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思维方式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思维方式与社会现代化密切相关,没有思维方式的变革,就没有现代化的肇始,思维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现代化的需要,又是社会现代化的结果。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许多科学的现代思维方式为人们所认同,这大大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但也应承认,仍然有一些落后的思维方式与现代化潮流格格不入,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内在阻力。中国社会现代化呼唤思维方式的现代转换:培育中国人的主体意识,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进一步强化讲求效率的竞争观念;树立现代民主政治观念,培育现代化公民政治文化;培育中国人的理性思维。  相似文献   

2.
自近代以来,西方哲学思维方式发生了三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换,即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思维方式,康德的先验主义思维方式,胡塞尔的现象学思维方式。这种转换是西方哲学逻辑发展的结果,是西方社会变迁的产物,体现了西方传统的质疑精神。它对欧洲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进步,对人类认识水平的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一种思维方式的形成必然与该时期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转型,随之而来的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转变。本文认为,传统思维方式的转变应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与全球化发展相适应,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现代化的文化阻滞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现代化和现代性问题是中国过去一个多世纪重大理论争论和社会发展所环绕的焦点问题之一。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性在中国尚未成为个体生存、公共生活、社会运行和制度安排的内在机理。造成这种状况的深层原因,是现代性的生成遭遇到社会内在的顽强的文化阻滞力。韦伯认为,中国现代性的内在阻滞力主要来自以儒教为代表的文化传统主义。然而,从哲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微观文化哲学的视野,可以看到这种阻滞力来源于传统日常生活的深层结构和内在文化图式。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成熟性孕育了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异常发达,而传统日常生活的内在图式形成了自然性、经验性和人情化的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不仅是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文化图式,而且渗透和同化了非日常的社会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成为社会的主导性文化精神。因此,全方位地突破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文化图式对现代性的严重阻滞力,是中国社会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5.
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为重要步骤的中国近代民主进程,经历了异常的艰难和曲折。其中除了人们惯常所分析的资产阶级软弱、形势的急迫和仓促等原因外,还有一个没有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重要原因:民主理论的混乱及其深层上的中国传统思维的局限。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图案作为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一部分,它特殊的形式美与装饰美具有丰富的历史、民族文化意蕴和传统情调,承载着强烈、细腻的民族态度与情感,包容着独有的人生思维与生活态度。传统图案资源既包括了那些被直接利用、改造和模仿的传统物质遗存,也包括了国家和民族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存(尤其是传统思维和理念方式)。从思维角度来看,发掘、把握传统图案理念内涵,对丰富现代文化理念,推动现代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公民教育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地位,但公民教育在中国的复兴却遇到强大的文化阻滞力.从哲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视角来看,这种文化阻滞力主要来源于传统日常生活的深层结构和内在文化模式.复兴公民教育、克服文化阻滞力,必须实现从"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的转变,实现从巨民人格向公民人格、臣民身份向公民身份、臣民存在向公民存在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蔡镇楚 《阴山学刊》2001,14(1):5-10
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的转型,导致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向现代转换的巨大变革.其突出标志和特点是政治性、针对性、开放性、学术性、比较性、通俗性.其原因为社会改革,西学东浙,文体发展和资产阶级改良派使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是一个光辉的里程碑.对我们研究古代文学理论的现代转换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经过百余年的探索,实践证明"西体中用""中体西用""三流合一"式的传统文化创新,在中国社会均不能获得成功。而"马魂、中体、西用"的文化综合创新路途,则具有极大的可行性。因为,它符合中国国情,可以实现"真、善、美"的共同缔造。不过,传统文化深层结构影响的存在,国人传统日常生活的本质性特征,文化建设主体自身未能"现代化",文化构成因子被社会中"庸俗化"的演绎,使得"马魂、中体、西用"的文化综合创新,遭遇诸多"阻滞力"。在我们着力化解文化创新阻滞力的同时,还应考虑到不同文化在共融过程中的比重、冲突、矛盾的调适以及如何科学地处理"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问题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在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文化错位”现象。从表面上看,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深层次依然保持着古老而沉重的传统文化的“超稳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传统生活的经验主义和人情化的文化模式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是一种强大的文化障碍,影响着真正的现代性在中国社会生成。从根本上修正这种“文化错位”,才能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效承接。  相似文献   

