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载泽在《考察政治日记》中,使用了"议院"、"国会"等议会术语,较为具体地论述了日、英、法等国议会文化。当时,清政府已威信坠地,为了自存开始了"新政"改革。作为大清重臣,载泽更关心的是在当时的危局下如何实现"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的目标。总体而言,载泽对西方议会的认识颇为深刻,但是急功近利的心理,使其对宪政制度本身的结构体系及其构成要素的有机联系缺乏必要的研究,更没有就如何将西方宪政制度与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相结合作深入的思考。这就影响了他对西方议会本质的考察和认识。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一些论著在提及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之举时,莫不根据中国史学会主编的丛刊《辛亥革命》(四)中收录的《出使各国大臣奏请宣布立宪折》,断言“载泽等”在国外考察期间,曾上奏朝廷,请宣布五年立宪云云。似乎确有其事。然而史料提供的事实证明,此折是有的,但并非“载泽等”所上,而是另有其人,《辛亥革命》的编者却硬把此折加在了“载泽等”头上。论者人云亦云,结果亦错。  相似文献   

3.
立宪 ,作为一种思潮发端于戊戌时期 ,而其正式形成则是二十世纪初的几年。曾留学日本的立宪派学生作为一个新的知识分子群体 ,他们充满理想 ,富有朝气 ,加上他们接受了更多的西方政治文化知识 ,因此在立宪运动中 ,他们的言行也就显得更为激烈 ,他们基本上属于立宪运动中的激进派。190 6年 9月 1日 ,清廷发布预备立宪上谕 ,宣告“大权统诸朝廷 ,庶政公诸舆论”。① 上谕的发布 ,标志着清末预备仿行宪政的正式开始 :但是 ,清政府采行立宪的根本目的是“弭内乱”、“固皇位” ,千方百计的强固封建政权。因此 ,清廷对立宪采取了敷衍搪塞、毫无诚…  相似文献   

4.
浅析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的统治模式, 国家机构的直接统治只到达县一级, 县以下基层社会主要由士绅阶层和宗族势力控制, 并辅之以保甲、里甲制度, 负责征收赋税, 摊派徭役, 征集兵丁, 维持治安。皇权对于乡村社会更多地是意识形态方面的作用。清末西潮东渐,传统儒家思想体系衰落,社会结构巨变,乡村精英士绅阶层大规模流入城市,造成中国乡村士绅质量蜕化,土豪、劣绅一类人物进而占据了基层社会权力核心,尤其自义和团运动后乡村社会秩序趋于失控。清末“仿行立宪”, 考察各国宪政, 谓地方自治为“立宪之基础”, 同时民间社会也大力鼓吹地方自治。清政府于…  相似文献   

5.
清末地方自治运动及其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旺 《天津社会科学》2001,2(3):106-110
地方自治 ( Local self- government)是宪政民主制度的基础性结构 ,也是政治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中国 ,现代意义上的地方自治 ,是随着西方思潮的东来和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活动 ,才得以在中国出现的。晚清的地方自治 ,在当时形成一股风潮 ,范围遍及全国 ,在中国宪政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拟从现代化的角度 ,对晚清地方自治运动作一评析 ,并分析其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一、近代中国地方自治运动的兴起地方自治制度作为西方民主制度的标志之引进中国 ,既与中国历史上“郡县论”和“封建论”的争论有关 ,又与近代西学东渐、列强环伺的形…  相似文献   

6.
丙午官制改革与清末政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丙午官制改革与清末政局袁亚忠1906年(农历丙午)9月1日,清政府发布“仿行宪政”上谕,明确宣示预各立宪“先行厘定官制”。以此为标志,清王朝最后一次政治改革──筹备立宪正式开始。接着,清政府又颁布改革官制谕,并成立官制编制馆,作为编纂官制的专门机构。...  相似文献   

7.
始自清末的近代地方自治始终缺失“权利”主题,沦为“官治行政”的附庸和公权力扩张的工具.之所以产生这种局面,原因在于近代中国地方自治的理论准备不足,权利属性未被充分认识,权利保障也未能纳入统治集团的指导思想.与此同时,清末以降的地方主义借地方自治之名大行其道,其要旨却在于扩充权力,扩张和保障地方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自治的权利主题.此外,近代立法未将地方自治的公民权利予以法定化,地方自治之权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凡此种种,导致近代中国屡兴“地方自治”之风,却始终不能摆脱“权利缺位”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与地方自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自治,是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初期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参与政权提出来的,后来成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地方管理制度。 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在阐述他们的民主思想时,不少人谈及地方自治问题。卢梭认为,实现全民政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领土不能太大,一是人口不能太多。在他看来,实现全民政治必须让人民能直接表示公意,人口太多,领土太大,作到这点是很难的。这种理论,已隐约地显示了近代地方自治的特点。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者、著名的思想家杰弗逊,对地方自治尤为重视。他认为,地方自治和普及教育是实行“民治”的两大基础。实行地方自治一方面可以吸引人们关心政治和公共事务,另一方面可以使人民卓有成效地实行对政府的监督,以防止政府“蜕化”,“防止它的一切权力集中到一个人,少数人,出身名门的人或多数人手中”,亦即防止出现独裁和暴政。  相似文献   

