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比较法视野看我国的土地征收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征用制度是世界各国为发展社会公共事业而设置的一种法律制度,是一个牵涉公权力与私权利如何平衡的重要社会问题,因此构建完善的土地征收制度至关重要。本文拟对几个有代表性国家的土地征收制度进行对比研究,并以此对我国的土地征收制度的完善提出管窥之见,以推动我国该项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2.
土地征用制度是世界各国为发展社会公共事业而设置的一种法律制度,是一个牵涉公权力与私权利如何平衡的重要社会问题,因此构建完善的土地征收制度至关重要.本文拟对几个有代表性国家的土地征收制度进行对比研究,并以此对我国的土地征收制度的完善提出管窥之见,以推动我国该项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3.
对于私权利的保护是市场经济的逻辑起点,保护私权利的核心在于对抗来自公权力的侵害,而处理公权力与私权利关系的关键在于法律背后的权力逻辑以及政治理念。比照美国的立法、制度与理念,我国的私权利保护制度尚需完善。但从根本上讲,是需要在法律与政治理念上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4.
王学峰  黎静 《兰州学刊》2006,(5):192-193
不动产征收作为物权变动的形式之一,具有物权社会化的特性,因此征收中往往涉及公权和私权的协调和平衡,从私权角度出发探讨不动产征收的制约机制是保证公权力运行的重要方法。本文试从不动产征收现状出发,分析对不动产征收的几大制约机制,探究这些机制对私权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平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权力与私权利是法学界一直关注的问题,也是近年来法律实践中的重要问题之一,私权利是公权力的基础,具体表现为赋权与控权;公权力是私权利的保障,具体表现为确权与保权;实现两者的平衡与和谐,是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双赢。  相似文献   

6.
我国有关不动产征收程序的立法,散见于一些单行的法律和规章中。目前我国不动产征收程序的立法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法律本身、社会公众参与机制、立法救济征收程序的可操作性等。美国、法国、德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不动产征收的立法较为完善,值得我们借鉴。我国应对不动产征收程序立法进行完善:第一,制定《不动产征收征用法》,作为不动产征收的一般法;第二,完善公告制度,增加协议征购程序,给予被征收人参与和表意机会;第三,完善征收目的和征收补偿的救济机制;第四,完善不动产物权征收程序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刑事和解在人类历史上之所以时隐时现,时强时弱,是国家公权力与公民私权利二者长期博弈互动的体现。国家公权力对公民私权利的尊重与让与,及公民私权利对国家公权力的监督制约,构成了刑事和解在当代社会存在及兴起的基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权意识的普及提高,国家公权力能够介入私人空间的范围将越来越小。国家应尊重公民的意愿,尽少干预公民权利的行使,为公民权利的实现提供更多的保障,而非限制、挤压公民权利。  相似文献   

8.
土地财政、土地话语权、土地发展权是当前困扰我国集体土地征收制度的三大难题,难题破解的关键在于如何对征收行为之行政属性和民事属性在制度设计中进行序位重构,以及如何从私法视角设计具体方案以转变土地财政模式、保证土地话语权实现、保障土地发展权在国有化基础上收益共享.英国强制购买制度运行已逾半世纪,以平等自主、征购分离、先购后征、效率一体为特征,通过合意购买与强制购买两环节引导制度运行,其购买通知制度、土地分割购买限制制度、补偿款提存与单务契约执行制度、土地强制进入制度等对我国破解不动产征收三大难题、创建不动产征购制度具有重大启示意义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不动产不仅作为重要的生活资料存在,也是市场经济下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在当前我国民法典的编纂制订过程中,有必要重新认识不动产物权变动的理论,以及与实践的结合中出现的矛盾或冲突。本文以我国立法为基础,在立法论上借助传统大陆法的物权行为理论,结合最新的物权变动理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不动产交易行为的概念特征、物权转移的性质与效力、实体与程序要件等法律性质。以期说明不动产交易在市场交易中的内在个性特征和相应的制度要求,以及在国家公权力适当干预下的不动产交易市场的秩序规则建构。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美国不动产判例法呈现出支持政府征收的倾向,联邦和州两级立法却呈现保护私人财产权的反制征收倾向.全面分析近年美国不动产征收法领域征收与反征收的法律博弈,特别是他们对"公共利益"、"合理补偿"和不动产征收的基本准则等问题的理论与实践,对我国理解和执行<物权法>第四十二务和修订<城市拆迁管理条例>有极大助益.  相似文献   

