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阐述了邓小平决策基本原则:“人民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利益性原则”.人民性原则是邓小平决策的宗旨,以“实惠性”为特征;实践性原则是邓小平决策的核心,以“实践性”为特征;利益性原则是邓小平决策的价值取向,以“实用性”为特征.  相似文献   

2.
中国梦的主体是谁?当前存在着中国梦被“个人化”“庸俗化”的倾向。其实,中国梦的主体是群众个体与人民群体的辩证统一。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期盼”,但归根到底又是人民的梦。中国梦的个体性与人民性是辩证统一的。中国梦的个体性是人民性的前提和基础,人民梦形成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的共性升华;中国梦的人民性体现其显著特质,对中国梦的个体性、特别是对个人梦的选择具有引导和规范意义;中国梦的个体性和人民性是相互作用的,要努力创造条件实现二者的良性相动。  相似文献   

3.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邓小平理论的根本特征。邓小平的人民本位思想,一方面体现在这一理论的基本原理之中:一是思想路线的人民性;二是思维基点的人民性;三是科学决策的人民性;四是检测标准的人民性。另一方面也包含在这一理论的主体内容之中:一是经济建设上重“民富”;二是政治建设上重“民主”;三是文化建设上重“民情”。  相似文献   

4.
建国以来,文学的党性和人民性的研究,是文艺理论界时有触及的课题。对人民民主专政时期社会主义文学的党性与人民性之问的关系,一直颇多争论。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是:一、党性高于人民性,文学的党性原则包含了人民性的内容;二、党性原则是对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而言的,人民性只适用于对待古代文化艺术的吸收和继承;三、社会主义时期,提倡人民性就是对党性的亵渎和反动。那么,这二者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本文试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艺术源于生活,从本质上说,就是源于人民的生活。中外文学史上,凡是来自人民生活底层的咏唱,必定溢发着人民感情、愿望的芳香,也只有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艺术品,才能在文学艺术的长河中留下经久的浪花。从“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坎坎伐檀兮”的尖锐讽刺中,我们听到了人民强烈憎恨的切齿之声;在《天方夜谭》的娓娓叙  相似文献   

5.
宪法究竟是一元、二元抑或多元,其在理论上涉及宪法权威的来源,属于宪法本质的范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宪法是掌握国家权力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一认识决定宪法权威是单一的。确立我国宪法本质需以党性、人民性和法律性(国家性)三者统一为标准,我国宪法是一元宪法。二元宪法、多元宪法、政党宪法和国家宪法将“政党\|国家”对立作为分析我国宪法本质的前提,存在着不同程度上“去人民性”“去国家性”和“去党性”的错误。这些认识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宪法本质理论,忽略我国宪法文本和宪法历史,割裂宪法的党性、人民性和国家性统一,是对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片面解读。  相似文献   

6.
一些党员及党员领导干部在先进性的认识和实践上发生了偏差,导致其“先进性”严重背离了人民性。经过对党员及党员领导干部先进性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步骤进行研究,进一步确认和证实了其先进性的人民性性质,这种带有人民性性质的先进性所具有的创新和集体主义以及注重业务的属性,能使发生偏差的先进性回归人民性,并持久保持人民性。  相似文献   

7.
人民性是我国新闻事业的特性之一.通过对党报三次新闻改革的历时性考察,回顾了我国新闻事业人民性的产生、变迁过程,旨在为当下“走转改”活动中更好地处理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摆脱“轮子作风”,真正实现新闻事业“接地气”与“聚人气”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根本立场和核心理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集中体现在传承创新的人民性、实践进路的人民性、价值取向的人民性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文学人民性与历史进步性是有区别的。文学人民性的原本意义是文学艺术与劳动人民的关系问题,其涵盖面是有限度的。通过扩大人民性中“人民”的范围以扩大文学人民性的涵盖面的作法难以行得通。对古代文学的评论中应区分人民性与历史进步性,并坚持人民性的原本意义,不可用人民性代替历史进步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意通过追溯“人民性”在中西政治哲学传统中的渊源及流变 ,解析其意义和局限 ,阐明中国共产党政治哲学的人民主体价值观 ,并着重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人民性所蕴涵的崭新内涵特征  相似文献   

