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爱玲婚恋观探析胡辛每个人和自己的心,都有一定的距离。张爱玲和张爱玲的心距离最远。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张爱玲曾悲凉地感悟:人世没有爱。家里对她,是没有恩情可言的。外面男子的爱呢?从《金锁记》中的姜季泽到《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从《红攻瑰与...  相似文献   

2.
在为数不少的有关张爱玲著作中,最近冯祖贻著的《百年家族·张爱玲》可算是别开生面的一本。 张爱玲有着尊贵的家世,她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朝光绪年间有名的“四谏”之一,是位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爱女,李鸿章选婿过程极具戏剧 性,曾朴写《孽海花》时就没有放过这段佳话;她的 两位堂伯,一位是清末做过两广、两江总督的张人 骏,另一位张志潭在北洋政府时曾蝉联两任交通 总长;她的亲戚如李鸿章家族、黄翼升家族在清末 乃至民初都是显赫一时的名门望族。如果家族背 景对张爱玲的创作生活没有产生过影响或影响甚 微,就不必产生这本书…  相似文献   

3.
薛琳 《中文信息》2013,(5):41-41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是作为一名教师,要领会“爱”的精髓,让学生乐意接受你给予的爱,并懂得回报爱,却并非易事。10年多的从教经历,让我对如何爱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悟。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的南京之行是她南京书写的前提。在《半生缘》,她成功地叙述南京城的品格、南京人的个性。赞赏南京人对爱的态度,反映出上海人张爱玲作为受伤的女性,她渴求真挚的爱。与上海——香港写作模式不同,《半生缘》里的南京有香港不具备的独立地位,所以,它是一部“双城记“,这表明,张爱玲在寻求创作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的南京之行是她南京书写的前提.在<半生缘>,她成功地叙述南京城的品格、南京人的个性.赞赏南京人对爱的态度,反映出上海人张爱玲作为受伤的女性,她渴求真挚的爱.与上海--香港写作模式不同,<半生缘>里的南京有香港不具备的独立地位,所以,它是一部"双城记",这表明,张爱玲在寻求创作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6.
论张爱玲的时间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张爱玲的小说与散文中,虽没有专门论述其时间意识的篇章,但张爱玲作为一个有着强烈个体生命意识的作家,对时间问题不会不加以关注,它们散落在其作品及后人的纪念性文字中,这是本文着重分析的对象。 潘柳黛作为四十年代与张爱玲一起成名的女作家,在她的一篇回忆文章里说,张爱玲同朋友约会极守时间,简直有着外国人的习惯。这说明张爱玲作为处在“机器商业文明”时代的人,在时间意识上自觉地遵守钟表所代表的近代时间观念。但是对这种绝对的、机械的时间观念,张爱玲在情感上并不完全认同,在《我看苏青》中,她写道:“文明的日子…  相似文献   

7.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我时常遇到一些痴情的男女朋友,他们深陷在感情痛苦的漩涡中不能自拔,共同特点是“认为”自己深爱对方,但这份爱却没有回报,对方若即若离,让人无法琢磨,等待、猜疑、争吵…… 你或许注意到了我在谈到他们深爱对方时用了“认为”一词,为什么?因为其中一些人是由于某些特殊原因,错误地判断了自己的感情。当然,也有人是真的深爱对方。无论你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与胡兰成离婚后,她找到了赖雅,一个美国剧作家。张爱玲的美国婚姻,从本质上讲,已经不是要寻找一种“爱”,而是要寻找一个“家”。在与赖雅结婚十二年里,张爱玲生活比较安定,但发表作品却不多。“弃女”“原型”导致了张爱玲对“根”的回溯和对“家园”的寻找,“恋父情结”阴影笼罩了她的两次婚姻。张爱玲的更主要的一个特点是太“重情”,其小说创作展示了睿智而诗意般的女性世界,但在对待自己的感情时,却总是活在旧式的古典时代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毕生关注于婚姻和爱情的描写,并试图给饮食男女一个启示,但通观其创作,留给我们的是思考后的困惑.  相似文献   

10.
试析冰心作品中的"真"与"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心的作品忠实地反映了她创作的基本态度和一贯追求,即创作"真"与"爱"的文学,表达对生命的"爱"。"真"既是她的人生态度,也是她的创作态度;"爱"既是她的真切体验,也是她对世界本质的概括。因此,本文在分析冰心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真"与"爱"的同时,进一步阐释"冰心体"中"爱的哲学"的产生及其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陈昶 《南方论刊》2008,(5):83-84
张爱玲的作品中没有政治与革命,没有宏大的结构框架,她的作品中承载了作家复杂的家族情结,她以家族为文化背景和参照系,着眼于家族中平凡的人物,刻画他们的内心世界。本文分析张爱玲家族情结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强调家族情结对于作家创作心理的影响,并由此引出张爱玲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那时我在电台做情感节目主持人,痴男怨女的故事听了不少,深知孽海情天就在身边。那一晚,是情人节特别节目,由听众发来短信,我代为念出。短信大多很无聊:我爱你,今天爱你,明天爱你;今生爱你,来生爱你。词汇量贫乏到只有几个字。时至午夜,我疲乏得必须伸个懒腰。广告时段,我看到这样一条短信:"小萌,代问你妈妈好,祝她万事如意。如果你想过来玩几天,你就来,我买个空调放你房间。"我凭直觉判断:离异家庭,两口子曾打得不可开交,可能早就仇深似海,现在只能讪讪地通过第三方传话。当然,也许他根本就没有前妻和孩子的联系方式。  相似文献   

