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民族审美心理结构是一种民族的审美历史积淀的产物。宗教教义作为信教教徒的至高无上的信仰规范,总是支配其意识形态领域,是其个体精神世界中的主宰。作为人类精神生活中的审美活动,就不能不受到特定宗教观念的影响。伊斯兰教作为支配回族精神世界的主宰,使回族在对世界的观照、人物的评价和艺术的创造和鉴赏中都无不受到影响,表现出不同于其它民族的审美特点。这种审美意识特性,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沉淀到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潜意识层,构成整个回族审美心理结构的特殊面貌。  相似文献   

2.
“心理距离说”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洛的“心理距离说”是一种审美态度理论,心理距离实即审美态度。布洛本来是为了取代“主观的”和“客观的”、“人情的”和“非人情的”这样一些对立概念而创立“心理距离”这一概念的,但他在用“心理距离”来指代审美态度时,又将共鸣和经验差异塞进这一概念中,造成了概念的混乱。从“心理距离”角度来讨论审美对象的虚构性,是布洛所独创。  相似文献   

3.
译学与美学早已结下不解之缘,许多美学理论思想和审美范畴对翻译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审美经验过程主要是由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这四种心理机能的通力合作其共同完成,而"心理距离"审美态度又是当下恰当美感经验产生的前提,它在文学译者整个的审美经验实现过程中起到促进、协调、规范的作用,它同时也是译者审美欣赏和创作要共同遵循的原则,对文学翻译的审美和表美具有实践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服装美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人们对服装的审美标准也是通过多种因素来实现的。除了服装自身的色彩、造型、制作等因素外,服装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还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济水平、社会时尚、文化传统、审美趣味、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5.
美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确定一种“审美的态度和人生观”,从根本上协调人在现实中的情感心理,化解被物质化的生活积聚的焦躁、抑郁,而使其处于一种审美的状态,实现生命与社会的和谐。理工科院校的美育必须走向规范化、系统化阶段,为此,论述了理工科院校实施美育的现实意义,理工科院校美育的灵魂须是崇高以及理工科院校应该建立自己的美育风格和理工科学校的美育应该同大学校园生活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歇后语及其文化意蕴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歇后语是指汉语中那部分由含有引注关系的两部分组成的、结构相对固定、具有口语特色的特殊语汇。语言不仅是一套符号系统,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形式,而且也是一套价值系统和意义系统,它就像是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礼仪风俗、审美心态等。歇后语作为俗语的一种,在体现语言的文化内涵方面具有其他语汇不可替代的优势。它是广大群众在自己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积淀着丰厚的民俗风情,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容。具体现为:宗教意识与封建迷信思想,审美态度及价值取向,饮食习惯与地方特色,社会历史和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7.
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构成了人类的文明史。心理学对求真和崇善的研究比较重视,而对于审美的问题则关心不够。青少年审美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其审美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包括四个阶段:审美心理的初步萌芽期、审美心理的初步形成期、审美心理的逐渐成熟期和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期。国外关于审美认知发展阶段的两种理论及其对青少年审美认知的研究成果表明:青少年审美认知发展的三个倾向是:从具体到抽象,从题材到形式,从形式刺激到形式表现。  相似文献   

8.
师范美育有自己特殊的任务规定 ,这就是 :在审美观的建立中强调培养审美态度 ,在艺术实践的基础上全面掌握审美理论 ,在全面的审美能力的形成中突出训练美育心理和美育能力 ,在完美人格的塑造中着重要求师表人格。  相似文献   

9.
论审美时尚的个体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活动个体在审美时尚问题上的心理压力,乃由一系列心理误区所致。本文讨论了审美趋从行为的负面价值,指出以自信自决的态度去应对审美时尚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艺术的审美教育与社会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的审美教育可以使人的心理审美化 ,能有效地塑造个体的、团体的和整个人类的美好的灵魂。人们把由艺术美培养起来的审美心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即以美学的态度和理想 ,按照美的规律去实践  相似文献   

11.
审美潜意识是人类深层审美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人类文化结晶在社会实践中的内化和积淀。它的结构主要是三个层次:1.内在表象世界;2.审美图式;3.审美意象。审美潜意识的"内在表象世界一各类审美图式一审美意象"结构形成了人类审美活动的规律性空间。  相似文献   

12.
政治心理学中的态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政治心理学引入“态度”研究,既是社会心理学态度研究扩展的结果,又深化了社会心理学对“态度”的认识。同社会心理学一样,政治心理学对“态度”概念的界定,不仅包括对“什么是态度”的认识,还包括对“态度怎么样”作具体的分析。本文从态度的结构和基础、态度的改变、态度的结果等三个领域展开对政治态度的研究,并将对态度的测量作为态度界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加以分析,为人们对政治态度的认识提供一个较为完整和全面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审美潜意识是人类深层审美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人类文化结晶在社会实践中的内化和积淀。它的结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1.内在表象世界;2.审美图式(优美图式、崇高图式、滑稽图式、幽默图式、美的图式、丑的图式,形体图式、色彩图式,节奏图式、旋律图式……);3.审美意象。审美潜意识的"内在表象世界—各类审美图式—审美意象"结构形成了人类审美活动的规律性空间。  相似文献   

14.
名词意象叠加是一种颇具审美效应的召唤结构,它的审美认知机制是凸显意象,引起审美注意,借助词语缺席,召唤解读欲望,启动“完形感知心理”,运用审美经验,展开审美联想,在知觉的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的相互统一的作用下,实现审美认知。  相似文献   

15.
论宗教疏离美学的一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与美学有亲缘关系,但宗教也有疏离美学的一面。其根本原因是宗教信仰赖以发生的虔诚心理不能容纳审美活动必需的自由创造精神;其具体表现一是宗教戒律和宗教禁欲主义遏止了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二是人为宗教反偶像崇拜的主张破坏了审美活动必不可少的形象直观性,三是被宗教畸形驭使的理性思辨阻碍了审美-艺术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地缘文化因子与女性生命性情的双重浸润,造就了萧红灌注着"一"与"不一"两极相通精神的"复调式"审美心理结构。其融审美与审丑、移情与制持、狂歌与玄思、内倾与外倾等等"相反相成"之象于一炉,呈显出一种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交替驱动的张力之美,使得她的作品幻化出一种扭结的、失衡的、陌生化的特异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17.
美育心理学发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育心理思想在古今中外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但将其挖掘出来并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却是近十几年的事情。因其诞生历史的短暂,导致对其认识的曲折,美育心理学是研究美育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它在根本上有别于美育心理、审美心理、美育、美等相关概念。在此基础上,其学科体系建构也表现出强大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18.
李泽厚美学思想的内在张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索当代美学家李泽厚一生的美学思想的发展轨迹,对李泽厚不同时期的关学著作做一番鸟瞰式的考察,分析其关学观中感性与理性、偶然与必然、个体与群体这些美学概念之间存在的不可调和的张力结构。分析认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李泽厚因其“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学观被称为“客观社会派”的代表人物;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他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制造一使用工具”的“工具本体论”思想;20世纪90年代的李泽厚更加重视人的“主体性”,提出了“情本体”的关学观。分析结果表明,李泽厚前、中、后三期的美学观有其内在的逻辑规律:从机械主义走向神秘主义,从群体抽象的人到个体具体的人,从深层历史学到深层心理学,后期的李泽厚力图摆脱早、中期对理性的过分的崇拜、对必然性的依赖,转向倡导个体的感性自由、张扬人的个性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