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弄清崇高美范畴的新内涵,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崇高美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因此,应该从美的本质方面来阐释它的内在含义。美是在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所以,从内容上看,美是人类的真与善相统一的实践活动;从形式上看,美是人类的真与善相统一的实践活动的感性肯定。但是,作为人  相似文献   

2.
美与感性存在相联系,美与满足人的感性需要和享受有着直接关系。马克思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学家们所说的美是自由的形式,实际上是对马克思这一思想的体现。真与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是美的本质和根源。社会美是美的本质的直接展现,是理解所有自然美的基础是“自然的人化”。  相似文献   

3.
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每一个时代都提出了自己的命题。而每一个时代,又有各种各样的美学思想。这种状况用生态学的观点来看,我们姑且称之美学生态。因为美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它的真正解答,却不能不对人的本质进行探讨。但遗憾的是以往的美学家,对人不是从社会生态和社会实践出发,他们或者把人理解为超社会的人,或者把人理解为生物性的人,前者呈神性,后者属兽性。而不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的真正的人性。因此,不得  相似文献   

4.
余锐 《云梦学刊》2010,31(6):118-121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命题,但这一命题中关于"美"的判断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它体现了黑格尔的本体论、认识论和辩证逻辑的方法论的统一,是一个运动着的判断。这种来自命题内部的运动性不仅体现在逻辑推演上,同时还体现在历史进程中,而这种运动性的源泉就来自于理念的自生发、自发展和自否定的特性。  相似文献   

5.
<正> 在讨论美的本质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所论述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关系问题时,有的同志断定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美毫无关系,否定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个命题。他们认为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理论根据,不符合马克思的原话的意思。在他们的理由中有这样两点:一是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以扬弃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为前提的。在私有制社会,人的感觉被私有制完全束缚住了,不能完全发挥人的感觉能力,不能认识物的本性。因此,那里只有异化,谈不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既然如此,所谓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便是虚空的了。二是马克思在《手稿》中虽然讲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自然的人化,但不是讲的美。这两个短语和美毫无关系。现在有人不但把美说成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而且居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围绕“从全部历史直到共产主义的实践进程中考察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等马克思关于美的本质论的若干基本观点,探讨了《手稿》对建立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科学价值。文章认为:人类的全部历史直到共产主义都是与使人成为审美对象、具有审美价值的发展史相一致的,美,应当放到人类的全部实践进程中考察;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活动成为人的感性意识的对象,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获得审美;人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即客观事物规律性(“真”)和人自身“内在的尺度”即人类自身发展的目的与要求(“善”)这“两把尺度”来进行实践,通过掌握了的真和实现了的善的不断趋于完美的统一来实现“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目的,通过对于美的追求来实现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在论及美的本质时,李泽厚同志认为,“美的本质是真(合规律性、客观现实)与善(合目的性、社会实践)的统一”(《美学论集》第361页).这意味着:一、美无独立的品格与属性;二、美是目的在客观现实中的显现;三、这种显现表明了目的合规律性.我认为,这个本质论不仅未能科学地准确地揭示出美的本质,反而否认了美的客观性,否认了美的存在,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的美本质论.  相似文献   

8.
美的本质疑析——兼与刘纲纪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刘纲纪同志在《关于马克思论美》一文中说:马克思说过:“劳动创造了美”。这在美学史上,是一个标志着美学的重大变革的命题。如果我们同意这个命题,那么要认清美的本质,就必须研究劳动的本质。而劳动的本质正在于它是人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的活动,也就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所以,主张“劳动创造了美”的马克思无疑是以“自然界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作为他对美的本质的认识的基础的。这段话把“劳动”作为研究美的出发点,实际上,“劳动创造美”的观点虽能解释一些审美现象,说明它有合理成份。但相当大量的审美现象却不是这个公式能说明的。就是说,它不能解释所有的审美事实。  相似文献   

9.
一文学活动,实则是一审美活动。大家知道,美丑不是孤立的,它们分别是真善与假恶的统一。真善与假恶分别是美丑的内容,无真无善或无假无恶只能是形式美和丑。而社会美和社会丑,无不包含着真善与假恶的内容。美丑分别是真善与假恶的感性形式,没有这个形式,作为内容的真善或假恶无法显现,无法为人所感受。只要深入研究就会发现,文学活动中,知意情相统一的生活感受从形成到表达,与生活对象的真善美假恶丑有着严密的对应关系,其中,知,即思想认识对应的是生活的真与假——合规律性与否;意,即理想与愿望对应的是生活的善与恶——合目的性与否;知意…  相似文献   

10.
如今的美学领域越来越宽泛,几乎找不到它的边界了。一个学科要立得住,需要有明确的维度,有不变的内核,并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较为明确的界限。美学的内核就是感性,是感性中的美与丑,因此美学应当回到鲍姆嘉通的“感性学”那里去。唯有从感性这个维度出发,才可以确立美学的牢固地位,才能够明确其与相关领域之间的分野。这种审美的感性,可以说是:目击而存,耳听而在,身触而生。不指向这样一种感性维度的,就不能说是美学的。由于美与真、善、想象力、情感等混合在一起,在流行的观点中,往往存在着对于不同层次的混淆,没有区分清楚美与真、美与善、美与艺术、美与想象、美与情感之间的界限,以至于无法说清一些基本的美学问题;而以前述感性维度作为评判的准则,就可以在它们之间作出明确的区分。人的心灵是一个整体,美感与人的整个身心关联在一起,心灵的所有活动几乎都伴随着审美的环节,只要立足于感性这个维度,就可以将美这个环节从整体的活动中区分开来。审美维度的这个“感”当然也不可能离开理性,它是理性伸向感性维度的触须,是以感性表现出来的理性,正如理性是以抽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感性。对于上述观点,可从五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论证:美感与感官;...  相似文献   

