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艾略特倡导文学家运用“神话方法”进行文学创作,他以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了他的理论。《荒原》运用“神话原型”来构筑全篇,赋予混杂零乱的“荒原”意象以内在统一的秩序和结构。死亡—再生原型、寻找圣杯原型、水与火原型、圆环原型等构建起一个相互映照的“神话原型”体系:1·死亡—再生原型生死是人必须面对的命运。在永恒的宇宙背景中,任何生命个体都有如微尘,对自身的生死命运难以掌握,但人能够创造精神与灵魂的再生和复活,以超越有限的肉体生命。宗教作为超越性意识否认死亡是生命的终结,创造出死后复活与再生来慰藉人的心灵。人死而…  相似文献   

2.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人是有限的生命个体,势必要经历生老病死.但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在于人能从有限的生命中体验无限的意蕴.庄子就试图以"悟道"来实现从有限到无限的超越,他肯定人有绝对自由的存在层面,批判了现实中受物役、功利役和观念役的无超越性的假我的人的存在状态,这种状态使有限固化.因此,庄子指出以"心斋"之"忘"追求"道"为路径,才能实现真正人的复归.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齐美尔《现代人与宗教》的文本解读基础上指出:齐美尔在对传统宗教起源论和现代性危机的深刻认识上,认为只有“后宗教”才能克服现代性危机。后宗教实质上是个体生命的内在宗教,现代性危机的克服不在于对传统宗教建制的现代化改进,而在于个体生命的内在实现。在此需指出,现代性危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齐美尔从后宗教进行消解只是提供了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视域,同时,也受到他所在社会的局限。  相似文献   

4.
人类具有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文化生命,但每个人所拥有的这三重生命并非均衡对称的。古往今来人类就追求延长生命乃至于让生命不朽,然而能够不朽的生命不可能是自然生命,而只可能是社会生命和文化生命。一个人对人类社会与文化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且给后人留下不可磨灭的效用与记忆,则其有限的个体生命就跨越了时空融入到了无限的人类生命,这也就意味着个体超越了自然死亡而达到了不朽的境界。人的生命的影响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其中要延长乃至创造不朽社会生命需要做出有效社会贡献以及相应地提高社会地位、拓展社会网络和增强社会传播;而延长乃至创造不朽文化生命则须在技术工具、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诸方面做出足够重要的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5.
宗教与宗教学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天祥 《云梦学刊》2003,24(2):15-20
什么是宗教?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这都是一个亟待弄清楚的问题。一般认为,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就是宗教,其实这是严重的误解。它们不是宗教,只是宗教组织,或者说制度化的宗教。宗教是借助心力,即认知能力的扩张,超越有限,领悟无限,乃至把握无限,从而实现人生终极价值的合理性过程,它是同无限的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宗教组织则不然,在制度化的过程中同宗教的二律悖反,常常表现出它们的世俗化的、有限的特色。宗教;无限;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6.
宗教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早在人类迈入文明社会之前,就牢牢地扎根于人类的精神世界之中。千百年来,人类创造了各种信仰形式,宗教信仰无疑是其中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一种。如果说,理性地思考人的当下存在之局限,以及建构一种超越世俗而走向神圣彼岸的信仰是各种宗教教义的核心,那么,宗教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它揭示了人的存在的有限性,以及有限的人对无限的终极神圣的一种永恒的追求。由此,宗教信仰必然表现出对尚未实现和证实的“彼岸世界”的确信,并将它作为现实之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一个神圣导向。不同的民族创造了…  相似文献   

7.
从对宗教的大体认同,到站在科学立场的激烈反对,再到对宗教文化基因功能的承认,呈现了《新青年》理性主义的文化建设过程.宗教批判是为新文化的建立扫清障碍,其目的在于建构具有现代特征的文化体系.“宗教代替说”只是一种叙述策略,除了把“神”还原为“人”之外,它更显示了“五四”新文化自我重构的艰难与困惑.  相似文献   

8.
人的生存既是一种有限生存,又是一种无限生存.在有限与无限之间寻求人的生存价值与意义、探索超越生存有限性的可能与途径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历史上形成了诸多不同的超越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宗教救赎模式、自然认同模式、理性超越模式、本真生存模式和实践唯物主义超越模式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超越模式有效克服了宗教救赎模式的虚幻性、自然认同模式的直观性、理性超越模式的抽象性及本真生存模式的无助性,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实践的,是实现人的生存有限性超越的惟一科学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死生契阔的生命完满:魏晋审美文化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是重“生”的文化 ,整个文化体系中对于“生”的热衷与长生不老的渴望 ,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到了魏晋时代 ,随着当时人们个性意识的不断强化、审美意识的不断深化 ,以及玄学思辨体系的确立 ,人们对有限的生命形体和无限的生命底蕴进行深入思索。这种思索具象地表现于生命形态的体认 ,便是由延长生命的长度转向了增加生命的密度 ;表现于生命哲学 ,便是由“生”向“死”的转化 ,而从形上的角度看 ,“死”是对生命本质的追问与思考 ,因此正是这种转化 ,促成了魏晋审美文化的最终转型  相似文献   

10.
生命自我超越是中西哲学的一大主题。西方近代哲学对主体性和超越性的建构使人类自我超越的归宿漂离宗教,尼采超人哲学力图使人类价值理想从天国的彼岸回到人间,克服了近代哲学生命终极关怀的超绝性和神秘性,从而与中国儒家哲学通过伦理方式沟通人的理想境界与现实世界层面来实现道德的真我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尼采和儒家哲学的先验唯心主义立场和专制等级主义情结,使其生命超越论陷入空洞并不失反动之嫌。马克思所阐明的在“自由联合体”中的“自由而全面的人”真正地实现了生命的超越,达到了真正的善、生命的终极价值,从而形成了对“超人”价值论和“圣人”境界论的批判。  相似文献   

