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世界科学技术的中心正在由西向东转移,21世纪世界科学技术的中心将转移到中国。正如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近日的预言,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至2050年,中国将在世界科技领域再度处于领先地位。中国人的世纪己经来临。一、世界科学技术中心的转移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直至16世纪还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并对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科学发展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此,马克思早就说过:“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  相似文献   

2.
自从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现象被日本科学史家汤浅光朝发现以来,世界科学中心的形成与不同国家高等教育发达期之间的惊人一致成为学术界不遣余力探索的重要课题.世界科学中心由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的四次转移揭示出一条重要的规律大学的发展与科学中心的形成呈正相关关系,发展教育是促进科学繁荣乃至国家昌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作为承上(英国)启下(德国)、继往开来的法国科技创新模式,对于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法国成为当时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其在科学观念的创新、科学制度的创新以及科学运行机制的创新三个层面对当代中国的科学创新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的发展既有内在因素的作用 ,也有外在因素的作用。作为外在因素的社会政治需求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章探讨了政治需求对历史上前科学的产生、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革命的形成以及科学中心的转移所起的作用 ,并探讨了其现代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分析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五次转移,指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根本动力;社会政治的重大变革是引发科学活动转移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总书记最近在北戴河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讲话 ,扼要而又深刻地阐明了哲学社会科学对于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确定了在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的地位。这是在一种全面的科学观之下 ,为我国新时期的哲学社会科学所作的新定位。2 0多年前 ,邓小平同志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实现了整个工作重心的转移 ,走上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就是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而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 ,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由于我国原有的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7.
从思想启蒙到产业革命的三次循环与中国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50 0年的社会发展存在着如下的周期循环 :思想启蒙→政治革命→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 ,至今已经历了三次循环 ,每次循环都把社会推向新的阶段 ,都发生思想中心、科学中心、技术中心、世界强国的转移。中国在前两次循环中落后了 ,在第三次循环后期开始加快现代化步伐 ,追赶世界先进国家  相似文献   

8.
关于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互动,我们有这样的认识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中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人与科学发展的互动是可持续的良性互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互动具有全球性、长远性、组织性、系统性的特点.实现互动的基本途径是坚持科学服务于生活;加强科普教育创造良好的科技氛围;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技立法,规范互动行为;构建互动"转换体",协调科技与人的发展的互动.  相似文献   

9.
社会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位的推动力,但技术的发展,也不能勿视地理位置的影响因素。地理环境与古代世界文明中心形成和历史古国的陆路领先技术或海上先进技术;,地理大发现与欧洲国家近代工业、技术革命的崛起;地缘政治与当代世界强国中心地位由英国向美国的转移。联系研究社会进步中的技术发展、地理位置及相关因素,有助于正在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如何有效利用地理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论技术活动中心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的不平衡性,曾有许多专家学者进行过研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日本的汤浅光朝,他发现了“科学中心转移规律”。其实,和科学活动一样,技术的发展也存在着某些惊人的相似之处。本文根据赵红洲教授主编的《大科学年表》上提供的详实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技术活动同样存在着中心转移的规律:从1540年到1609年,意大利处于技术活动的中心地位;1610年至1869年这个中心转移到了英国;1870年至1909年德国取代英国而成为世界技术活动的中心;从1910年开始,美国独领风骚,至今  相似文献   

11.
本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由近代向现代的过渡和转变.科技期刊作者、编辑力量的加强.印刷技术条件的改善等是促使中国现代科技期刊迅速成长发展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中国现代科技的成长发展又首先对中国现代科学技术事业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形响.其一.团结了科学人才.凝聚了科学力量;其二.促进了中国科学教育及研究的勃兴和工农业生产技术的大力发展;其三.促进了中国现代科学向世界科学的汇流.  相似文献   

12.
关于科技与文化价值观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向人们展示了科技的社会功能和人文价值:科学技术在人们摆脱贫困、改善生存条件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科学技术使社会关系和人类社会发生了全面变革;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提高了主体意识;科学技术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境界,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人文价值受制于社会发展的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要促进21世纪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确立科学的文化价值论:树立崇尚科学、热爱真理的文化价值取向;强化科技意识,坚持科学面前人人平等的价值原则;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确立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坐标。  相似文献   

13.
世界航空科技中心的转移 ,与世界科学中心及高等教育教育中心的转移密切相关。中国已经具备发展成为世界航空大国的基本条件。航空航天重点大学要担负起进一步繁荣我国航空事业的历史使命 ,必须面向建设航空大国的目标 ,全面实现大学的社会职能 ;必须面向航空事业对“三高”人才的需求 ,形成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并存的局面 ;必须面向航空事业的现代化 ,注重人才知识结构的优化配置 ;必须面向航空科技的重大跨越 ,把培养创新能力放在首位 ;必须面向航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微观粒子世界的探索与发现彰显了科技变革与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以及科学理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是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超越过程;质疑与批判是科学探索最为宝贵的素养;必然与偶然是科学进步与发现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一世纪的科学与中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百年来的世界变化 ,本质上是源自欧洲现代化所引起的全球推进的结果。现代化是一个世界化的过程 ,随着现代化进入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文化的融合与冲突日益强化。 2 1世纪是现代向后现代过渡人类社会信息化的关键时期 ,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和科学技术都进入新的发展周期 ,科学是世纪的核心问题 ,美国仍然企图主宰世界。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进入科技创新时期的中国 ,要关注科学革命的新特征 ,确立文化价值选择观念 ,发展新的科技模式 ,寻找新科学诞生的种子 ,为世界科学的发展作贡献  相似文献   

16.
简单性科学技术观对中国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复杂性科学技术观是一种以系统思维方式为基础的现代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当代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其对社会经济巨大推动作用作出的科学总结和概括,表明了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诸要素之间具有复杂性关系,是复杂性思维在中国社会发展上的必然反映.中国需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17.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在全球爆发,而这场全球战"疫"取得的重大成就凸显了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当代价值.中国战"疫"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现代化思想的指导.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现代化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我们党在遵循世界科技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的主要内涵包括对科学技术现代化战略地位的认知,即科学技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对科学技术现代化路径选择的认知,即加强人才建设、不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对科学技术现代化价值旨归的认知,即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落脚点是人民.  相似文献   

18.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把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定位于要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为此,确定了在科学技术方面要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实施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即“向科学进军”的战略,以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导整个国家跨越式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9.
按照"杜恒-奎因命题"的理论阐释,科学作为认识现实的整体,自身存在着一定的结构,它包含边缘层、内层和中心层.以此理论维度来分析,清朝末年洋务派的科学观就缺乏这样的整体结构,并带有强烈的急功近利思想.同时,由于当时缺乏科学研究的社会环境和机制,使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失去了自身的完整性,并最终导致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落后.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 ,江泽民同志先后多次就科学和科学普及问题作出批示、发表谈话、撰写文章 ,最近又应邀为美国《科学》杂志撰写社论——《科学在中国 :意义与承诺》,其意义非同寻常 ;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的理解、认识和态度。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后 ,科学开始登上社会舞台 ,在此后将近 40 0年的时间内 ,世界科学中心经历了从古希腊到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的 5次转移 ;紧步其后 ,世界经济中心也依次发生转移。科学逐渐成为近现代社会人类普遍关心的问题。 40 0年来 ,从弗兰西斯·培根、狄德罗、卡尔·马克思、弗·恩格斯、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