13.
夏洛蒂·勃朗特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具有鲜明反抗性格的人物简·爱.简·爱的反抗性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动荡不安的生活中形成的.她既非弱不经风的名嫒淑女,又非仪态万方的大家闫秀,而是一个来自平民的孤苦元靠的少女.无论从经历、从思想感情方面看,她应该是个比较典型的小资产阶级分子.然而,无论如何,又不能说她是一个平庸的女孩子.她是一个身处逆境,不甘堕落,而且奋力抗争和顽强追求的坚韧者.在妇女没有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时代,她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敢于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4.
除了婚姻问题以外,教育问题与个人的趣致、志向和事业,无疑是女性一生重大的挑战,直接指向人格独立和自我认知的层面。在现实生活中,张爱玲的成长经验相信提供给她不少反省认知的机会,以及促使她获得经济能力和精神人格上的独立。在这方面,《童言无忌》和《私语》等文,一直是研究张爱玲早年生活体验的重要传记。张爱玲从香港大学回到上海后,成为自食其力的作家。她曾借用了苏青的话暗示出一个职业女性内心的感受:“我(苏青)自己看看,房间里每一样东西,连一粒钉,也是我自己买的。可是,这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呢?”回味几遍后,张…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因她所出名的时代背景以及她的创作风格被后人界定为“海派”这一文学“流派”。然而,张爱玲小说的鲜明个性使她即使置身于“海派”大营,也是一个始终坚持个性高于共性的作家;况且“海派”本身就是一个并没有认真界定的称谓,就连对这个名称的褒贬至今也未有定论。即使可以用“海派”来命名张爱玲,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抹煞张爱玲在其中的特异性。所以笔者认为,用“游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作家”来描述张爱玲,无疑将更为准确传神的表达出张爱玲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6.
走出寂寞     
曾经深爱一个不该爱的人,在饮尽相思苦酒的同时,一度“衣带渐宽终不悔”。在许许多多飘雨的夜晚,独坐在台灯下,看窗下风吹雨打的落叶,不敢回首,不敢遥想,只有一丝寂寞在心间轻轻地游荡。 在没有爱过以前,曾以为爱与被爱是种幸福,相信“不求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的浪漫和诗情。可为什么,在爱过以后,却无法理解:如果是真爱,你怎能不想天长地久呢? 人生不是美丽的童话,在想得到而又得不到的冲突中,人类学会了放弃。我决定远离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只是很多的小事积累起来使我难以  相似文献   

17.
琦君以佛教思想感悟人生,把佛的"爱"融入到自己爱的认识之中,因而形成独特的"爱"思想.文章对其"爱"思想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探讨,并从浑沌之爱、明觉之爱、同生之爱等方面具体剖析她觉解人生的心路.  相似文献   

18.
冰心和宗教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冰心从不隐讳自己同宗教的关系。她对待自己所受洗的基督教虽不重视其仪式,却稔知《圣经》,尊重教义。她总自觉不自觉地将自然神论和自由主义神学融合在一起。她对基督的“爱的人格”尤为钟情;由她自己提出的“爱的哲学”,其核心正在于“爱的人格”。20世纪下半叶,冰心的宗教意识淡出,但她以调和之态对待其他宗教,并视宗教为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作出杰出贡献。冰心文学的审美,倾向于上帝-自然-艺术三位一体的建构,她相信艺术创造有“神助”之力,由她主张的语体、所呈现的艺术风格,也都烙有《圣经》的投影。  相似文献   

19.
"爱"在莫里森的小说中一以贯之。她的小说,强调黑人的自爱、互爱,更强调超越种族隔阂和文化疆域之爱。在莫里森的思想中,"爱"是解决种族、性别、文化冲突的途径,爱可以打破两性壁垒、种族隔阂和文化界域,达成两性融合、种族平等和文化和谐。莫里森的小说以"爱"为主题,带有种族文化背景,实际是对种族冲突历史的文学解读和爱意观照。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 我结婚已有7年,先生爱我,我也深爱他。可是近期我们经常吵架,每次吵架似乎都由我挑起,我俩很纳闷,这是怎么了?每次吵完后,我都深感委屈,这时我会突然想起他——我的一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