11.
《浮士德》整部作品围绕浮士德对自我生命意义和人类理想的探索与追求,寄寓了歌德对于个体生命和社会时代的深切思考。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浮士德》以其卓越的思想性完成了对个体的诗性超越,成为了人类精神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吴炫的《否定本体论》是个体之思的结果。本文在肯定谊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超越的基础上,对其超越西方文化哲学理论的不彻底性提出了商榷性意见,同时在“否定如何可能”、“否定是否是一种理性活动”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见解。  相似文献   

13.
引子:“纹饰”也是“文宝”佛教是对中华文化影响最大的外来宗教;中华文化又是对佛教产生了最大作用的异邦文化.宗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的迁延性与累积性虽不如以物为主要认识对象的自然科学,但又却往往强于以我为主要产生条件的文学艺术。它的限制性与规定性虽比不上靠政权维系的体制法典,但却又常常超越靠道德制约的个体行为。它对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诸方面的影响是综合且全能的,因而,它对文化心理的影响也是巨大而深远的。宗教以它的自觉性与规定性并举、陶熔性与限制性同重,引导性与排它性互补、功利性与超脱性共存,适应于从时代最高统治者到最下层贱民的不同选择。而在这  相似文献   

14.
"死亡"是人类世界中永恒的、恒古不变的话题,是哲学和宗教研究范畴内最难解的命题之一,是古今中外文人骚客及作家诗人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泰戈尔作为印度乃至世界范围内最伟大的诗人,用热情洋溢的语言在诗歌中赞美了生命、爱情和人生,包括死亡。死亡的意象诗歌几乎贯穿了泰戈尔一生的诗歌生涯,他以人生体验和哲学思考的形式,表达了个体对死亡的深刻思索,赋予了死亡意象诗歌极高的美学价值和哲学意义,最终使对死亡的认知超越了生命的限制,从而完成了生命与死亡从矛盾对立到统一圆满的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15.
在“立德、立功、立言”中获得人生的真正价值──评郭广银《伦理学原理》趋越尽管个体自然生命是有限的,但理性生命却是可以永存的。人可以用毕生的德行、功业克服感性之在的有限性,即在“立德、立功、立言”中使个体生命获得不朽的意义。人生价值的真正实现,是要在人...  相似文献   

16.
《人间词话》"气象"说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涛 《江淮论坛》2006,(1):159-163
“气象”是《人间词话》中的重要概念,它与“境界”关系密切,对它的理解将直接关系到对“境界”的评价。本文追溯了《人间词话》气象说的传统文论渊源,从生命关怀、个体感悟与悲剧体验三方面阐发了“气象”的内涵并探讨了“气象”与“境界”的关系,提出“境界”是一种人生境界。气象具有与境界相通的特点,是境界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温权 《人文杂志》2022,(8):100-107
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本质上是对货币权力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以“交换价值”“平均利润”以及“生息资本”为节点,马克思不仅在概念维度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从“因何所是”到“确如其是”及至“是其所是”的形而上学追问,更从现实层面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提供了“发生学”“过程论”与“目的观”依据。它们作为《资本论》的核心议题,无异于马克思理解资本主义的三个递进层次:对资本主义“所谓何物”的认识论再现,既是在本体论维度确证资本主义“自我建构”的历史唯物主义根据,又为资本主义“自我扬弃”的逻辑学线索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素材。这就意味着,与马克思用货币权力的社会化史诠释资本主义“从哪里来”的概念实然性相对应,我们应当在社会性个体的实践史中不断确证资本主义“往何处去”逻辑应然性,从而实现共产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彻底扬弃。  相似文献   

18.
方东美先生(1899—1977)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在他的生命哲学系统中,特重生命精神境界之建构。其境界说,不同于冯友兰、宗白华、唐君毅,而有自己的特色。简言之,方先生境界说是艺术、道德、宗教三重境界的层层升华、贯通互动。在方东美的两篇重要论文《从宗教、哲学、与哲学人性论看“人的疏离”》与《中国哲学对未来世界的影响》中,方先生提出了他的形上人之精神人格超升的三重境界说,把超越于自然人的形上人之生命精神分为艺术天地、道德宇宙、宗教境界三重,层层提升,上下回向,生命精神贯注其间,通达顺畅,构…  相似文献   

19.
“悲剧意识”是对人类生存“悲剧性”的一种总体性的心灵感受和精神把握。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 ,“现代性”危机和价值意义的困惑贯穿了 2 0世纪的始终。宗教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对“彼岸”的肯定和向往来体现对“此岸”的批判和否定 ,就包含有对现实的世俗世界的否定和超越。而文学艺术在与世俗的形而下世界的分裂、对立以及否定和超越上 ,在对现代人的灵魂实施“拯救”或“救赎”上 ,与宗教的精神功能有着本质上的相通。  相似文献   

20.
浅析牟宗三现代新儒学的人文宗教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牟宗三以终极关怀、安身立命来确定儒家的人文道德宗教意义,认为儒教之为“教”强调了人文的生命之在于人自身而不是人格神.凸显了德性主体的“内在超越”而非向彼岸的外在超越,故而成立一最优化的“圆教”形态.而“良知的自我坎陷”说又为儒家人文宗教的完善提供了更精致的论证,牟宗三以儒家的宗教化来对治当代人文精神的式微,进而追求人的生命圆满和社会圆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