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以时间为序对曾巩与欧阳修的交游考证,可知两人政治、文学、学术等方面的彼此影响.在三十多年的交往中,他们保持着良好的师生关系,其志向、主张乃至性格、作风有很多共同之处,切磋砥砺,同声相应.然而两人之间的影响又是不对等的.欧阳修是影响曾巩最大的人物,曾巩在立身行事、治学为文等方面皆受欧阳修沾溉.他虽然很受欧阳修器重,但...  相似文献   

2.
当代曾巩文学研究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在陈杏珍、晁继周两位学者对曾巩著述进行系统整理并形成《曾巩集》后,学术界对曾巩的研究逐步展开,除文献考辨、辑佚、年谱编订及资料整理外,在曾巩散文、诗词及家族文学等方面分别取得了成果。其中曾巩散文研究涉及综合论述、艺术特点及理论命题、分体研究、比较及接受研究等多种方法和问题,成果最丰。  相似文献   

3.
曾巩对于碑传的理论认识不仅有着深厚的史学渊源,且与北宋诗文革新紧密相关.在《五朝国史》的纂修过程中,曾巩秉承中唐以来的史学传统,在历史书写中发掘可资借鉴的"史义".在《南齐书目录序》《寄欧阳舍人书》等文章中,曾巩主张"析理明道"是碑传价值所在,择人立传是作者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在《洪渥传》《徐复传》等作品中,曾巩提出"人之所易到"是解决纪事征实问题的关键,"平正中和"对于包括碑传、行状在内的传体文书写具有导向作用.曾巩碑传理论由史而涉文,并不局限于作家、作品之一端,对于扭转碑传好奇虚妄之倾向,提倡平易简淡之文风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曾巩(1019—1083)是我区著名的文化名人。1983年,在他的故乡南丰县举行了纪念曾巩逝世九百周年学术讨论会,会后出版了《曾巩研究论文集》和其他论著,掀起了解放后曾巩研究的第一次高潮。在曾巩诞辰九百七十周年时,为了纪念这位文化名人,我校学报编辑部出版了“曾巩研究专辑”,著  相似文献   

5.
明代茅坤所编《唐宋古文八大家》把曾巩列为八大家之一。此后,曾巩的盛名历数百年而不衰。但是,由于曾巩的文学主张、散文风格都较接近于他的宗师欧阳修,“大树底下难长草”,因而许多文学史、文论专著都很少对他作单独的论述,最多只在论及欧阳修时附笔泛泛提及。此种情况,实在不很公正。文学思想作为世界观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哲学思想为其基础,它的形成、变化、发展也象创作一样,无不受作家独特的出身、经历、遭遇乃至个人气质、性格的影响。因此,古今中外都有  相似文献   

6.
袁宗道是晚明公安派的主将之一,他的诗文理论是公安派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刻的见解是公安派文学革新运动的先声。袁宗道提出了反对复古模拟、主张"文学发展观"、崇尚独创、以真为美等文学革新的主张,为后来袁宏道的全面系统的"性灵"理论的提出起了决定性的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诗歌美学的奇峰——论艾青的《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青的诗论以形象精到的语言描述了"真、善、美"相统一的美学观作为诗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了以真善美相统一为核心的"人民即诗神"的诗歌创作与诗歌评伦的美学主张,系统地以文艺美学来论述诗歌创作过程与诗美的特质,科学地揭示了诗歌作为艺术的本质特征。艾青诗论在中国现代诗歌美学研究中占有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8.
陈杏珍、晁继周同志点校的《曾巩集》,一九八四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了,这是曾巩研究中的一件大事。在《曾巩集》中,点校者除辑录了各种版本的《元丰类稿》中的全部诗文外,还精心地辑录了曾巩散失的诗文多篇,计有:佚诗三十三首,佚词一首,佚文七十八篇。由于年代久远,曾巩仍有些诗  相似文献   

9.
南北朝时期,天师道提出了"佐国扶命"的政道观,形成了"神圣即世俗,世俗即神圣"的"道俗合一"政道价值取向,主张以"尊王""尊礼"来解决天下"长治久安"与个人"长生久视"之间的紧张和冲突,承认王权在"神圣"和"世俗"两个领域中的至上性,这一主张适应了王权的政治和儒家的伦理道德要求,标志着道教从此摒弃了原始道教那种试图建立自己理想社会的政治主张,为天师道获得合法性社会地位及道教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文化与政治正统开辟了道路,并为中国传统文化最终形成以君权至上为基础儒释道三足鼎立的社会文化模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南北朝时期,天师道提出了"佐国扶命"的政道观,形成了"神圣即世俗,世俗即神圣"的"道俗合一"政道价值取向,主张以"尊王""尊礼"来解决天下"长治久安"与个人"长生久视"之间的紧张和冲突,承认王权在"神圣"和"世俗"两个领域中的至上性,这一主张适应了王权的政治和儒家的伦理道德要求,标志着道教从此摒弃了原始道教那种试图建立自己理想社会的政治主张,为天师道获得合法性社会地位及道教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文化与政治正统开辟了道路,并为中国传统文化最终形成以君权至上为基础儒释道三足鼎立的社会文化模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的最新进展与后殖民主义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认为翻译是一种政治行为,主张以"殖民地群族的价值观"介入翻译文本而重塑殖民地群族形象,从而彰显了后殖民语境下翻译的"主体性、权力关系以及文化身份"。本文从这三个维度阐述了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的本质特征,提出后殖民主义翻译语境下的翻译标准已转向了翻译的伦理。  相似文献   

