖。初兴于剑水流域,隋、唐之际崭露头角,同突厥、薛延陀、回纥等强族争雄长,并于北回鹊汗国解体以后一度称雄漠北。对此,本文将进行一番全面、系统的考察。一、坚昆...  相似文献   

16.
吐谷浑与现代土族的族源联系在学术界尚存分歧,主要分歧点有以下几点:古代的吐谷浑人是否是现代土族的主体民族或族源来源之大部?历史上的吐谷浑国立国历经三百五十多年,吐谷浑国是否是以土族先祖为主体的部族国家?唐末,吐谷浑国被吐蕃灭亡之后吐谷浑人分散四处,甘青故地是否仍有吐谷浑人的遗留族群?上述的疑问,成为解决土族族源争论中的关键点.至于土族究竟与吐谷浑人、霍尔人抑或蒙古人是“源”还是“流”的关系?它们是直接的族源承接,还是仅仅就是间接的族体间的融合?上述的诸多疑惑需要学术界采用更为有效的方法,如考古学、体质人类学与历史学等多学科相结合,尝试进行整合性研究,应该是将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200年前在遥远的欧洲多瑙河畔,有一位青年从中学时代就立志到东方去寻根,到东方回纥的一支“Yoogar”人(即今日裕固族)当中去生活,去为自己民族的族源收集资料。令人遗憾的是他只身踏上寻根的征途后爬山涉水、历经艰辛长达23年,但最终没能到达他梦寐以求的“Yoogar”人当中,而长眠于喜马拉雅山麓。这位伟大的旅行家就是日后成为西方藏学研究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8.
自唐宋以来 ,青海湖湖区和湟水流域一直是吐蕃部族的聚居地带。迨明代中期 ,环绕着青海湖搭起的吐蕃族帐 ,星罗棋布 ,生齿日繁 ,“素号乐土”。湟水流域是北宋时期吐蕃口角厮口罗地方政权的腹里之地 ,这里川谷肥沃 ,河溪纵横 ,傍河两岸的吐蕃农舍连带密集 ,人丁繁夥。明初青海地区基本上是以招抚方式纳入大明版图的 ,故免受战争的破坏 ,农业、畜牧业持续发展。青海吐蕃经济的繁荣与富庶 ,引起西北诸番的垂涎。正德四年 (15 0 9年 ) ,蒙古鞑靼部自河套侵入青海湖区 ,并以此为据点 ,不断掠夺邻境诸番部。鞑靼部轮番占据青海时愈 80年 ,这期…  相似文献   

19.
裕固族宗教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裕固族是我国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县黄泥堡裕固族乡.裕固族有一万零五百多人(据一九八二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其中四千六百多人使用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西部裕固语,二千八百多人使用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东部裕固语,其余的人使用汉语.裕固族,在汉文历史文献中,曾被称为“黄头回纥”、“萨里畏吾”,“撒里畏兀儿…….这些称谓都和古代的回纥、回鹘、突厥民族有关系.裕固族的族源,可以退溯到古代的回鹘.但是,古代回鹘并非裕固族的唯一族源,古代蒙古人也是裕固族的族源之一,裕固族操东西部两种裕固语便是明证.可以这样说,古代回鹘人与古代蒙古人中的一部分相互融合,形成了今天的裕固族.裕固族在历史上先后信仰过萨满族、摩尼教、佛教和喇嘛教.今天,在裕固族现实生活中呈现的宗教文化仍然是多种多样,交错相织.本文旨在较为详细地综述裕固族历史上的宗教信仰以及呈现的宗族文化.全文分三部分.  相似文献   

20.
唐朝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即今西藏),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十分动人的故事。它不仅反映了历史上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关系,而且由于文成公主的远嫁,还給吐蕃带去了中原地区的物質和精神的文明。因此这个故事千百年来流傳不衰,深为汉藏两族人民所喜爱。据流傳在西藏人民中的傳說,說文成公主当时带去了谷物三千八百类,牲畜五千五百种,工匠五千五百人。新旧唐書的吐蕃傳上也記載着:文成公主到了吐蕃,还派人到長安要去了蚕种,請去了釀酒、制造碾磑、紙墨等各行各业的工匠。話剧“文成公主”是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