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吃食堂”与语法转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由动宾结构“吃食堂”中的宾语成分“食堂”的语义类型的分析入手 ,着重论述了“语法转喻”的形成机制及其对语言运用的影响 ,并对相关的句法现象有所涉及。作者认为 ,“吃食堂”其实是一种转喻说法。而一种转喻说法一旦形成 ,就应当按照转指物也即“目标物”的性质确定语言成分的语义类型。因此 ,“吃食堂”中的“食堂”并非处所或其他语义类型的宾语 ,而是受事宾语。“吃食堂”之类的说法能够成立 ,主要是认知因素在起作用 ,对此类结构的构造特点及生成理据作出说明 ,是不能将认知因素摒弃在外的。  相似文献   

2.
英汉语数字标识方式的不同,作为语言的一种微观现象,其实凸现的是与语言互为关照的文化观、思维方式对符号系统及其编码、解码方式的样化差异。本文从跨文化释义和不同思维方式的比较切入,对英汉语数字标识方式的学习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记数位的转换是关键。同时还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意见  相似文献   

3.
汉语省略、隐含和空语类的区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引言与印欧语言相比,汉语往往注重意义之间的内在搭配,而不是追求句子结构形式的完整和表层线性结构与语义结构的一致,因而省略、隐含和空语类的现象特别突出。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汉语句法结构的灵活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吕叔湘先生很早就曾指出“国语的句法分析比较印欧系语言困难,有两个原因:一、隐藏和省略的部分太多;……”①因此,深入细致地分析省略、隐含和空语类这些现象,无疑对进一步认识汉语结构规律以及表层结构与深层语义结构之间的复杂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语言学者对这几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思维方式影响语言表达方式的角度探讨了产生汉语实词多功能现象的内在机制。认为,汉语实词的多功能性与汉民族传统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十分吻合,特别是汉语传统思维方式的意会特点能消除因一词多用所带来的理解上的困难,使实词多功能现象不至于成为语言交际的障碍。  相似文献   

5.
网聊汉语作为网络技术和交际汉语发展的产物,不仅以其独特的方式反映了网民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反映了这种思维方式背后的认知心理倾向。本文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说明和分析了网聊词汇的意义建构过程,并以网民的经验和认识事物的规律即认知语境为基础,解读网聊汉语产生和发展的内在认知机制、理据和途径,以提高对新生语言现象的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6.
语篇的连贯性是结构衔接或语篇形式的表征体现,语篇的理解与心理和认知等语言外因素息息相关。由于中西方人认知思维方式的不同,形式与语义、线性与环形、悟性与理性等语言现象在英汉语篇连贯中也存在差异,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是导致其差异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7.
“中动结构”这一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国内外学者对之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Kratzer的VoiceP理论和Collins的Smuggling Approach论证汉语中以“一锅饭吃十个人”为代表的表示“容纳量——容纳方式——被容纳量”语义配置的构式也是中动结构。  相似文献   

8.
探寻“内部形式”是研究汉语造词法的又一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造词法的研究,以往受西方语法学研究的影响,视野多局限于“语法形式”的分析上。应当说这种方法在对双音节构词现象的解释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汉语的特点是,缺乏西方语言的所谓“屈折变化”。故古今汉语词汇中大量的单音词仅仅通过“形态变化”和“结构分析”很难解释其造词现象。探寻“内部形式”,寻求语词产生的“理据”,是解决该问题的唯一办法。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的歧义结构及其分化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就某一种语言来说,语言形式总是有限的,而意义内容则是无穷无尽、千变万化的。以有限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无穷无尽的语义内容,必然会出现“一形多义”的现象。我们可以说,任何一种语言里都客观地存在着歧义结构。就汉语而言,由于汉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词的序列和虚词的使用都有较大的灵活性,造成汉语句法结构成分之间的组合常靠“意合”连缀,因此,汉语的歧义结构的产生具有更大的可能性。当“一形多义”的现象出现在动态语言单位  相似文献   

