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精神损害赔偿一直是学界和司法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也是进一步完善我国法律制度必须要解决的课题之一。确立并完善精神损害制度,是出自维护权利的需要,也是权利人维护自身精神利益的必然前提。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依据是《民法通则》及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但是对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显得不够具体和完善。笔者将就该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精神损害赔偿 ,是侵权行为人侵害民事主体的人身 ,造成精神创伤 ,受害者有权要求侵权人以物质形式进行赔偿所形成的法律关系。我国《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虽为人民法院审判精神损害赔偿的案件提供了法律依据 ,但精神损害的赔偿问题则由于法律的服务对象、人类的生存环境、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复杂性 ,使得人们对精神利益的维护存在较大的分歧  相似文献   

3.
关于完善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立法具有明显的缺陷和滞后性,不能充分发挥这一制度的功能;我国法律对侵害生命健康权的救济造成极不公平的法律后果;我国法律对精神损害赔偿数额和标准未作出统一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形成类同个案之间判决结果悬殊的尴尬局面。应完善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扩大精神损害赔偿范围,提高精神损害赔偿标准,使精神损害赔偿与损害结果相适应  相似文献   

4.
对侵权与违约竞合下的精神损害,按照现行法律规定,只有通过侵权之诉进行救济,但同时不能获得对履行利益损害的赔偿.只有确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对责任竞合中的损害才能进行全面救济.附随义务在现代合同关系中的出现是确立该制度的法理基础,它使违约责任的救济范围向侵权责任靠拢.<合同法>第112条是确立我国的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5.
1我国现行的医疗纠纷损害赔偿制度1987年前,我国对于医疗纠纷的损害赔偿虽然在法律、行政法规中有零星规定,但均不完整和统一。1987年,国务院发布了《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确立了对医疗事故损害实行补偿制度,是新中国最早的相对统一和完整的对医疗纠纷损害如何赔处理的行政法规。但该办法对不构成医疗事故的医疗纠纷如何赔偿未做规定,特别是该办法确立的补偿制度,有不少人认为与《民法通则》所确立的全面赔偿原则相抵触,故多为人们所批评。为此,最高人民法院于1992年以(92)民他字第13号《关于李新荣诉天津第二医学院附属医院医疗事故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6.
我国民法通则第120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清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适用前款规定。”这一民事立法,确立了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制度,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的价值的认识和尊重,其作用和意义在司法实践中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尽管中国在《民法通则》和相关司法解释中已经对精神损害赔偿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规定,但仍存在赔偿的范围过窄、程序救济出现脱节、以及法律不协调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笔者认为应采取从立法上加以完善、扩大精神损害赔偿范围、进一步明确法律责任、并保证程序救济的连贯性等措施,进一步完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8.
精神损害赔偿是一项涉及保护公民人格利益的现代民事法律制度。 2 0 0 1年 3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若干问题的解释》 ,是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确立的重要标志。该司法解释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赔偿标准等主要问题 ,但却否认法人的精神损害赔偿 ,也未规定赔偿标准的受害人认定因素 ,此类问题均为今后立法需要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9.
试论旅游合同违约之精神损害赔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传统民法,精神损害赔偿只能囿于侵权责任,而不能作为一种违约责任的救济措施。本文通过对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扩张解释,认为在旅游合同这类特殊性质的合同违约中,可以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以加强对受害方旅游者的保护。从而突破传统的债权责任体系,完善违约责任形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我国现行法律对精神损害赔偿之规定的不足 ,提出我国应建立人身伤害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并在适用范围、赔偿原则及赔偿标准等方面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