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事变引发八国联军之役.硝烟密布,战火四起,北京遭受到空前未有之浩劫.词人王鹏运、朱祖谋、刘福姚、宋育仁等,困居于北京城中,将战争之感慨写入词中,几人相互唱和,辑成<庚子秋词>上下二卷.<庚子秋词>不仅反映了时事,也响应了时代对于"词史"的呼唤.周济、谢章铤鼓吹"词史"之作,认为反映时代乱离的词作可与杜甫描写安史之乱的<北征>、<垂老别>等诗作相提并论.杜甫诗因安史之乱,号为"诗史",晚清词人连遭内忧外患,将家国之感发之于词,形成"词史".然而词之为体,与诗不同,"词史"与"诗史"的写作手法、反映动荡乱离的方式、观察历史社会的角度,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2.
许子东以史的眼光综合考察了不同作家、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作品。他从作品的情节切入 ,发现了《日出》、《啼笑姻缘》、《沉香屑第一炉香》三部文学史意义大相径庭的作品的相似之处及不同之处 ,从中可看出他不同寻常的才情和学术思路。但有两点仍需商榷。第一 ,张爱玲的创作游离于当时的主流文学之外 ,客观效果上的确构成了对四十年代主流文坛的挑战 ,但就此便认为张爱玲在主观上受到了当时主流文学的“刺激”、“干扰”、“挑战” ,将自己置身于与主流文学的紧张对话关系之中 ,并以创作作出回应 ,这一观点是否妥当 ?第二 ,认为张爱玲作品中的男性更多一些“五四风采” ,并把忙于谈恋爱的花花公子解读为五四启蒙传统的继承者 ,这一观点是否牵强 ?  相似文献   

3.
汉代以后,世人对屈原作品有屈辞、屈赋、屈骚等异称,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与世人对于屈原作品的接受有关。这种接受又以屈原作品被编成集为界,分为结集之前的具体篇章接受,和结集之后对于屈原作品集的接受两个阶段。后世混淆了前人对屈原作品这两种不同接受状态下的文体认识。另一方面,后人对屈原作品的接受,受自身所处时代文体观念的影响,依当时的文体观念来认知屈原作品,而没有回归到屈原作品所处时代的文体语境中去。  相似文献   

4.
人民民主专政是新中国的国体,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在论《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对这一国体的形成过程,科学内涵、时代功能和历史任务等方面作出了科学论证和准确判断,这一著作的科学思想对当时及现在都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教学角度谈《木兰诗》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兰诗》又名《木兰歌》,也称《木兰辞》。是我国古代乐府民歌中的名篇,也是当时少有的优秀长篇叙事诗之一。这首诗人物突出,层次分明、语言也较课本中其他古典文学作品浅显易懂,学生阅读起来,单就理解大意来说,问题是不大的。但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看,其中值得研究和应该弄清的问题还是不少的。例如:作品产生的时代及其背景,作品中的人物应如何理解,以及诗中某些词句应怎样解释等问题,一向存在着很多不同的见解。经过讨论,其中不少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现在我想把这一系列问题综合一下,同时谈谈自己的意见,这对中学教学还是不无益处的。  相似文献   

6.
《京华烟云》是著名作家林语堂的代表作,共分为三卷:《道家的女儿》、《庭园的悲剧》和《秋之歌》.整部作品反映了从庚子年间义和团反抗“八国联军”侵略,到1938年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爆发的40年间中国社会的变迁,多方位展示了中国近现代社会中几个相互关联的大家族的命运沉浮,为读者全景式地呈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将一股浓浓的民族正气渗透其中.  相似文献   

7.
《枕中记》是中国唐传奇中的著名作品,《九云梦》是朝鲜李朝时代(相当于中国清朝康熙年间)享有盛名的长篇小说.这两部小说虽然产生于不同年代,不同国度,但都是以写梦境为主.根据对这两部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设置,以及主题思想等方面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枕中记》对《九云梦》的影响,从而反映出中韩两国文学上相互交流的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8.
身处不同时代两位女作家的作品《莫里斯·格斯特》和《毒瘾难戒》反映了同一个主题:无法实现之爱。本文作者正是抓住这一相同点,从作品的结构、情节、人物性格入手,探析两部作品的作者各自对所处时代的变迁持有的态度,从中发现她们的社会道德观——一个是理性、谨慎,一个是感性、奔放。通过对作品深层解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这两部巨作。  相似文献   

