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丧葬仪式是死者与生者之间的终极交流与灵魂对话,也是幻想冥界与人间二元世界中情感的阴阳交流。文章以人类学的“深描”和影视人类学的视角记录这样一个纳西族传统的火葬过程,论述了丧葬仪式象征中的认知与存在所蕴含的社会风俗、习惯特点,认为对死者的处理仪式具有表现信仰和慰藉生者的作用,具有鲜明的纳西族特色和一定的文化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王莹 《理论界》2009,(1):138-139
丧葬仪式是一个民族或社会文明程度的指示荆,也是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古代希腊人达到的高度的城邦文明同样也体现在丧葬仪式上.他们不惧怕死亡,而把死亡当多另外一种生存的方式.他们重视丧葬礼仪,以为只要妥善安置死者生者才能得到安宁.这一切都是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向往和平、崇尚自然的文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三星堆墓葬与古蜀人的丧葬习俗傅正初丧葬活动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每一个民族对灵魂、来生、鬼神等冥世观念的综合反映。它既有社会生活习俗的特点,又有人类特有的处理死者的信仰性质。丧葬形式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而且还受到人们宗教观念的影响。作为一种社会意...  相似文献   

4.
四川、云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丧葬习俗中存在着这样一个有趣的共同现象:他们的丧葬仪礼中往往会出现“九”、“七”两个数字概念。这方面的事例不少: 四川大凉山地区彝族多行火葬,火化日期由“毕摩”择定。出丧时将死者置放于一个木制抬架上运往火化场地。抬架是用两根二米多长的木条做成两边的抬杠,并在其中部平行地捆以若干横木条而成。所用横木的数量有着严格的习惯规定,男性成年死者须用九根,女性死者只用七根,不得错乱。按习惯,在火化死者的过程中须有亲友在场守护,男性死者应有九位亲友在场,女性死者应有七人在场,不得随意增减。火化后要由“毕摩”为死者制做“灵牌”和“灵屋”。  相似文献   

5.
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葬俗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丧葬礼仪和埋葬习俗是重要的民俗之一,在同时代的不同区域或不同时代的同一区域人们对死者的丧葬礼仪、埋葬习俗都是不相同的。在我国,对于死者的埋葬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考古发掘和民族学所提供的材料来看,大体上有土坑葬、土洞葬、木棺葬、石棺葬,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反盗墓法述论田亮灵魂不死、入土为安、慎终追远的丧葬观念和儒家孝道思想相结合,使厚葬久丧成为中国古代丧葬礼俗的主流。家有地位和财富者必然为死去的父母准备好丰厚的随葬、坚固的棺梅和高大的墓冢。随着社会的变迁,这些东西都成了后人研究先民生活的珍贵文...  相似文献   

7.
佛教与美学     
<正> 宗教与美学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宗教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虚幻颠倒的反映;而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学问,它是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真实形象的反映。两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具有千丝万缕的  相似文献   

8.
丧葬礼仪是人类最后的通过仪式与重要的文化现象。元谋凉山乡彝族的丧葬礼仪过程既表达出对已逝者的安抚与哀悼,同时也表现出生者在丧葬仪式中对待死亡的一种调侃、戏谑、娱乐的态度。这种在丧葬仪式中呈现出来的调侃、戏谑的态度可以填补因亲人逝去而带来的巨大心灵空白。本文试图说明元谋凉山乡彝族在丧礼仪式过程中,通过戏谑、娱乐的方式来调适生与死、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及对待生死的乐观态度。  相似文献   

9.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固定内容,即该民族文化传统中所特有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规范、生活方式、风俗与习俗等等。哈萨克族也不例外,是具有草原文化绚丽多彩特色的民族。就丧葬习俗来看,哈萨克族存在灵魂不灭的观念,认为人死后灵魂离开人体独立存在,所以他们十分重视葬礼,整个葬礼必须经过一系列仪式。哈萨克族不管死因是什么,死者无论是男女老幼,其葬礼都按传统习俗进行,如果死者不是在外地而是在家里去世,那么其近亲即父母、兄弟姐妹在死者快要停止呼吸的时候都要守在他身边,请毛拉念经…  相似文献   

10.
在确信鬼神存在的前提下,清人通过志异小说,大大发展了对鬼神百态的揣测,并积极尝试就丧葬、祭祀问题从鬼神方面寻求验证,包括从死亡发生、袭、敛、出殃与回煞、厝、葬直至祭、享等各个环节,最终归宿为把死者纳入宗族体系,貌似拓展了时空维度,实则是既有观念的延伸与投射.比之清人有关丧祭的大量学术性研讨,这几乎是将枯燥的理论发明转化成鲜活的现场表演.当然,相应于“鬼神世界”百孔千疮的状况,鬼神能为丧祭观提供的证明也支离破碎,乃至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11.
张鹤泉 《人文杂志》2013,(1):97-106
东汉丧葬赏赐是国家丧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汉国家为适应丧礼实行的需要,规定了两个等级序列.这两个等级序列是确定丧葬赏赐对象的依据.由于赏赐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不同的丧葬赏赐,即固定的赏赐和特别赏赐.东汉国家丧葬赏赐的物品主要有玉匣、棺具、衣衾和赙赠.东汉国家还为亡故者赏赐葬地.但葬地的赏赐不受赏赐物品的等级序列的约束.葬地赏赐是为了表彰亡故者生前的勋劳,因而,在东汉的丧葬活动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谭嗣同被捕就义之前,曾向梁启超表示彼此要像日本明治维新志士月照与西乡那样,分别承担死者与生者的责任。亡命日本以后,梁启超很快将谭嗣同遗稿《仁学》发表在《清议极》上,履行自己作为生者的责任。然而《仁学》的发表颇经周折,多次中断,且有删改,刊载历时3年。与此同时,梁启超写过3篇《谭嗣同传》,其中的内容各有不同。这些不正常的情况,耐人寻味,反映了清末社会历史大变动时期梁启超思想演变的明确轨迹,以及梁启超思想的复杂性和"多变"中的诚实性。  相似文献   