11.
思维方式是对先进文化的生成和发展起支配作用的稳定因素。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虽优势甚多,但其整体的落后性事实决定了它必须走积极改造和向现代化转换的道路。从思维方式的普适能力上求突破,从开放性上找出路,在思维功能的完善建构中求发展,先进意识和进步源流才能在中国文化的母体中孕育勃发。  相似文献   

12.
思维方式的增长与转换构成希腊哲学进化的重要标志,新思维方式的出现意味着哲学思想发展的巨大突破。从一定意义上说,思想发展与思维方式变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贯穿于希腊哲学发展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3.
蒋谦 《江汉论坛》2006,(5):25-30
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传统的意象思维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路径和整体面貌.梳理古代传统的"象论"思想、分析意象思维的层次和功能,论证"象"范畴的形而上学基础,或可提供一条解答"李约瑟难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古老的思想,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特别是在近代社会,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不断入侵,中国思想文化中原有的大同思想也呈现出近代特色——洪秀全的《天朝田亩制度》、康有为的《大同书》和孙中山的“大同主义”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相似文献   

15.
藏族古代文化中“格言”“史诗”与谚语暗含的信息是标志间接存在的范畴,同时说明了信息存在与作用的普遍性。藏族古代天文学中的思想反映了其对信息内容的把握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信息内容的直接呈现着的现象,而且深入到现象信息的背后,揭示信息对人的意义。藏传佛教的具象思维与信息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藏传佛教哲学中则有鲜明的信息认识论思想。  相似文献   

16.
任何民族国家的统治、外交政策的制定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发生的。思维方式作为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必然会对一国的对外政策与对外行为产生微妙影响。中国独特的文化本原催生出了整体、法象、价值等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的形成无疑深刻影响着冷战后中国外交的认知方式与分析视角,塑造了中国独特的外交理念与分析范式。  相似文献   

17.
试论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及其文化根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各有特色,其差异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模糊性与精确性;悟性直觉与理性逻辑;有机性与机械性。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是导致中西方思维方式不同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18.
思维方式作为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其变迁体现着文化的变迁.思维方式的变革是最深刻的革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实践过程,而且也是文化过程.它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中国社会心理结构和中华民族思维方式.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实践思维方式在中国确立并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换研究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至新世纪初期几年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提出了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问题,不仅寻求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而且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上,进而从整个哲学发展的历史上为范式转换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作论证,而这就涉及到了哲学上的一系列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尽管由于受知识储备及时间局促等条件限制,这些讨论尚欠深入,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转换仍不失为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如果我们把"范式"概念限定在"哲学的基本思维方式"的意义上,那么,使用"范式转换"的论者,无论是认为这一转换是"从本体论范式向认识范式,再向人学范式的转换","从本体论哲学范式到认识论哲学范式再到价值论哲学范式的变革".从"物"的哲学范式向"人"的哲学范式转换,从追求普遍性知识的、思辨的理论哲学或意识哲学范式向关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实践哲学或文化哲学范式的转换,从"看世界的哲学"向"改造世界的哲学"的转换,还是"由朴素实在论思维方式向实践论思维方式的转换"等等,所欲说明的问题都是指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大半个世纪的形态演变.将马克思哲学视为一种全新的实践哲学,而将它所批评的传统哲学归结为理论哲学,当能更好地表达马克思本人哲学革命的实质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态转换的实质.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社会,科学因为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功而具有了信仰的属性,然而,在人类社会出现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特征时,对科学的信仰却是有害的。科学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一致的,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中,会要求建立起与这个历史阶段相一致的科学。科学研究是思维方式的外显形态,在科学研究活动背后,必然包含着特定的思维方式。现代科学所拥有的是分析性思维,在社会的低度复杂性和低度不确定性条件下,它表现出了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巨大功能。然而,当科学的研究对象以及社会背景具有了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特征时,分析性思维不仅不能把我们引向对真理的认识,反而会对我们的行动形成误导。在全球化、后工业化时代,我们所处的社会所具有的正是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特征,科学研究对象也同样具有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特征,从而要求我们必须实现思维方式的变革,即用相似性思维代替分析性思维。只有当科学研究是建立在相似性思维的基础上时,才能形成科学结论,并转化成正确的实践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