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清一代,史籍著述昌盛,仅《清史稿·艺文志》就著录史籍2966种,169884卷。既有纪传、编年、纪事本末诸体裁的继承,又有许多新领域的开拓。特别是专史研究的深入,方志、金石之学的兴盛,史考、史评的新成果,构成了史籍著述的新特色。在史籍的著述上,道光年间(1821——1850)出现了重大变化:一、由对古代史籍的校勘考订转向研究本朝掌故,撰述当代史,讥切时政,寻求经世之道;二、随着边患的加剧,  相似文献   

2.
乾隆敕修《四库全书》,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所录存的著作具有空前的广泛性,是各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成果。地处西南地区的巴渝大地,虽不及江浙、安徽一带学人众多,但在《四库全书》编纂过程中同样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对渝籍四库馆臣、私家献书人、录存渝人著述进行分析,有利于挖掘巴渝地方历史资源,从而丰富了《四库全书》编纂的地域多元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3.
从地域文化的视角研究<诗经>,古已有之,而探讨<诗经>所表现出来的一些显著的地域文化现象则成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诗经>的一个切入点.从<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州文化、三秦文化、齐文化和宗周文化等若干鲜明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南倭北虏”是明代历史上的重要现象,与之相对应,同时期史部地理类著述中亦出现了大量的海防史籍与边塞史籍。郑若曾《筹海图编》是明代海防著述的典范之作。在明嘉靖以后至清鸦片战争之前,影响广泛,不少海防图籍以及日本相关之论著,皆不同程度的受其影响。魏焕《皇明九边考》则为明代边政志书中的集大成之作,是研究明代北部边疆与明蒙关系的一手史料。由《筹海图编》与《皇明九边考》的对比可以发现,两部史籍关注内容虽大相迥异,但在编撰体例、著述目的及思想内涵等方面却有相通之处。明代海防史籍的产生晚于边塞史籍,前者借鉴了后者的成例。  相似文献   

5.
“愚宋”现象是先秦乃至秦汉古籍中常见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种现象在先秦诸子笔下表现得尤其突出。虽然前辈学者已经对这种现象以及这种现象的起因有所解释,但我们以为,“愚宋”现象是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歧视现象,它与“宋人最愚”这种想象中的历史事实并无直接关系。《汉书·地理志》中所反映的地域文化观念,既是以“愚宋”现象为代表的地域文化观念长期影响的结果,又可以完美地解释“愚宋”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同时,它也反映了古人著述中常常以地域特点评判文化特征的一种思维定式与写作习惯。  相似文献   

6.
齐鲁地域文化与《水浒传》的创作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一方面,齐鲁地域文化影响着小说的创作,另一方面,小说通过读者的阅读活动成为人们对齐鲁地域文化的集体记忆,进而影响和引导着该地域的文化走向.建构《水浒传》作为地域文化驿站的传承功能,使得齐鲁地域文化不断增值,将有助于今人荡涤心灵、完善人格.  相似文献   

7.
地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当今文化传播领域中的重要资源。文学的地域性书写是中外文学界普遍存在的一种文艺现象,自古以来,呈现地域文化的文学作品都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为地域文化代言和传播的作用。在这个媒介高度发达的传播时代,文学文本仍是地域文化形象建构和传播的重要方式,当代作家要在复杂的媒介环境中承担起凝炼和传播地域文化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由邱文山、张玉书、张杰、于孔宝合著的《齐文化与先秦地域文化》,2003年8月山齐鲁书社出版社。《齐文化与先秦地域文化》是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该著作从横向比较的角度,为先秦各地城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齐文化是先秦地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齐文化以及其他地域文化并非起于当代,但对先秦地域文化研究得较为深入却以现在为最,这股研究先秦地域文化的热潮兴起于改革开放以来,其主要表现为以先秦著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学界论述地域文化(文学),大多引进西方相关理论为鉴借,忽略了华夏地域之独特性,未能注意发掘中国地域文化(文学)相关理论的内蕴,因而论述时多有扞格未通之处。《周易》《尚书》《汉书·地理志》等注重于华夏南北东西地域之土性民情之共通性与独特性,颇有地域文化相关理论的表述。王国维、刘师培等学者有关地域文化研究的理论思考,既继承传统,亦有比较大的发展,是近代理论思考现代转型的萌芽。而刘勰《文心雕龙》对地域文化(文学)的理论思考,能从哲学层面作深入思考,又能根据特定的地域,论述所赋予文学家的血气心知之性之异,虚实辩证,自成系统,深化了传统地域文化的理论,丰富而深刻,其理论创意思辨承上启下,实具开拓之功。  相似文献   