11.
土地征收补偿是土地征收制度的核心。目前我国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等缺陷。从制度伦理的角度阐述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现存的问题,并相应提出一些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不动产登记以相关民事法律关系或法律事实(原因关系)为基础,既借助公权力强化物权公示制度,又实现政府"信息供给"等经济行政职责.不动产登记瑕疵在所难免,对此,最快捷的救济方法是直接向登记机构申请更正登记和异议登记,进行行政(内部)救济.对不动产登记瑕疵的司法救济途径不能一概而论,应具体分析造成登记瑕疵的原因、登记机构是否存在违法行为和争议的性质来确定.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6,(1):247-251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法制体系中,学生权利内容缺失,缺乏系统保护。现实中,学生和学校的冲突频频发生,学生群体的合法权益被侵害,成为社会公众评论的焦点。只有从顶层设计《学生权益保护办法》,以利益平衡为视角,也即教育管理与教育服务的理念平衡、教育行政公权力与学生公民私权利的互动平衡、教育法体系中学生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构建完善的学生权益保护法律制度,实现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法治化。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领域作为社会整体的一部分,存在着代表国家公权力的高校管理权与学生私权利的冲突,其中尤为突出的是高校管理权与学生隐私权的冲突。因此,本文拟从高等教育领域中高校管理权与学生隐私权的冲突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从法理上深入探究高校学生隐私权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分析高校管理权与学生隐私权产生冲突的根源,阐明高校管理权这种公权力与学生隐私权这种私权利在高校这一独特的领域中的定位和平衡问题,最后提出解决二者冲突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时效制度是关于一定事实状态经过法定期间而产生相应法律效果的法律制度,普遍适用于民事、行政、刑事法律,既用于限制公民私权利的行使,也用于对国家公权力加以制约。民事诉讼检察监督权时效制度的缺失,造成司法实践中的困境。构建民事检察监督时效制度既有坚实法理基础,也有现实必要。在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下的检察制度过程中,应当构建民事检察监督时效制度并辅之以相应配套制度,最终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16.
一般而言,不动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美国向不动产征收的财产税占其财政收入的30%,香港平均每年的土地收入约占当年财政收入的17~18%.发展中国家城市不动产业的健康发展,可以有效地带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及经济发展.本文试图就中国城市不动产产权制度改革与建设问题谈一下自己的想法.一、现行城市不动产产权制度的缺陷与不规范  相似文献   

17.
典权虽是我国的特产,但独创的特色并非都是好的特色,都是应予发扬的传统。典权制度在我国继续存在的社会、经济及心理背景均已消失,典权的功能完全可以用不动产质来代替,不动产质既能避免典权制度本身的缺陷及因此而带来的纠纷,又可完善我国的质权体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公权力"与"私权利"之争出发,以艾滋病预防干预中的"公共卫生"及其公权力实践为例,重点呈现了"公共卫生"这一外生的概念及相关社会设置是如何在我国本土语境中产生、发展的。同时,就"公共卫生"及其公权力在艾滋病预防干预工作中的边界等伦理问题进行讨论。在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新公共卫生"发展趋向中的多学科合作和视野转换,能够为弥合普通人群和高危人群的割裂状态、促进健康的社会化和社会的健康化提供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庞挺 《理论界》2004,(4):88-89
随着十六大的了召开以及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法律变革已在所难免,而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与改造是很重要的内容,其中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缺少已是重大缺陷,本文通过对可行性与必要性的分析,明确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并不矛盾,对我国所处的社会转型期所存在的行政公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矛盾的解决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董仁周 《东南学术》2011,(5):206-212
因城市改造引发的城市房屋征收已成为地方政府面临的重要难题,因极不完善的城市房屋征收制度导致拆迁上访、自焚、伤害、死亡等重大事件频发,暴力拆迁在全国范围内越演越烈,尽管废除了旧拆迁条例,但2011年1月21日新颁布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依然违反宪法和法律,不具有正当性,难以控制政府公权力滥用和变相强制拆迁,并严重侵害被拆迁人权利。法务会计是特定主体运用法律、会计、审计、评估等工具处理和解决主体财产的非法侵占、损害赔偿、保值增值问题的社会专业活动,具有特定功能和价值,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主体财产安全,能够产生良好的法律、经济、社会、政治功能。本文主要基于法务会计视角探讨城市房屋征收制度的缺陷、原因与完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