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美国家庭社会工作的核心目标就是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主要内容有弹性制的儿童教育,以家庭为工作对象的儿童医疗,重视家庭作用的儿童保护,弥补家庭不足的社会福利,强调专业支持的社会服务。美国家庭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及其现在的专业内容,对于我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多方的共同参与,广泛的服务领域,促进社会发展的目标,是我国发展社会工作必须面对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社会工作在为单亲家庭进行服务时,面临专业身份认可度低、可利用公共资源不足、难以保持家庭与个体平衡发展三大困境。以能力视角理论为依据,通过对单亲家庭实施辅导,在实践中探索出以能力为中心的社会工作介入模式。这种新模式通过关注点的转变和积极关注、迅速建立信任合作关系、运用循环策略挖掘潜能等方法灵活地处理单亲家庭生活中的问题,有力地促进了个人和家庭能力的整合,有效地解决了针对单亲家庭的社会工作实务困境。  相似文献   

3.
完善学前儿童教育照顾服务,实现幼有所育是新时代的重要议题。作为最年幼的流动人口,流动学前儿童属于脆弱群体。由于教育照顾服务等社会支持不足,流动学前儿童的生存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通过对托育机构、幼儿园、社区、社会组织等为流动学前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教育照顾服务的情况进行调查,厘清教育照顾服务的社会支持状况发现,目前还存在针对托育机构、幼儿园等公益性和普惠性教育照顾机构供应不足与质量参差不齐、社区支持力度单薄、社会组织关注度不够等问题,需要大力发展普惠性托育、学前教育等机构教育照顾服务,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的联动作用,提高流动学前儿童教育照顾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4.
聚焦成都市第三圈层农村地区小学儿童,以"流动教室项目"为研究对象,是针对处于第三圈层的成都市金堂县、彭州市贫困地区四所村小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实践的行动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成都市第三圈层农村学校社会工作介入过程呈现三个主要特征:社会工作介入内容为学生一般性需要回应;社会工作介入方法以小组工作为主、社区工作为辅;社会工作介入形式为轮换式接力服务。同时亦对第三圈层农村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模式进行了以下方面的讨论:远郊农村经济社会特征与学校社会工作内容的适配性;远郊农村教育现状与学校社会工作功能的适配性;西部社会工作资源特征与学校社会工作方法的适配性。  相似文献   

5.
城市流动儿童是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而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生长在城市之中,但在城市生活过程中受到了来自不同群体及环境的歧视和排斥,依然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出现了城市社会适应的困境。本文在社会工作的视角下,将流动儿童视为服务的主体,注重发挥流动儿童自身的优势,采用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的方法探讨使他们能尽快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社会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社会生态理论作为社会工作实践中一种新兴的指导理论,在香港社会工作中应用广泛.它主要强调在为案主提供服务时注重案主本人与社工、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整体性,以及在这个系统中案主所处的环境与案主之间的交互作用.笔者试以在香港学生辅助会石壁宿舍的实习经验为依据,总结并分析社会生态理论在儿童社会工作中的运用,提出对内地弱势儿童社会服务模式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农村发展的未来,留守儿童是乡村振兴战略关注的重要群体之一.有效优化现有帮扶体系,生成全面持续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制,成为拓宽乡村振兴发展空间的重要环节.研究引入生态系统理论,基于以社区为本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项目,通过行动研究法改进农村留守儿童帮扶体系,探索实现长效化农村留守儿童帮扶的路径机制.研究发现,为了有效破解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帮扶体系所面临的困境,可以在乡村振兴的框架下从需求把握动态化、家庭运作有效化、帮扶体系持续化三个关键要点出发,实现农村留守儿童帮扶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8.
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过程中的家庭照顾者存在心理困境大、能力不足、社会支持弱等问题。研究选择了行动研究法,选择能力提升、心理调适、建构社会支持网络三位一体的服务框架,探讨社会工作者在机构如何推展社会工作服务,并从实证的角度探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问题。行动研究表明,要在康复机构提供本土化的社会工作服务,社会工作者要整合心理调适、能力提升、社会服务三个维度,处理好专业关系的建立及与机构的合作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一种儿童福利、儿童保护的新模式。上海市儿童福利院的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至今已有10年。本文以上海市儿童福利院为研究个案,试图从专业社会工作的角度对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理念、过程、方法、技巧等进行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家庭寄养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各种与家庭相关的问题不断显现。社会工作在为问题家庭进行服务时,面临着专业身份认可度低、可利用公共资源不足、难以保持家庭与个体平衡发展三个实践困境。能力视角理论为解决这些困境提供了新的启示,在实践中也探索出了以能力为中心的评估和介入的家庭社会工作模式。研究发现,这种新模式通过关注点的转变、全面性的把握和对互动的强调三种方式,有效地对家庭的能力和需求进行全面、动态地评估;通过建立良好的工作目标、运用循环策略和借助具体的行动三种策略,有力地促进个人和家庭能力的整合,促使家庭更好地应对自己的生活。同时,在实践研究中提炼出系统互动和行动连接两个概念,对能力视角理论做了相关修正。  相似文献   

