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元诗例证看元代宽容现象周湘瑞,韦庆缘有元一代,中原皇宫宝座上坐着的是本来文化落后的蒙古族皇帝;在亡金灭宋过程中,蒙古军队又经常清野空城进行大屠杀,破坏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遭到摧残;入主中原后,又实行民族歧视、压迫的种族等级分化统治,……据此,有人认...  相似文献   

2.
论契丹社会的等级婚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阶级社会的统治阶级而言,婚姻本身是一种服务于统治秩序的政治行为,在辽代,适应契丹统治集团的政治需要,契丹社会的婚姻制度,表现为一种特色鲜明的等级婚姻制度,具体说来,表现为契丹社会的阶级等级婚姻、民族等级婚姻和高第豪门等级婚姻等诸种形式  相似文献   

3.
民族问题实质上是一个阶级问题,因此,在阶级社会里就不可能有民族平等与民族和平,因而也就不可能使民族问题得到解决。因为民族压迫和民族的敌对关系是阶级社会中的必然产物。在资本主义以前,那些奴隶主、农奴主不仅奴役其本民族(在严格的意义说是部族)的劳动人民,同时也奴役  相似文献   

4.
几年来,不少研究元末农民战争的论著,都从元代社会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这一前提出发,推定元末农民战争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说它是一埸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这一论点是很值得商椎的。在蒙古族进入中原地区和灭宋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白朴,曾两次回绝了权臣的推荐,一生未出仕元朝。他拒荐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胡世厚同志《试论白朴拒仕元朝之因》一文(载《中州学刊》一九八六年第一期),根据白朴的词作和其他有关资料提出了新的看法。我们读后颇受启发,同时也觉得其中尚有不妥之处。下文略述己见以就教于胡世厚同志。 胡世厚同志依据白朴的词作、交游、家世以及家人的仕途遭际等四方面的情况,认为:“白朴对蒙元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政策并无不满。”这一观点似乎还可再加以斟酌。 首先,从《天籁集》中的几首词来看,白朴对元蒙统治者的民族压迫是相当不满的。 蒙古贵族在灭金战争中,实行了残酷的民族屠杀政策,其军法规定:“凡城邑以兵得者,悉坑之”(见姚燧《序江汉先生事实》)。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  相似文献   

6.
宁夏回族人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回族是人口较多,分布最广,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一个民族。本文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对回族人口发展变化的几个问题作一初步分析。一、回族人口的发展变化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回族历史悠久,在我国民族大家庭里已经生活了一千多年。但是在旧中国,由于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回族聚居地区经济萧条,文化落后,人口变化状况是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某些时期还呈现下降趋势。全国解放后,回族人口有了很大发  相似文献   

7.
一部脍炙人口的元代杂剧《汉宫秋》,主题竟是如此复杂,多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多数人认为,剧本是反映反元代汉民族爱国主义思想的。例如王季思先生提出:“作者一方面通过汉元帝同王昭君这一对爱侣的生死离别,含蓄地揭露了元代统治者残酷的民族压迫;另一方面又通过歌颂王昭君为保全民族国家而不惜牺牲个人的幸福和生命,批判宰相朝臣的屈辱投降和毛延寿的卖国求荣,表达了人民被灭亡的民族国家的哀  相似文献   

8.
“合群”这一核心概念是立足于近代中国本土语境阐释妇女运动进路的文化向度。“合群”意识的积蓄与勃发逐渐成为推动妇女解放的重要思潮,随着“合群”对象的不断调整与充实,形成了妇女运动中独特的革命实践话语与社会动员机制。晚清时期妇女解放最初从属于男性启蒙者救亡图存的诉求,继而从“自发”走向“自觉”,创办妇女报刊、组织妇女团体,形成“群言合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引介及实践,使得妇女运动具有了明确的阶级指向。知识女性与劳动妇女的结合,“姐妹情”与“阶级情”的变奏,“妇女主义”与“阶级革命”的调适,展现了妇女地位从客体向主体身份转换的历史风貌,建构了妇女解放与民族社会革命相互交织的文化图谱。  相似文献   

9.
元代西夏遗民婚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的军队攻灭了西夏。西夏境内的人民,或留居故土,或迁徙内地,逐渐融合到其他民族中去了。明清以后,做为西夏主体民族的党项族,极少见著于史篇的记载。关于蒙元时代西夏遗民的活动情况,国内已有专文论及,但对于元代西夏遗民与其他民族的融合问题,似嫌薄弱。本文拟就元代西夏遗民的婚姻情况进行研究,详细考察西夏遗民在婚姻上与其他民族的融合。不妥之处,尚祈指正。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如一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原则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在民族问题上亦是如此。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走上民主进步的道路,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解决中国对外对内的民族问题。所谓解决对外的民族问题,就是赶走了日、美等帝国主义对中国各民族的侵略、奴役和掠夺,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和自由;解决对内的民族问题,就是消灭了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历史上存在的阶级压迫、民族压迫制度,在思想和行动上努力铲除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  相似文献   

11.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总是要反映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现实,而且这种政治文化的反映具有自身的能动性,是对现实生活的表现.元代是蒙古民族统治时期,中原文明遭到了破坏,汉族知识分子的前途命运也遭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同时也为元代戏曲的载道与覆遒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相似文献   