13.
丧葬礼仪从古至今在仪式上就受到民众的普遍重视。在对河北省献县地区丧葬仪式调查搜集的基础上发现,近年来仪式呈现出墓地家族属性弱化、丧事采办用物市场化、丧礼仪式情感与场所的部分缺失等一些变化,但是,群众心目中的仪式依然具有抚慰生者、安慰亡灵的双重作用,同时,仪式对民间社会及相关利益群体发挥着慰藉、聚合、规范和教化等功能。  相似文献   

14.
死亡与中国的丧葬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丧葬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与民族的宗教观念、灵魂观念等紧密相关。中国的丧葬文化大体遵循着“生死如一”、“聚族而葬”和神人相通三个原则。多种多样的丧葬形式和礼仪与我国各民族的生活条件以及早期的图腾崇拜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在丧葬文化中有直接的体现,像天人合一、等级观念、人生观等等。因此,我们对丧葬文化的多面性作用应有一个客观评判  相似文献   

15.
汉代人认为灵魂的本质是气,是情性之神。灵魂与肉体无论是在人活着还是死后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灵魂必有依附的载体,灵魂有知并且能够移动,灵魂的归宿主要是黄泉,此外还有蒿里、泰山、升仙等多种归处。灵魂所处的阴间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而灵魂升仙也体现了生者的美好希望。为了趋吉避凶,生者通过丧葬、祭祀、巫术、建筑与绘画等各种方式干预灵魂。灵魂干预既有个人层面的功利目的,也有国家层面的消除灾异等目的。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人们只限于在浅层指认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论的批判,即认为马克思揭示了后者对“思维与存在第一性”问题的颠倒回答.然而,马克思的本意绝不仅限于此,他的深层批判在于解开黑格尔“何以颠倒思存关系”之谜,答案则是黑格尔用思辨的形式反映了现实个体被抽象资本所统治的现实.“抽象思维统治存在”只是黑格尔唯心论的浅层蕴意,“资本统治个人”造成抽象思维统治存在才是其深层蕴意.这两者共同构成了马克思所说的黑格尔使“帽子变观念”的完整内涵.  相似文献   

17.
丧葬观念和丧葬礼俗有着重要的社会和文化意义,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新疆史前和汉魏晋时期考古中,发现广泛存在着墓葬用火现象,这种丧葬用火现象一般被解释为火葬习俗。本文对新疆早期丧葬用火的考古材料进行了全面收集和整理,对各种用火痕迹和现象进行了具体分析和总结,发现其隐含着更为复杂的行为背景。通过对墓葬用火目的和方式的研究,认为新疆早期的墓葬用火,实际上包含三种不同类型的丧葬礼仪和习俗,即重在对死者尸体进行火化处理的火葬,做为埋葬环节的墓室焚烧和体现生死观念的墓祭行为和做为埋葬环节的墓室焚烧。它们又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文化和时代背景,并且在分布上呈现一定的地域特点。火葬主要流行于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其文化显示一定的安德罗诺沃文化因素,主要分布于西北边境从帕米尔至伊犁河谷至阿尔泰山一线。以火祭祀习俗分布于克里雅河上游昆仑山中的流水墓地和塔什库尔干河畔的部分战国以前墓葬。墓室焚烧习俗是继火葬习俗之后出现于丝绸之路沿线绿洲的新葬俗。  相似文献   

18.
丁双双  魏子任 《河北学刊》2003,23(6):151-155
佛事消费习俗是唐宋时期一项重要的丧葬消费习俗,这一习俗的形成受到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的影响,与时人的心态观念密不可分;反过来,该习俗又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反作用。唐、宋丧葬中的佛事消费习俗既有相通之处,又因佛道二教的发展等原因而各具特色,但总起来看,佛事消费习俗在唐宋时期的丧葬消费习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人们的生死观、价值认知、社会崇尚等一系列追求倾向和消费倾向,影响后世深远。  相似文献   

19.
达州宣汉罗家坝、重庆云阳李家坝、涪陵小田溪战国墓地、巫山双堰塘等川东几处考古遗址显示,巴人早就进入了农耕社会,玉器与礼器反映了其社会形态,巴賨文化也较为发达。先秦时期巴人处于部落酋长时代,其青铜器反映了它与中原文化的联系;船形棺板痕迹则反映了其葬式。出土文物充分反映了巴賨民族尚武、喜好舞蹈、崇巫、尚酒、崇尚殉葬和船棺葬等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饰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揭示了古代蜀人的崇尚观念、族属意识、社会习俗和审美情趣。本文根据出土资料和文献记载 ,对这件金箔饰作了探讨 ,认为它是古代蜀人崇日观念的产物 ,堪称太阳神鸟的绝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