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7年1月1日起,财政部发布的新会计准则开始实住在394新会计准则中,与商业银行有关的主要有四项:《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等准则。该准则共分为7章48条,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分类、嵌入衍生金融工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减值、公允价值确定等作了详细的规定。  相似文献   

2.
罗建良 《经营管理者》2011,(6X):243-243
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规定企业因持有一项看涨期权,或卖出一项看涨期权,或同时卖出一项看跌期权和购入一项看涨期权,使所转移金融资产不满足终止确认条件,企业应按准则要求,计量继续涉入形成的负债。但该规定从字面上很难理解,通过运用金融理论和会计理论进行推导,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和共性,达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并对会计准则运用自如之效果。  相似文献   

3.
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盒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新准则首次明确提出了金融工具及金融资产的概念,并对金融资产的确认、计量、转移、列报的会计处理做出了相应的规定.本文归纳概括了其理论要点并与原企业会计制度投资核算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同时与国际会计准则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4.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下的会计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公布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和《金融工具列报》四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为目前企业涉及金融工具业务的会计处理提供了完整的指引,并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有效衔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的定义,“金融工具”是指形成一个企业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衍生工具”是指本准则涉及的、具有下列特征的金融工具或其他合同:①其价值随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价格指数、费率指数、信用等级、信用指数或其他…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变化,国内金融企业将更加深入地融入国际经济大环境中.为应对国际市场的竞争,我国金融企业应不断调整内部结构与行业准则.为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财政部制定了4项与金融企业相关的会计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分析我国金融企业会计国际化的国际与国内背景,针对目前我国金融企业不能完全与国际市场协调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并得出金融企业会计国际化应在充分考虑本国国情的前提下进行.  相似文献   

6.
金融资产收益率的分布是金融资产投资和风险管理等应用中的重要决定因素。针对经济和金融的潜在状态改变可能引起金融资产收益率分布结构性变化的现实情况,提出考虑收益率分布的时变性,将马尔科夫状态转移结构应用于中国股票指数对数收益率分布的建模,并提出使用混合正态分布模型刻画股指收益率在各状态的分布,建立隐马尔科夫状态转移-混合正态分布(HMS-MND)模型,使用期望最大化算法(E-M算法)和Baum-Welch算法给出模型的参数估计,采用2002年7月1日至2010年10月29日沪深两市11种主要股票指数的对数日、周收益率作为实证数据。模型参数估计和似然比检验结果表明,大部分股票指数收益率的分布中都存在显著的马尔科夫状态转移结构,且HMS-MND模型可以较好地刻画对数收益率分布的高阶矩统计特征。因此,引入马尔科夫状态转移结构对股指收益率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会计准则将金融资产进行严格的分类,并规定了各自的确认与计量方法.本文从初始确认与计量、后续计量及其处置等几个方面对持有至到期投资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的处理进行了比较,目的在于帮助财务人员正确地对这两类金融资产进行核算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根据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相关规定,对金融工具分类、确认和计量准则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分析,通过对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进行归纳和比较,进一步理解各类金融资产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现代经典金融理论和精妙优美的数学模型难以解释和预言2000-2007年美国房地产泡沫和信用危机.次贷危机很大程度上是大量投资者行为的结果,它反映了投资者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期.而以往的信用风险模型恰恰忽视了人的因素.通过将行为金融中的主观非理性预期引入信用风险的结构化模型,建立了内生的动态均衡模型.研究发现,投资者的不同预期造成他们处于不同的交易地位,产生相对财富转移.相对财富转移扩大了金融资产的波动率,导致了金融资产定价偏差;同时也给对冲操作带来了风险.在投资者的"美好"预期无法持续时,可能诱发金融危机.因此引导投资者理性预期是减少金融市场动荡的有效手段,研究对我国金融体系健康稳定发展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发展中国家来讲,金融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会带来一系列正面效应。例如资源配置优化效应、制度创新效应、资本效应、技术转移效应、竞争压力效应和产业竞争力提高效应等;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例如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加深、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的加大、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加剧、金融资产风险传染性的加大等。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赞成或反对金融全球化,而应该采取合理的战略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遏制它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该准则对几项金融资产做了明确划分。这里主要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任馨 《经营管理者》2009,(15):39-39
金融资产对于各种企业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资产项目,我国在对金融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上主要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事实上这种计量模式在实际运用的时候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围绕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基本知识来阐述其具体运用,探讨利弊,提出一些使用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深入发展,诸多金融工具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运用越来越多。会计和税法上规定上对于金融资产的认定和计税依据的确认吧不一致,企业的金融资产在最开始的确认以及后续资产减值的计量处置等方面的处理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新会计准则与新企业所得税法中有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处理规定存在较大差异,这不仅涉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和税务处理,而且影响应交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的确认。所以,应分析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财税处理差异,正确进行会计核算和纳税调整。  相似文献   

15.
<正>家庭金融作为微观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渐成为金融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其研究内容涵盖工商业、住房和金融资产、负债和信贷约束、收入和支出、社会保障和保险、代际转移支付、人口特征和就业、支付习惯等。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重大时期,进行有关家庭金融的学术探讨具有重要意义。本着为我国家庭金融研究方向学者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管理世界杂志社与西南财经  相似文献   

16.
<正>家庭金融作为微观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渐成为金融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其研究内容涵盖工商业、住房和金融资产、负债和信贷约束、收入和支出、社会保障和保险、代际转移支付、人口特征和就业、支付习惯等。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重大时期,进行有关家庭金融的学术探讨具有重要意义。本着为我国家庭金融研究方向学者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管理世界杂志社与西南财经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构建了包含金融市场摩擦和背景风险因素的家庭资产配置模型,深入探究了收入风险与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行为的关系,发现收入风险的增加将显著降低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并且市场摩擦和其他背景风险的上升均将加剧收入风险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的负效应.同时,本研究使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对理论模型的结果进行实证检验,以分组收入方差衡量家庭收入风险,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收入风险对风险金融资产投资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而信贷约束、社会互动与金融素养等金融市场摩擦因素均显著增强了收入风险对风险金融资产投资的负向效应;在健康、住房及工商业经营和负债等其他背景风险越高的家庭,收入风险对风险金融资产投资的负向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18.
选取2011—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为研究目标,分析企业金融化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联合盈余管理的影响。得出结论: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程度与企业金融化之间存在“U”型关系;分类转移盈余管理与企业金融化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企业金融化会促进企业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程度;联合盈余管理程度与企业金融化之间仍存在“U”型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金融化对应计盈余管理和联合盈余管理的“U”型影响更加显著。提出建议:优化金融机构资源配置效率,拓展企业融资途径和效率,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企业管理层应合理支配企业剩余资本,平衡好经营性资产与金融资产的比例;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加强对管理层作出金融化决策行为进行管控,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政府应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修订,减少企业过度金融化行为。  相似文献   

19.
石华瑀 《经营管理者》2009,(14):184-184
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的金融资产。它是金融资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持有至到期投资初始确认时,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和其相关的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入账金额,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括的已到付息期但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当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利息计算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时,应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  相似文献   

20.
资产的初始状况不是决定竞争力的唯一条件,竞争力更多地体现在具有能动要素的金融人员运营资产的效率上,即金融资产转换过程中的竞争力.而只有拥有高素质的金融人力资本,才能将金融资产竞争力与金融过程竞争力统一起来,形成金融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