10.
《诗经》《周易》《尚书》《楚辞》等开创了中国文学传统,在中国传统文学中从一开始就孕育和包蕴了宫庭文学和民间文学、地域文学和民族文学的诞因.虽然《 风》《雅》《颂 》《南》被视为按音乐来分类,但其中却明显隐含了宫庭文学和民间文学 、地域和民族文学分野的诱因.特别是"二南"所表现的对南方民族文化的透视和描写,极好地体现了地域文学的抒写范式,即由地域特征所表现的异质性表象与同质性精神抒写.《诗经》"二南"被列于"风"之始,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具有突出而重要的地位."二南"非以国为类,而是以地域性特征作为分类的依据,其与南方各民族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它不但是南方各民族文化的早期记录,更是中国地域文学和民族文学创作的开端.  相似文献   

11.
东北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发展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当前地域文化日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对区域经济发展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笔者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研究了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特色、区域发展环境、区域产业结构、区域创新的影响作用,探讨了东北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效应,提出了基于促进区域经济有序发展的东北地域文化发展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2.
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它获得了代表一个时期中国文学最高成就的茅盾文学奖,并被权威机构和权威评论家评为二十世纪百年百部优秀文学作品之一。本文从地域文化角度出发,结合文本,寻找作品在关中文化的沃土中,体现出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品格,借此发现《白鹿原》的地域文化审美特征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3.
羌族诗人董湘琴的<松游小唱>与岷江河谷地域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岷江河谷雄奇险峻的山川、秀丽的风物、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民风民俗赋予<松游小唱>特殊的地域文化意义;同时,<松游小唱>又留存着、丰富着岷江河谷地域文化的特色.研究<松游小唱>,对于岷江河谷地域文化的抢救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它获得了代表一个时期中国文学最高成就的茅盾文学奖,并被权威机构和权威评论家评为二十世纪百年百部优秀文学作品之一。本文从地域文化角度出发,结合文本,寻找作品在关中文化的沃土中体现出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品格,借此发现《白鹿原》的地域文化审美特征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可谓众说纷纭,择其大者,莫过于地域、政治、经济、技术四者。从地域来看,地域的差异性导致了文化的多样性,但要注意的是,不同性质的文化仍具有某些同一性;从政治来看,政治对文化的影响取决于文化之于政治是处于从属地位抑或其他,文艺工具化往往是文艺从属于政治这一思想的产物;从经济来看,经济之于文化的决定因素具有一定的道理,然而,无论是从时间轴向来看,还是从空间轴向来看,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往往是负相关的关系;从技术来看,技术会以两种方式对人们世界观和价值观造成影响,这是技术决定论的立论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试图从生态学、文化学、心理学等理论视野,对贾平凹、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秦腔>和<白鹿原>进行解读,探究二人创作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特征.认为:从中国的范围来讲,它们都属于反映陕西农村生活的作品,从陕西的范围来讲,<秦腔>表现了明显的商洛文化特色,<白鹿原>则体现了关中一带的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7.
孙应鳌乃崛起于西南地区之一代鸿儒,阳明后学发展之又一思想文化高峰。惜其著述散佚隐晦者甚多,有分量之研究成果仍不多见。故多方爬疏史料,搜考遗文,厘清其著述流传之屋略,探赜其学术思想之归趣,分期分批整理出版其撰作,最终则编纂较为完整之《孙应鳌全集》,非特有裨于重新定位评价黔中王门之学术文化贡献,亦可更好地还原凸显明代心学思想世界之地域分布图景。  相似文献   

18.
正早在《尚书.禹贡》和《山海经》中已有关于中国地域的描述,它们记载了各地的山川、土地、动物、植物、农产、矿产,还记载了一些神话,可以视为有关地域文化的发轫之作。此后出现了许多地理书籍,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影响尤为深远。前者记载了西汉的疆域、户口、物产、风俗等;后者通过对《水经》的注解,记录了许多河流及沿岸的风物,保存了丰富的地理和人文信息。本书对中国地域文化的研究,重视古代的传  相似文献   

19.
地域民族文化是特定区域内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地域民族文化的差异体现了区域的自然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而区域经济状况又影响地域民族文化的发展.经济文化一体化已成为时代主流,文化力作为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而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本文结合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和经济滞后的现实,分析了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战略的科学内涵,提出了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20.
《宝砚庄》以西江流域的一个村庄为中心,塑造了大量富有岭南文化特色的人物,展示了大量肇庆地区的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民俗特色和文化意蕴,其中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的方面,为我们探讨地域文化向地域文学的诗学转化提供了可供研究的范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