11.
安徽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主要由政府向孤儿等困境儿童提供生活、医疗和教育保障,存在保障对象狭窄、责任主体有限、内容层次低且项目单一的问题.未来的保障制度设计应将保障理念从小福利转变为大福利,秉持适度普惠、多元治理、需要为本、预防发展的原则,将保障对象扩大至因家庭保障功能折损的儿童,建构多元供给主体的良性互动机制,基于需要开发组合保障项目包裹,划分困境儿童的困境等级以为困境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相对应的支持性、补充性和替代性服务.为实现上述设计,需要政策、财政、长效服务机制和人才建设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以广州为案例探究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并分析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和以孝观念为基础的家庭照顾服务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目前社会工作服务更多的是发挥"补充"家庭养老照顾服务的作用,而非"替代"传统的家庭照顾服务。为此,社会工作服务供给应充分考虑传统孝观念对老年人接受社区服务的影响,整合社区养老服务资源,增强社区居民的信任度。  相似文献   

13.
中美家庭结构与功能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聚焦于中美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异同以及文化力量的影响,利用美国社会工作学生访华计划设计了本研究课题,在中美双方老师的共同督导下,9名美国社会工作学生和18名中国社会工作学生参与了本课题研究,采用了面对面的深度访谈和观察的方法.比较了中美家庭在家庭结构、家庭决策、家庭沟通及家庭观念等方面的异同,并探讨了其中的文化影响力和对社会工作介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打工潮”导致大量农村男性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出现了一系列留守妇女问题。从生产机制上,部分农村留守妇女面对照抚重责、疾病困扰和婚姻危机等多重并长期存在的困境。从再生产机制上,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对男女的不同期待,使得男女在接受教育时存在差别,加之城乡二元体制和劳动力市场对女性的不平等,导致农村留守妇女的困境:在家庭内部资源的分配倾向于男性、婚姻功能的不健全和劳动力市场不平等的分工模式等方面。困境留守妇女的问题是实现乡村振兴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而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社会治理工具,通过社会工作中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能够对当前社会结构和留守女性的传统文化观念进行介入,有效提高留守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家庭话语权,促进社会平衡。  相似文献   

15.
儒家社会工作学的教育与实践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旨在介绍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学者如何运用儒家理论、道德观与技术作为中国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价值观及技术的基础。笔者根据多年社会工作教育与实务的经验,提出一套高级通用社会工作模式,供当今及未来中国社会工作教育与实践之参考。本模式的设计运用古今中国文化的内涵,考察当今环境及需要,目的在于解决社会问题,开发人类潜能,使人类社会逐渐达到小康以及大同境界。儒家社会工作学的教育与实践模式是根据儒学“易道”原理及伦理道德作为改变人的行为及其所在环境的准则,如何应用儒家变易、简易、不易的道理,为个人、家庭、团体、社区及社会的规划与变革提供指导,乃是本模式的主旨。  相似文献   

16.
困境儿童问题是凉山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困境儿童社会化质量直接影响其自身发展及社会和谐、民族未来,其 意义影响深远。如何高质量地实现社会化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立足于优势视角,对大凉山“困境儿童”社会化进行分析,从 政府、家庭(或亲属)、学校、社会和社区五个层面提出建立困境儿童管理数据库,落实家庭监护责任人,建立地方学校校长责任 制,健全社会帮扶机制,加强乡村或社区文化建设等途径,施行精准教育帮扶服务,使大凉山困境儿童更好地实现社会化。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社会工作服务在为老服务领域的重要性得以体现。半失能老人作为老年群体中的特殊存在更需要得到社会工作服务。然而,社会工作服务中的伦理困境对其服务成效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目前,养老机构半失能老人社会工作服务存在着案主自决与干预限度的冲突造成的伦理困境、价值抉择冲突所产生的伦理困境、资源的限制导致的伦理困境、隐私权与保密限度的冲突造成的伦理困境、社会工作者与半失能老人双重关系造成的伦理困境。可以通过社会工作者行动及社会工作行业建设角度来解决养老机构半失能老人社会工作服务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全面脱贫攻坚任务的如期完成,贫困形势和特点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过去以区域性贫困为主的贫困模式,已转变为以一些家庭贫困为主的贫困模式。在此背景下,如何发挥社会工作独有的专业优势,助力家庭整体功能的提升和发挥,就成了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我国今后扶贫工作的着力点要以扶助家庭为主,要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的优势,以社会工作机构为主体,以“家庭项目”模式为载体,通过社会工作者协助贫困家庭成员塑造家庭文化、打造家庭规划、提升家庭责任感、整合家庭资源来促进贫困家庭的整体性发展,助力实现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  相似文献   

19.
喘息服务是一种残疾人家庭社会支持手段.在我国,贫困残疾儿童被称为困境儿童.为了开展本土经验探究与理论讨论,基于社会支持理论,利用问卷调查法与个案访谈法对东部W省S市困境儿童家庭喘息服务项目展开研究.研究发现:困境儿童家庭存在康复支持、经济、社会与心理支持等需求.基于此,社会工作者为其提供了包括转介免费康复训练与专业社工服务在内的喘息服务.最后,对喘息服务效果进行评估与反思.  相似文献   

20.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代行式”社会工作服务是在缺乏第三方——专业的学校社工介入服务背景之下的权宜产物。基于皖北农村M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调研,探究这种留守儿童“学校代行式”社会工作模式在相关制度建设、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和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做法,进而对"-5前农村留守儿童“学校代行式”社会工作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结论是:由农村学校及其教师为在校留守儿童提供服务是利弊兼有,且弊大于利的,由此呼吁未来农村学校能实现“一校一社工”,由驻校社工承担起在校留守儿童服务任务,这既有利于对农村学校及其教师进行减负,也有利于我国的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