11.
第一个难点:美学本体论原则的确定。近四十年我们看到的所有关于美的定义性命题中,几乎都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把“美”当作为一个直接可达的终极对象加以认识,二是把美学建立在哲学认识论基础之上。前者实质上是以“美”的理论终极性,取消了事实上必然存在的“美”所体现的生命活动和体验之过程性。作为一个终极问题,“美”不仅是人类认识上的终极,而且更主要地是人的生命意义的终极;不过,它又并非直接可达的终极领域。因此,作为从感性通向理性的生命过程的描述,美的定义性命题最终不是为了确立“美是什么”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我在拙著《“美”的探索》中的《论美的产生》一文里说:“美起源于劳动,美首先是‘物化劳动’,是人的积极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了的东西,因而,美的本质应当说是客观的。”对此,张芝同志在今年第三期《学术月刊》上发表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吗》一文中说这个“观点是有代表性的,也是我国美学讨论中出现的相当有影响的最新见解。……在  相似文献   

13.
自由并不是过去人们所理解的“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本文主要从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的自我生成角度来谈自由。“真”是人通过实践活动展示其存在的一种方式 ;“善”体现了人的自由选择性 ,并通过对象化活动使可能变为现实 ,其间人的本质得以生成 ;“美”是在真、善统一的基础上人的内心愉悦的体验 ,是人实现了的本质力量。自由是人通过对象化的实践活动所达到的真、善、美高度统一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的哲学观点的批判似乎存在着某种矛盾性的结论。一方面,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费尔巴哈则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的的抽象物,”②“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他还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个的肉体的人’,”③这种人是“不属于任何阶级,根本不存在于现实界,而只存在于云雾弥漫的哲学幻想的太空”。④因此,在人的本质问题上,根据马克思的上述观点,费尔巴…  相似文献   

15.
周维山 《兰州学刊》2006,42(7):73-76
对“美的规律”内涵的认识,虽然意见纷纭,但是总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争论各方都把“美”理解为美的事物,从美的事物出发探求美之为美的规律。马克思提出的“美的规律”是一种生产中的规律,是一种关系规律。它不但包含美的事物的规律,还包含主体审美的规律。由此,“美的规律”的审美之维是一种必要的维度。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创造能力的总和。作为与真、善相并列的美,对应的本质力量是判断力。只有找到了人创造美相对应的本质力量,“美的规律”才有了真正的存在基础,对“美的规律”内涵的研究才能取得豁然开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劳动创造了美——马克思《手稿》美学命题论(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中起 《理论界》2007,(1):162-16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的美学命题,这对黑格尔和赏尔巴哈的理论既是一种历史性的扬弃,又是一种开拓性的超越。美作为人类直观自身的对象,既是客观的、感性的,来自于现存感性世界,又是主观的、对象的,它不是现存感性世界本身,而是人“所创造的世界”;现存感性世界成为人的对象世界的唯一途径,只能是人的劳动和劳动的对象化。正是在这个意叉上,劳动创造了美。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实践学说的本体论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克思哲学的实践原则,是他们新世界观的基本特征和主要标志,把握这一本质规定,关键在于对马克思实践学说的本体论意义作出既有原则高度、又涉及具体理论内容的阐明。马克思的实践学说,不仅具有本体论意义,而且首先具有本体论意义。在马克思那里,实践从根本上说首先是关于存在和非存在、关于存在的现实性、关于自然界和人的现实存在的基本原则。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真正理解诸如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它也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前提和起源这样一些较为具体的哲学原理。马克思超越了费尔巴哈的“感性的对象”,达到了“感性的活动”,达到了现实的感性的实践,实现了哲学本体论的全面变革,造成了在哲学领域内的一次彻底的颠复。旧哲学的理智形而上学把人和自然看成彼此分离和截然不同的两种实体,马克思通过实践原则的建立,克服了理智形而上学,把握住人与自然的现实的、具体的和有机的统一。这种统一,既不是运用概念或逻辑推论的结果,也不取决于某种知识的样式,而是直接的现实生活本身。在这里,存在就是我们直接“拥有”的最具体、最切近的生活;人和自然在本体论意义上的统一是在生活和实践中的本原的统一。按照这种本体论理解,说“人的自然的本质,人作  相似文献   

18.
简单性原则及其三种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简单性原则界说在科学活动中,对真理的探索和对美的追求日益呈现出内在统一的趋势。科学,是探索真理的事业,它的目标自然是“真”,即“合规律性”,而美,作为人的一种本质力量,尤其是作为这种力量的创造激情的物态凝定,它正是对人的合规律性的实践活动及其创造成果的一种肯定。可见,真和美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由于科学和美学(真和美)之间的这种内在统一性,在长期科学探索中,就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美学原则——臻美  相似文献   

19.
直觉思维是由初民落后的生存方式决定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他们在沟通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多依赖于这种异于逻辑思维的直觉,这是一种质朴的思维,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这种思维方式在《周易》卜筮中得到保存。先秦儒家把《周易》从卜筮升华为学术化的研究,其内在精神在于由天道探索人道。而且他们极其重视经验在其中的巨大作用,因而把人的本质力量开拓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挖掘到了直觉思维的本质精神。  相似文献   

20.
也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既是实践美学的理论基石,也是实践美学鲜明的话语特色.本文通过考察、探讨这个命题的发展历史、理论渊源及其理论阐释的合理性,阐明该命题的确是揭示美的本质的科学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