9.
1943年初,重庆国民政府宣布和英美等国达成协议,收回诸国之治外法权以及租界,这是中国外交史上的大事件。我们似乎刻意忽视了中美两国签订条约的前两天,当时汪精卫组织的南京国民政府同日本政府也达成了类似的协议,恢复中国政府对于租界的各种权利。本文试图从分析当时一些外交档案出发,以一个更加客观的角度,去探究汪氏政权这一外交活动的意义及考虑。  相似文献   

10.
王履和罗铭都是擅长表现华山的画家,由于他们处于不同的时代,受到不同时期的创作观念影响,故创作出不同面貌的华山作品。从他们的作品中深入分析就可以品读到画面所蕴涵的不同时代所形成的不同的形意观、写生观、构图方法以及笔墨技巧。他们的作品带着浓郁的时代气息,作品的对比更有利于我们了解他们所处不同时代的艺术风貌和艺术思想。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维吾尔小说创作领域出现了具有不同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新潮小说。非理性因素成为了新潮小说重要的叙事话语。非英雄化是新潮小说作品区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叙述技巧上的大胆尝试,淡化情节或无情节化,运用意识流、象征、怪诞、神秘与魔幻等新的表现手法,可以说是新潮作家自觉的形式探索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上半叶的清华园走出了一批享誉文坛的小说家 ,当年的清华校园小说极为繁荣 ,其题材的广泛、主题的深刻、艺术的营造力 ,在同时代的中国小说界处于醒目的位置。文章从小说的题材切入 ,论述其思想与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以来以马原和余华为代表的先锋叙事大大推进了中国小说叙事的现代化进程.但是这种"推进"实际上具有的仅仅是"移植"的价值,真正的中国小说的叙事革命并未到来,因为这种"革命"的本质乃是创新.而由于中国现今特殊的国情,这种创新已经无法从西方现代小说的移植中培养,所以,"中国本土化叙事革命"也就成了我们热切的前景期待.  相似文献   

14.
民初政治小说退潮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既有外部的政治环境变化 ,小说的商业化压力 ,也有小说家自己改变了晚清对小说功能的看法。但民初的小说家仍在抗争 ,这就形成了民初小说独特的面貌  相似文献   

15.
囿于资料的稀见,清末民初的京味小说鲜为学人关注。本文作者就自己收藏的京味小说,披露了民初京味小说家的轶事,诸如损公(蔡友梅)为代表的京味小说家及清末民初之际京师报界的鼻祖彭翼仲的一些社会活动等,均是难得一见的史料。  相似文献   

16.
“五四”浪漫抒情小说普遍带有感伤的成分。感伤主要表现为“性”的苦闷和“生”的苦闷,反映了浪漫主义者的青春人格和叛逆精神。“五四”浪漫主义小说家的风格各异,显示了不同的个性和文化背景。郁达夫等先驱者对于浪漫感伤风格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家庭文化对于历史小说家的审美趣味和历史观念具有重要影响,家学传统给予历史小说家的文化熏陶对于历史小说写作具有重要意义,情感的苦乐体验使作家对历史小说如何以史鉴今重塑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独特理解,但家庭文化的负面因素也造成了历史小说的缺憾和不足。  相似文献   

18.
陈忱和丁耀亢是清初最重要的小说家,在身历明清鼎革人生进程的陡然转折,被迫作出痛苦的"进退出处"的角色选择后,他们从不同的起点出发写出了独特的作品,从而揭开了清代小说史的序幕。通过他们的具体作品,可以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中,寻绎出士人们的"思想的流程"。  相似文献   

19.
姜敬爱与萧红小说语言均具质朴、细腻、清新、明丽之特质,但在遣词造句上,前者酷爱拟声叠词,后者善用奇语散句;在五觉运用上,前者的嗅觉描写丰富而细腻,后者的通感手法精当而奇特;在辞格使用上,两者都擅长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但描写的角度不同,效果也不同。作为创作时代与创作语境极为相似的作家,姜敬爱与萧红小说语言描写的不同主要源于作家创作个性的差异和她们对语言艺术的独特追求。  相似文献   

20.
重读20世纪50年代小说经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力图对20世纪50年代的“经典”小说作出 新的解释和评价:一方面是大多数作品文化精神的变异和审美意识的迷失; 另一方面是少 量作品的“边缘化”姿态及个性坚守。作家们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完成了对历史现状的认 知与理解,在同一文学背景下传达出不同的声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