10.
模因是文化传播的基本单位,是一种与自然遗传基因相类似的现象。英源类词缀"门"的产生得益于外来语素-"gate"在模因的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四个阶段中的胜出。"门"词族在现代汉语中的广泛应用,体现了人类通过模仿和复制来传递思想、交流信息的根本需要。语言模因将进化论的思维方式应用于语言分析,对类词缀的衍生机制做出了深刻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以往人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基本上是直观的,没有深刻理解其重大意义。只有结合语言逻辑分析才能深刻理解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在一定意义上都是“不可说的”,这促使我们去考察如何进行哲学研究的语言逻辑机制。语言的基本结构包含形式、内涵和外延三个层面,其间存在重合、透明和转换的机制,只有懂得这个机制才能解决西方哲学留下的“存在之谜”等许多难题。思维具有直观和反思两个维度。应当克服直观思维方式的影响,按照恩格斯指出的方向去推进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汉语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表意分化和语法分化。汉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的范畴,汉语言从表意指代向思维方式的附加转变,尤其是汉语言语法的组成方式从陈述句向多元化表达方式发展,从最简单的主谓句形式向副词结构、复合句结构转变等,成为汉语语法中的一个定式。可以说,人类语言的发展和演变,是基于语言的规律进行的。语言的形成与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有着直接关系,尤其是语言作为思维方式的外在表达,存在逻辑规律。  相似文献   

13.
思维和语言是相互作用的。思维通过语言来表达 ,而语言的形成由思维来决定。不同的思维方式必定反映在语言的结构上 ,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造成了英汉语言从文字到语篇结构的不同。汉语受重形象、重综合、重本体的圆式思维模式影响 ,产生了以形声义为一体的汉字。汉语句子和语篇结构以语义为中心 ,无词形变化和严格的语法限制 ,是一种“意会”语言。英语受重抽象、重综合、重客体的线性思维模式影响 ,句子结构严谨 ,有明显的词形变化 ,并以被动语态居多。了解思维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可以更好地帮助外语学习者从更广泛、更深入的角度去了解语言 ,学习语言  相似文献   

14.
名词性结构“泛化”是汉语词语发展过程中一种十分普遍的语言现象,本文试图从语言发展与心理机制的角度通过比较分析去阐述其本质,以期能够更加规范化、合理化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在现代汉语教学中应该重视文化教学.现代汉语课程中文化教学的任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文化知识作为语言现象产生与存在的背景,二是把文化知识作为对语言现象阐释的诱因.相应的,前一种文化教学的方式可称之为“语言现象的文化背景描述”,后一种文化教学的方式可称之为“语言现象的文化诱因阐释”.根据现代汉语课程内容的安排,举例分析了语音、文字、词汇和语法中文化教学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6.
翻译的本质是不同思维形式的转换,思维的方式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形式;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必然影响英汉语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按照译入语民族思维方式的特点,调整语句结构,以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本文试图从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的句式结构和语言表达形式为出发点,探讨英汉翻译的一些规律和技巧.  相似文献   

17.
翻译的本质是不同思维形式的转换 ,思维的方式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形式 ;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必然影响英汉语不同的表达方式 ,因此 ,在翻译过程中 ,必须按照译入语民族思维方式的特点 ,调整语句结构 ,以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本文试图从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的句式结构和语言表达形式为出发点 ,探讨英汉翻译的一些规律和技巧  相似文献   

18.
作为汉语别具特色的一种语言现象,汉语量词名词超常搭配具有特殊的修辞功能和语用功能,这一语言现象的生成体现了人类的隐喻认知机制,其特殊的修辞功能是量词的语义特征投射到名词认知域中产生的结果。汉语量词名词超常搭配的认知隐喻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这一语言现象的幕后认知过程,为解释语言结构与人的认知方式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英汉学术论文中动词性据素的使用情况进行对比研究,语料来自英汉语言学核心期刊各40篇。研究结果表明,英汉学术论文动词性据素呈显著差异:(1)英语学术论文中动词性据素的语言形式数量和总使用频率都高于汉语学术论文;(2)英语学术论文作者使用最多的是“论证”类动词性据素,使用最少的是“思考”类,而“思考”类动词性据素却是汉语学术论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3)汉语学术论文作者对信息来源和可靠性所承担的责任大于英语学术论文作者。进一步分析表明,导致两种语言学术论文中动词性据素使用情况不同的原因主要是中西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建立后汉语羡余现象是语言研究的一个热点,对于汉语中是否存在“羡余”以及“羡余”包括哪些形式、具有哪些功能等问题一直处在讨论中。文章将对汉语词法和句法组构中已有研究的羡余形式加以分析,归纳汉语“形式羡余”类型,并说明语言的羡余性是语言发展演交的重要理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