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戊戌变法时期,李端棻在支持维新变法所参与的一系列活动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阻碍。通过对李端棻与维新派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论述可以发现:李端棻在复杂情境下上此折,对当时维新改革和教育进步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此折对于我国的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端棻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作用的贵州籍大员,他的思想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李端棻思想的形成及转变是他个人的人生经历与近代中国社会急剧变迁合力影响的结果,《苾园诗存》是反映其思想转变的宝贵资料。本文试通过《苾园诗存》去探寻李端棻思想转变的心路历程,即从传统的修齐治平、忠君爱民的思想,逐渐上升到资产阶级的变法维新思想,进而接近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清末京师图书馆的倡办,有三个至为关键的人物,首先是侍郎李端棻,再就是罗振玉,最为关键的是学部尚书张之洞。京师图书馆成立后,在清末短短的两年多草创期间,除了解决人事、关防印信、经费等基本问题外,还在图书收聚等方面成绩显著。此中原因,与馆长缪荃孙有关。清末京师图书馆草创的基础,为民国后的对外开放、飞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清末京师图书馆发展述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末京师图书馆的倡办,有三个至为关键的人物,首先是侍郎李端棻,再就是罗振玉,最为关键的是学部尚书张之洞.京师图书馆成立后,在清末短短的两年多草创期间,除了解决人事、关防印信、经费等基本问题外,还在图书收聚等方面成绩显著.此中原因,与馆长缪荃孙有关.清末京师图书馆草创的基础,为民国后的对外开放、飞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李端棻与中国近代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世纪末,民族危机的加深使一部分具有维新思想的人士感到改革教育制度、培养适应时事需要的人才的重要性,李端棻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其教育改革措施具体体现在《请推广学校折》中,该折得到光绪皇帝的认同并下谕令实行,这些措施的实施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其影响几乎贯穿整个中国近代社会。  相似文献   

6.
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第六册(1979年人民版),在叙述西夏李继迁的继承人时,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其一,认为是李德昭。第三章(专述辽史的一章)第二节六八页:“一○○三年,继迁死,于德昭继立,辽封德昭为西平王(夏以灵州为西平府)后又册封夏国王”。 其二,认为是李德明。第四章(专述西夏史的一章)第一节一四九页:“一○○四年,继迁死,子德明继立,向辽朝报哀。辽朝封德明为西平王。……一○○六年,遣使封授德明定难军节度使、西平王。” 这两则文字,虽说继迁死亡的年代、继迁继立者的姓名都有差异,但显然指的是同一件  相似文献   

7.
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点课题。综观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史学界主要就戊戌变法运动的性质、戊戌变法运动的地位和作用、戊戌变法运动中的人物评价、维新派的变法纲领评价、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原因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宋神宗赵顼为了改变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于熙宁二年(1069)二月,起用著名政治家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次年,又擢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从而揭开了一场由宋神宗、王安石领导的变法运动.但是,在保守派的激烈反对下,熙宁九年冬,王安石第二次被迫辞去相位,使变法运动遭到一次巨大打击.元丰八年(1085)三月,年仅三十八岁的神宗皇帝病逝,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上台执政,不一年,各项新法被基本罢废.至此,历时十七年之久的变法运动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9.
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中才思最敏捷的诗人,诗风最接近钱起。以他的天赋本来是可望有较高成就的,结果却因享寿不永,又缺乏呕心呖血、千锤百炼的创作态度,以致碌碌无成,令人叹惋!历来对李端研究得很少,论文仅王定璋先生《略论李端和他的诗》一篇。本文拟在王文的基础上,对李端诗作些更深入的探讨。 一 李端(738?--786)字正己,望出赵郡。父名震,官大理寺丞。李端的少年时代大概是在洛阳一带度过的,《逢王泌自东京至》(9.3246)一诗表达了他对故乡的关切:“逢君自乡至,雪涕问田园。几处生乔木,谁家在旧村?”据《戏赠韩判官绅卿》  相似文献   

10.
李端棻先生是有清一代贵州籍的封建大员之一,也是清末参与维新变法的重要成员,在我省和全国近代史上都应占有一定的地位。特别是先生处在清末那种列强侵逼、国势日衰、神州陆沉、人民苦难深重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的深情;不畏风险举荐人材,锐意改革的气魄;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精神;以及终身不渝信守如一的坚强意志;不但令人景仰,而且还有值得我们效法吸取之处。作为一位早期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中国人,先生的思想、意志、品德都应受到应有的肯定,过去由于我们研究重视不  相似文献   

11.
李端是中唐“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当时就已很著名了。元和年问号称辑录名家诗作的《御览诗》即入选李端诗八首之多。后来的唐诗选集《极玄集》(姚合)、《又玄集》(韦庄)、《才调集》(韦縠)等皆选有其作品。历代较有影响的唐诗选本,李端诗也占了一定的篇幅,如高棅《唐诗品汇》、沈德潜《唐诗别裁》等即为显例。李端诗歌虽颇有影响,也  相似文献   