9.
戴文亮 《天府新论》2013,(3):128-132
“地方自治”作为西方民主制度发展过程中调适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有效路径,深深吸引了面临现代国家建设任务的晚清社会精英,这种“爱慕”之情汇集成清末地方自治热潮.清廷对地方自治予以勉强回应,并小心翼翼地限定控制着地方自治实践,以谘议局为依托的地方自治力量迅速壮大起来.作为一种改革尝试,它预示着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某种趋势和地方自治的成长.  相似文献   

10.
评清末官制改革中赵炳麟与袁世凯的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6年9月1日,清廷颁发了仿行立宪的上谕,确立预备立宪为基本国策,从改革官制入手,以立基础。这是一个震动中外的异常之举,宣布了国家由此进入预备立宪,即由封建专制制度向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过渡的新时期,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开始近代化。次日朝廷派定载泽等编纂官制,制定政治体制改革方案,直隶总督袁世凯是其中之一,并命庆亲王、首席军机大臣奕劻和大学士孙家鼐、军机大臣瞿鸿(礻几)总司核定。官制改革揭开了清廷预备立宪  相似文献   

11.
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905年7月16日,清政府决定派遣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分赴东西洋各国,“考求一切政治,以期择善而从。”后又加派商部左丞绍英。9月24日,载泽等五大臣首途。载泽、绍英在北京火车站被吴樾炸伤。清政府改派李盛铎、尚其亨代替绍英、徐世昌。12月2日,载泽、李盛铎、尚其亨启程赴日、英、法、比诸国,12月11日,戴鸿慈、端方启程赴英、德、意、奥诸国,分头考察各国政治。1906年夏,除李盛铎赴比利时任外交官未回国外,其余四大臣先后归国。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和作用如  相似文献   

12.
康有为作为近代维新派的重要人物和追寻民主的先驱,其民权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康有为的民权思想的确立基础是平等思想和立宪制度,其实现条件是中央设议院和地方自治,其最终归宿是建立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3.
“万事开头难”,清末立宪开创了我国百年立宪的先河,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然而无论从人类宪法史还是中国近代史、中国宪法史来看,清末立宪都严重“迟到”。“迟到的正义不是正义”,严重迟到的清末立宪在遭受难产之痛后很快就走上了“早退”的不归路,且清末立宪的“迟到”是其“早退”或者说“短命”的重要原因。当代中国社会有强大的宪法需求,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状态,努力实现从世纪宪法到宪法世纪的飞跃,是对清末立宪开创的百年立宪之旅的最好纪念。  相似文献   

14.
“近代之世每次民主运动虽失败,却都对资本主义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如西太后取缔戊戌变法,但历史潮流促使她又不得不在义和团运动后,也搞起立宪。有人说她的维新立宪是假的,不确切。有假也有真。她实行戊戌变法所未实现的一些经济政策,出现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黄金时期,这就是‘真’,但她要保持专制统治,不可能搞民主政治,这就与戊戌变法要实行民主政治相背,这就是‘假’。”①这段话是我在答《社会科学报》记者问时,对辛亥前十年清政府所办的“新政”在社会经济和政治关系上的矛盾的概括。本文对此论点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5.
《琼州学院学报》2015,(1):101-106
清末报刊发展迅速,对近代史事记述颇多,并形成强大的舆论阵地。由于地方督抚舆论话语权的不断提高,他们不断引领着舆论潮流。当立宪成为一种社会思潮时,地方督抚从维护自身统治和拯救国家命运出发,顺势而上,引导清廷预备立宪,推动晚清政府作最后一次政治变革。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发展大体上可分为四个时期:19世纪40—80年代,是中国近代民主思想萌生时期;80-90年代中后期,是近代民主思想初步发展时期;90年代末至 20世纪初,是近代民主思想发展、成熟和广泛传播时期;辛亥革命以后,是近代民主思想深入发展时期。这四个时期是“五·四”运动前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末,经过宪政准备和天津自治实验,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和《城镇乡地方自治选举章程》等法规,在全国城镇乡、府厅州县实行地方自治,建立基层民意机关。清政府有关基层民意机关的法规内容较为翔实,组织构成较为完整,给予了一部分士绅的参政议政权利,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由于清政府设置基层民意机关"辅佐官治之不足"的立意明确,又辅以许多条款限制民权的行使,所以,它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加之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清末基层民意机关基本没有建立。  相似文献   

18.
加藤弘之的《邻草》批判了当时清政府的政治腐败,主张实行立宪政体是其唯一的出路。作者以中国的失败为“殷鉴”,促使幕府进行政治改革,接受立宪政体。考察《邻草》的中国认识、立宪思想以及中国同时代立宪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进而对儒学在中日两国启蒙思想中的不同功能进行比较,指出《邻草》对中国的立宪思想发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发展大 可分为四个时期:19世纪40-80年代,是近代民主思想萌生时期;80-90年代中后期,是近代民主思想初步发展时期;90年代末至20世纪这代民主思想发展,成熟和广泛传播时期,在辛刻革命以后,是近代民主深发展时期这四个时期是“五&#183;四”运动前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20.
试论清末五大臣出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05年至1906年清王朝末年五大臣出洋考察各国宪政,是二十世纪初年清政府从“变法新政”到“预备立宪”的一个中间环节。它在清王朝被迫面向世界的应变活动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长期来我国史学界对此没有作过专文探讨;在众多的近代通史著作中,不仅语焉不详,评价亦欠公正。本文谨就其为何有五大臣出洋之举的原因、经过及其对清政府在决定立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略作议析,以求教于史学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