11.
“民族-人民的”文学观意在表明,只有属于人民的文学,才能是真正的民族的文学.“民族-人民的”概念要求超越将人民性狭隘化为阶级性的认识,来构建一个以民众为基础的、非阶级性的精神共同体.而打破知识分子与人民之间的分离成为构建“民族-人民的”文化的关键.“集体意志”是“民族-人民的”文学或文化与“文化霸权”的实际连接点.  相似文献   

12.
“民族-人民的”文学观意在表明,只有属于人民的文学,才能是真正的民族的文学.“民族-人民的”概念要求超越将人民性狭隘化为阶级性的认识,来构建一个以民众为基础的、非阶级性的精神共同体.而打破知识分子与人民之间的分离成为构建“民族-人民的”文化的关键.“集体意志”是“民族-人民的”文学或文化与“文化霸权”的实际连接点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理论最根本的思维方法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表现为实践性、务实性、创新性、开放性和人民性等特征 ,其落脚点为人民性。学习和理解邓小平理论的思维品格及其人民性 ,对于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 ,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引向深入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斗争实践中,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性本质内涵。坚持党的领导是疫情防控的运行保证,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人民性与党性辩证统一的特点,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是谁”的问题。坚持“人民至上”是疫情防控的价值旨归,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人民性与公平性辩证统一的特点,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谁”的问题。人民主体地位是疫情防控的实现根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旨归与实践动力的辩证统一关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靠谁”的问题。以疫情防控如何运转、为何坚持、如何实现三个问题为切入点,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性,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逻辑”,有助于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基本社会保障建设正在向纵深推进,但农村社会保障仍存在着制度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任何制度的有效供给,都必须有相应的需求,制度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必须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一致.作为需求方,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需求具有紧迫性、多样性的特点;但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自身的声音微弱,其利益诉求难以有效表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需要增强农民在社会宏观层面的谈判诉求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人民性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其所阐发的理论是建构"人民文学"的基本依据。五四时期是人民性理论的酝酿时期,周作人等先觉者从理论上论证了新文学将"平民"作为叙述焦点的合理性,革命文学的论争时期是人民性理论的确立时期,理论家们普遍强调培养作家的无产阶级意识、强调作家的底层生活体验、表达底层民众的愿望诉求等,左联时期是人民性理论的深化与发展时期,明确提出要创造"民众的"文学,其"发展"具体表现在对人民性理论三个维度——"生活体验中的人民性"、"文学创作中的人民性"、"阅读接受中的人民性"的阐述上。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始终贯穿着“人民性”这一本质属性。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传承了伟大建党精神人民性内涵的基本立场和思想方法,将群众路线确立为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成为延安精神的重要标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把握好新时代背景下人民性新的时代意蕴。  相似文献   

18.
白寿彝先生著《马端临的史学思想》一文(《学步集》),分《杜佑、郑樵史学传统的发展》、《马端临史论的科学因素》、《马端临史论的人民性》三大节阐述。因为《通考》是一部巨大的著作,不便在这一篇文章里进行全面性的讨论,兹且就《通考》人民性的一个问题,提出一些极不成熟的看法来和白先生商榷。白先生说:“马端临的史论”,“表达出一定的人民性”,“有高贵的民族正义感”,“在没人敢大声儿咳嗽的元代”,“敢于作对现实的抗议”。这种说法,我尚不便同意。  相似文献   

19.
论墨子伦理思想的“民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时期的墨学代表了劳动人民群众阶层的利益和愿望 ,被称为平民显学。其伦理思想中蕴涵着独特的人文情怀和人民性品格。墨子伦理思想的“民性”特征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显现 :第一 ,“兼爱” :追求民主平等的重民思想 ;第二 ,贵义、尚利 :体现以民为本的惠民思想 ;第三 ,“天志”实现民意代替天意的保民思想  相似文献   

20.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社会思想意识呈以下发展趋势:在主导价值的层面,由“多元化并存”向“多元中有主导、主导中有多样”推进;在政治意识的层面,由“单一自主维权”向“多维政治参与”推进;在生活观念的层面,由“单纯追求物质”向“物质与精神文化并重”推进;在文化心理的层面,由“以请进来为主”向“主动走出去为主”推进。而平民性、传承性、国际性和先进性,是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