12.
李士棻乃清末道光、光绪年间一位出色诗人,文章从考订李士棻的名号、在蜀中、京城的诗篇,以及晚年流落上海的经历入手,对其诗作加以研究,考证了诗人李士棻传奇的生平事迹,使这位巴渝才子重焕光彩。  相似文献   

13.
《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九八一年第四期,载有顾吉辰同志《李继迁卒年辨正》一文(以下简称顾文),认为夏国奠基者李继迁之死应在宋真宗咸平六年(一○○三年)十一月,而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篇》(以下简称《长编》)把李继迁之死记为景德元年(一○○四年)正月是错误的。并作了如下论断:“池(李焘)的这一元年正月说,所造成的影响颇大。后来彭百川、无名氏、脱脱·毕沅、吴广成等,在转抄他的材料时,都接受了他的说法,一直延至今日的《辞海·李继迁》条目。……今天,尚有一些论文、专著,径用错误材料,得出不合历史事实的结论,我想,对此问题作一辨正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景龙二年戊申(708)三十九岁〔著作〕七月七日:《奉和七夕两仪殿应制》(见《纪事》卷九、《癸签》卷二七)十月四日,授修文馆学士。俄拜中书舍人。《会要》卷六四:景龙二年“十月四日……赵彦昭、给事中苏颋……并为学士。”《韩序》:“迁给事中,特制授修文馆学士。迁中书舍人,专知制诰。”《苏颋·初至益州上讫陈情表》:“臣……十有四年中书省。”按,开元八年,颋罢为礼部尚书(两《传》),由是年倒推十四年,(除去景云二年、太极元年、延和元年、先天元年丁忧,加上改元之先天  相似文献   

15.
本人应约撰写山西大学1939——1949年期间的史话,根据的事实完全是个人的亲身经历。文中难免有挂一漏万的地方,希望山西大学的老同事、老同学批评指正。一、山西大学奉令停办(1937年底)一九三七年七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芦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八月份起,日机不断袭击同蒲北段与太原。山西省政府令省垣各大专学校迁往晋南。于是,山大校部与理工两院迁临汾,法学院迁平遥,文学院迁运城。因战事关系,到校上课的学生不及半数。11月8日,太原沦陷。省府  相似文献   

16.
1988年是我国第一部语法书《马氏文通》(下简称《文通》)出版90周年。为了纪念,又重读本书(据吕叔湘、王海棻《马氏文通读本》,下简称《读本》)特别是其中的“句读”论,想根据一些新的体会再论证一下汉语无单句、复句之分的这一主张。笔者1982—1984年几篇文章(《汉语句法分析问题》、《试论以句法结构为纲统一词组和句子结构分析》、《从汉语动词特点谈汉语无单句、复句之分——再论以句法结构为纲统一  相似文献   

17.
汪康年与梁启超关系变化与《时务报》兴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96年,汪康年、梁启超等为了推动维新变法运动,共同创 办了《时务报》。初期他们配合默契,各展所长,使《时务报》很快成为中国第一大报,为 变法运动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不及一年,汪、梁围绕《时务报》社的领导权展开了斗争, 且日趋激烈,终至不可收拾,而《时务报》也由盛转衰。汪康年是张之洞的代理人,梁 启超 是康有为的得意门生、得力助手,汪、梁之争实为洋务派和改良派关于维新运动领导权之争 的缩影。  相似文献   

18.
魏明帝曹(睿见)驾崩后,魏齐王曹芳继位,由于曹芳年幼,宗室大臣曹爽与太尉司马懿受遗诏共同辅政,后曹爽推举司马懿为大傅,将其架空,自己独揽大权,专擅朝政。在这期间,用何晏、邓飏、丁谧之谋,将太后迁于永宁宫,《晋书·宣帝纪》记其事曰:“(正始)八年夏四月,……曹爽用何晏、邓飏、丁谧之谋,迁太后于永宁宫。”而《晋书·五行志》记载此事则曰:“魏齐王正始二年十一月,南安郡地震,……六年二月丁卯,南安郡地震。是时,曹爽专政,迁太后于永宁宫,太后与帝相泣而别。连年地震,是其应也。”这里,作者把正始二年到六年的地震都咎于曹爽“迁太后于永宁宫”,认为这是曹爽“迁太后于永宁宫”的报应。那么,这就可以证明曹爽“迁太后于永宁宫”应在正始二年十一月发生地震之前,而不是正始八年。另据《魏志·后妃·明元郭皇后传》记载:“齐王即位,尊后为皇太后,称永宁宫”,这  相似文献   

19.
一、汉代学者的记载(一) 司马迁没有提及屈原迁放的处所屈原东行,是指屈原被顷襄王怒迁因而东行的事迹。《屈原列传》在“顷襄王怒而迁之”之后,有两段关于屈原迁放的文字。前段说,屈原“虽放流,……不忘欲反,冀幸君之悟,俗之一改也”。他还满  相似文献   

20.
张元济(1866——1959年),字筱斋,号菊生,浙江省海盐县人,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刑部主事,1896年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戊戍变法期间,张元济拥护变法主张,积极参加变法运动.张元济从事教育改革的主要实践活动,是创办并主持通艺学堂.他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他的教育救国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