12.
喻学忠 《天府新论》2003,(5):100-104
虞集是元代著名大儒,其民本思想产生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具体内容包括爱民思想、富民思想、惠民思想和尚贤廉政思想,而爱民思想又具有重民思想、轻徭薄赋、德主刑辅、提倡俭朴等内容.虞集民本思想具有反对征伐和反对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的时代特色,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莎 《学术探索》2012,(1):47-50
元代在刑法的判决和处罚中,针对当时社会的特权阶层和弱势群体施行刑律优免政策,如蒙古人、色目人、蒙古宗室贵族、各族官员、奴隶主、僧侣等宗教信徒以及老幼单弱、废疾贫乏、妇女、养老责任人等。这些政策采用了阶级等级、民族等级、家族等级、宗教信仰、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多重标准,体现了蒙古统治策略中汉法与蒙古法并行的鲜明特点;既继承弘扬了中原文化尊老爱幼、扶助贫弱的传统美德,又制造、强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相似文献   

14.
论民族平等     
“民族平等”原是十七世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出的一个口号。这个口号在当时是针对封建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和民族压迫政策而提出来的,一般地具有反对封建主义的性质,在历史上促进了一批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建立,因此在客观上起过一定的历史进步作用。资产阶级革命是由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的革命。在存在着阶级和剥削制度的情况下,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根本不可能平等,被压迫民族也根  相似文献   

15.
试探元代在广西民族地区的屯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巩固边防,元政府在广西民族地区广置屯田,并取得良好效果。元政府的重农政策和措施,民族问题和边界问题的复杂性,民族人口的增长等因素,促成元代在广西民族地区广泛开展屯田生产。屯田生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大元帝国南部边疆的安全,客观上推动了广西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往与融合及民族地区社会风习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历史上,元代的社会矛盾极其复杂,即有民族矛盾,又有阶级矛盾。那末,元代社会的主要矛盾究竟是什么呢?我国史学界内,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如下四说: (一)民族矛盾说。杜烈原认为:“当时民族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的存在、发展、变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发展、变化。”曹汉奇同样认为:元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并从阶级的剥削、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汉族地主价级也受到歧视三方面进行了论述。张翼之也持这样的观点:“元代末年社会矛盾虽然错综复杂,民族矛盾和阶级  相似文献   

17.
民族心理和阶级心理既是有区别的,又是有联系的,那么,它们在这种既区别又联系中形成的具体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 按照唯物辩证法原理,人们的物质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民族关系、阶级关系,都是被物质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所决定的。但是,民族关系和阶级关系又不是平列的关系,对确定人的本质不具有同等的意义。在阶级社会,人们的物质经济关系、生产关系直接地集中地表现为阶级关系,阶级关系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是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关系。所以,在宏观社会环境这个层次上,在民族和阶级的联系中,阶级关系决定和制约着民族关系。在对抗阶级存在的社会里,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和  相似文献   

18.
综观中外历史,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些相对落后的民族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征服先进的国家,乃至强盛一时。恩格斯曾指出一些相对落后的民族往往比文明较高的民族具有更加淳朴的社会风习和较强的战斗力。落后民族凭借野蛮、勇敢和刚强对先进民族实行军事征服是可以做到的。恩格斯的这一论断只指出了落后战胜先进的一方原因,历史告诉我们,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即先进民族或国家盛极转衰,自身腐朽,才给落后民族或国家提供了可乘、可为之机。秦楚相争的进程以及秦楚胜败的结局就表现在这两个方面,本文所要探讨的不仅局限于这两方面,更…  相似文献   

19.
人类经历过漫长的原始游群生活和血缘家庭公社以后,进入到氏族公社时期。而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这一革命在文化民族中是怎样和在何时发生的,我们毫无所知。它是完全属于史前时代的事”。在这一革命过程中,人类又经历过群婚和对偶婚的发展阶段,才逐渐进入到父权制统治下的一夫一妻制家庭。人类家庭形态的发展,虽为经济发展所决定而有共同的发展规律,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但由于一些民族因周围先进或落后民族的影响,因此产生了家庭形态发展的不平衡性,使群婚、对偶婚家庭以变异或残存形态长期存在于阶级社会里。正因为如此,直到解放前,散居于广西、湖南、广东、云南、贵州五省(区) 的瑶族,虽然普遍进入了一夫一妻为基本经济单位的婚姻形态,但还保留有较为突出的原始社会的婚姻遗俗。本文拟从瑶族的民间故事传说、通婚范围、转房制,舅权、抢婚、不落夫家等几个方面,谈谈瑶族的几种婚姻形态。  相似文献   

20.
宗法制度是以父权、族权为特征的、包含有阶级对抗内容的一种宗族、家族制度,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经济不太发展的国家和民族中普遍而长期地存在。在宗法制度的发展史上,嫡长子继承制只是某一特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和世界一些民族在宗法制度发展中,经常的现象是不存在嫡长子继承,宗法统治仍长期存在。宗法制度包含了阶级对抗,不是纯粹的血缘组织。女性在宗法制度中,成为为宗族家族生儿育女以继承宗族家族香火的特殊性质的财产,是宗法性婚姻的共同特征。在世界历史上,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和阶级剥削制度的被推翻,是瓦解一切氏族血缘宗法关系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