12.
数学家和哲学家们从未停止过对"数学本质"的争论。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皆数",把数理解为自然物体的形式和形象,是一切事物的总根源。柏拉图提出了数学实在论,认为数学的对象就是数、量、函数等数学概念,而数学概念作为抽象一般或"共相"是客观存在着的。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反实在论"。他认为数学是研究大小的量和数的学问,但是作为研究对象的大小的量和数不是可以感觉到的、占有空间的广延性的、可分大小的具体事物,而是作为某种特殊性质的抽象的大小和数。唯理论与经验论共同构成了西方近代认识论哲学。培根的"经验论"认为":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认识必须从感觉开始,除此没有任何其它渠道可以给我们提供实事材料,一切自然的知识都应求助于感觉。"笛卡尔的"唯理论"认为公理并非是以经验事实为基础并经由归纳得出的,而是先天固有的,也即数学的绝对真理性。20世纪前期,以罗素为代表的逻辑主义强调逻辑而排斥直觉,主张逻辑是整个数学的唯一基础;以布劳威尔为代表的直觉主义强调直觉而排斥逻辑,主张直觉才是数学的唯一基础;以希尔伯特为代表的形式主义,认为逻辑具有先验的真理性以及数学具有逻辑的特征,它主张通过逻辑的相容性即无矛盾性来维护数学的真理性和合法性。20世纪中后期,许多科学巨匠提出了模式多元论观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借助"软实力"理论,创新性提出了"流通软实力"的概念,对其性质、内涵、与硬实力的关系,以及吸引力、凝聚力、辐射力、服务力、公信力、自调节力、创新力和可持续发展力等多维表现进行了深刻阐述。作者认为,流通软实力理论是一个知识熵很高的边缘性理论,主张用宽广的视界和科学的方法,从系统论、生态论、信息论、文化论等角度进行研究;同时主张在研究重点上要紧密结合流通业发展现实,坚持问题导向。  相似文献   

14.
曾巩面对北宋“积贫积弱”的颓世,主张改革除弊,富国强兵,消除边患,其军事思想则是这种思想的一个重要表现,从中可以看出其淑世情怀和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5.
曾广铨是近代历史上的一位外交官,也是继其父曾纪泽之后曾氏第二位外交官。在出使韩国期间,他提出了"兴学"、"保商"、"护侨"的思想,主张建立韩语、警察、商学等科学堂,以适应复杂国际条件下的对外交涉。他以俭养廉,不失国体,发扬祖国的民族精神,曾影响于一时,被清廷誉为"良臣"。  相似文献   

16.
约翰·威克利夫(JohnWycliffe,公元1320-1340年)是14世纪英国著名神学家、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驱。威克利夫生活的时代,英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首先介绍、分析威克利夫的生平及其改革背景。然后从五个方面重点论述威克利夫的宗教改革思想,即:(1)提出"神恩统治论",反对教会特权;(2)主张没收教会财产;(3)主张废除教会强行规定的繁琐仪式;(4)主张建立独立的民族廉俭教会;(5)提出以《圣经》权威来取代教皇权威;反对天主教基本教义"变体说"。这些理论和主张,不仅对英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后世的宗教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实践范例。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在南海U形线内“其他海域”的历史性权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基于重大历史利益对南海U形线内"附近海域"和"相关海域"外"其他海域"主张历史性权利十分必要。重大历史利益带来的比较优势及其合法性、历史性权利模糊性带来的弹性空间和南海其它周边国家权利主张欠合理性带给中国的优势都让此主张较可行。中国在该海域可考虑: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前提下,提炼其享有的重大历史利益并整理相关证据;阐明所主张的历史性权利的内涵;适时正式提出历史性权利主张;统一各种维权执法行动。  相似文献   

18.
当前学术界很多人主张学术研究要追求创新,要求"存同求异"。历史研究属于学术研究,是否也应该主张"存同求异"?文章从历史本体研究和历史方法研究上探讨历史研究中的"求同存异"与"存同求异",并对历史研究中"求同"与"求异"的对立统一关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北宋学术界,曾巩无疑是反佛排佛的代表人物,其精神堪比唐代的韩愈。和韩愈一样,曾巩是站在儒家立场上反对佛教的。但韩愈以儒反佛重在讲华夷之辨,视佛教为外来的、有损中华文化的思想而反对之;曾巩则把佛教和诸子百家同等看待,在中华文化的语境内品评儒佛两家的优劣高下,讲求其学理上的内外之分。曾巩反佛方式的变化既能显示时代社会的变迁和思想学术的转型,也表明了佛教发展的最终本土化。曾巩对佛教价值的评判还有着经济因素的考量,反映了佛教发展和经济活动之间的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20.
曾巩一贯被认作南丰籍,可清代临川进士李绂曾提出质疑。据查史料表明,南丰仅为曾氏五世祖的旧籍,曾巩与其父均出生于临川,临川有其田园庐舍。曾巩曾明言自己为临川人,临川一直尊曾巩为乡贤进行祭祀。曾巩籍贯的归属不是南丰而是临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