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音乐人类学视野中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尤其强调对人类音乐艺术的保存、展现、阐释和研究.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音乐艺术已广泛被人们关注,人们研究音乐在社会中的作用,研究音乐与人类社会的联系,研究音乐及其相关的文化背景等. 相似文献
2.
刘志军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9(5):30
文化功能的多层次性及文化的政治性决定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人为保护的必要性 ,文化变迁的常态性使动态保护成为应有之义 ,信仰的社会功能则决定了民间信仰类文化遗产的历史地位和保护价值。在实践层面上 ,文化的整体性使生态性保护成为必然 ,且应兼顾小生态与大生态的保护。我国现有的保护举措缺乏大众参与 ,需要从理解与认同主客位观点差异的基础上 ,汲取“草根智慧”与“地方性知识”,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社区的文化自觉 ,进行参与式保护。同时 ,应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三方评定、设立濒危名录、改变保护拨款与认定级别严格挂钩等做法 ,防止“文化筛选”与“文化阶层化”,以保护我国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39-39
2010年11月5日至7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与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联合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承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艺术人类学研究”为主题的“2010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会议”在北京西藏大厦召开。 相似文献
4.
5.
人类学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台江苗族姊妹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36-41
21世纪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作为一个新兴的学术研究领域引起了中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现阶段非遗研究缺少理论支持的背景下,人类学独特的学科视角和方法论为构建非遗研究的理论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参与观察贵州省台江县官方及民间举办的苗族姊妹节活动的基础上,运用文化整体观和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分析,揭示了苗族姊妹节由于内部自身的发展、民族间的接触以及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节庆活动的参与者不再局限于特定对象、部分传统习俗消失、节庆活动的内容和社会功能呈现多样化等变迁现象。鉴于此,应做好姊妹节的整体规划,在合理利用这一民俗文化资源时必须尊重文化主体的权益,以激发他们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情。 相似文献
6.
钱永平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8(5):89-94
日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本文尝试对有关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文文献进行回顾评述,以期从整体上认识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相似文献
7.
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民俗学的学科追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是相通的,民俗学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了许多具体工作;检视民俗学的发展,我们发现民俗学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当前的保护工作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通过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去,民俗学一方面看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抓住机遇的民俗学有许多可以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9.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37-143
人类学是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研究所依托的主要学科之一,不同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理念和方式是不同的。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价值的日益增加,河南作为文化资源大省,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近年来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面临一些困境,存在着传统的民间艺人渐渐消失、传承人的年龄偏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缺乏法制保障、传承人缺乏自觉意识等诸多问题。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教育、人和文化是相互联系的。在教育人类学的文化传承视域下,应发挥地方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基础教育的校本课程之中,借助现代教育唤醒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自觉意识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2003年以来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方面的文献的统计分析,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和价值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问题的研究等三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李发耀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5):35-38,85
"侗族大歌"已经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结构框架浑然有趣,多声形态绚丽多彩,合唱技艺出神入化。作为植入民间的多声部歌曲,能够完整保存,这与侗族地区特定的歌师、歌头、歌班、歌俗等传统制度的人类学背景有密切关系。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看,"侗族大歌"又是侗族传统社区整体"文化场"的记录和再现,是活态流动的存在,作为侗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而成的音乐文化遗产,它呈现出的非物质性,具有多样性的价值,包括:历史价值、精神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这些价值与侗族传统社区人群的存在与发展紧密联系,互动互存,从而形成侗族大歌传承与保护的独自特点。文章从人类学视角,分析"侗族大歌"传统内部的传承保护机制,分析在社会文化生境不断变迁的今天,如何对以侗族大歌为代表的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2.
黄龙光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0(6):23-26,30
濒危语言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特类。当前濒危语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身份得不到确认,不利于濒危语言的深度记录、整理、保存以及实际传承和具体保护。加强濒危语言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可与依赖其作为重要载体的民间文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活态的群体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3.
陈淑娟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8-91
中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采集、整理、传承、保护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以分为20世纪以前、20世纪、21世纪初三个阶段,是一个从不自觉、散乱到自觉的、体系化的保护过程。 相似文献
14.
周兴茂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4-90
影视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与人类学片的拍摄对象都是人类文化,而人类学片的拍摄首先面临的是选题与选材的问题。当前,中国人类学片的选题重点应该是国家分批公布的一千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学片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功能,因此,我们建议:应该迅速建立中国影视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馆、展览馆、数字博物馆或资料库等,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先进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15.
16.
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层面——兼谈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ING Li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呈现形式并非都是非物质的,物质层面是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文化空间的概念,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托的文化空间也是物质的。应该从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去探讨其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对土家族聚居的渝东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梳理后,我们认为,20多年来该县在对土家族民族民间文化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中做了不少工作,出了一批成果,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保护的建设性措施。 相似文献
18.
李媛媛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4(5):30-32
随着文化遗产保护范围的扩大和理论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和理论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应运而生.适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黄永林、肖远平主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教程》近期已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教程在努力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学科、深入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理论、大力推介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实践、积极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方法等方面形成特色,成为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之路的力作. 相似文献
19.
段静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35-138
我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本沿袭资料汇编、文学研究和技艺考察等几个思路进行,至20世纪后半期,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有意识地引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和方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更趋多元化、综合化。这一重要转向,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价值同其现实意义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挖掘了它们在当下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0.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梅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124-128
文章在分析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肯定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取得的一些成绩,详细剖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非物质遗产被不正当商品化、非物质文化载体被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管理欠缺、传承出现断脉、民众意识薄弱、保护教育匮乏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要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态、保护物质载体、健全保护信息系统、保护传承人及文化空间、提高民众保护意识、开展保护教育及进行旅游开发等一些策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