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技术创新过程的演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理论最早由熊彼特提出来,演化经济学吸收了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本观点,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其主要理论贡献在于提出了技术创新演化分析的基本内核——新奇性。在此基础上,演化经济学对技术进步的过程进行了实质性分析,提出了技术变迁和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技术创新的演化分析对于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完善各项制度安排、培育企业的技术创新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经济增长的制度分析:马克思主义与新制度经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将劳动、资本及技术进步归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忽略了制度因素。马克思主义与新制度经济学均将制度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不同之处在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坚持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新制度经济学陷入“制度决定论”。当前我国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可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有用成分,但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做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并重。  相似文献   

3.
根据区域经济学的“后发优势”理论 ,并结合我国西部地区的实际 ,认为技术创新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剂。本文分析了我国西部技术创新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提出西部大开发技术创新战略的指导思想 ,并从制度创新角度对促进西部技术创新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4.
相对于新古典理论的"要素"促进经济增长,包括制度和技术在内的"创新"引起的经济增长更具有可持续性。制度经济学派承认,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同样可以推动经济的增长。西方发达国家的创新经验表明,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既可以选择单独一种创新,也可以两种创新同时使用。面对经济下滑的风险,我国需要通过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更好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国家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国家理论中有关国家与制度变迁的相关性的角度 ,对国家的基本特征、国家实施制度变迁的动机 ,以及国家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问题做了分析 ,并说明了国家制度变迁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人与制度(包括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及实施机制)的互动关系是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人与制度关系研究的重心是非正式制度。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人与制度的关系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他们重视了对物的有效配置研究,而忽视了对人的潜力的发挥的研究。行为经济学关于异质的人假设、人类演化的分析及对人类的意识、信念及意识形态的研究为我们研究人与制度的关系提供了可行路径。中国的非正式规则与市场经济之间存在冲突,这是我国市场化改革中诸多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为此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手,构建我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非正式制度,从而为我国适应市场经济的正式制度建立提供支撑条件;实现从人格化交换到非人格化交换的转换,构建人与制度互动关系的良性机制;重构我国市场化改革的组织构架缓解非正式规则与市场经济之间存在的冲突。  相似文献   

7.
交易费用经济绩效与文化西方法律与经济学理论评析聂德宗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或检测法律制度的运行效果,并为国家立法提供理论依据,在国外很早就出现,如反垄断法经济学和社会公益经济学。不过,在国内法学界,由于把法律制度的选择唯一地等同于不同意识形态的选择这...  相似文献   

8.
制度变迁理论与中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理论观点是将制度变迁与组织创新视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本文借助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各种微观经济组织的变革与创新进行了制度经济学的阐释,并进而说明政府在今后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创新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政府职能转换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9.
经济学理论从根本上讲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创造性过程。在环境保护以及资源利用问题上,如果能转换研究路径,对法经济学进行科际整合,在法经济学理论宝库中寻求一切有用的养分,深入展开对环境法这一法律部门的规范分析,而且以一种更高的解决问题的姿态将法学、社会学、经济学乃至于哲学结合起来,从经济学的视角着眼,探究环境法中的公平与正义等最基本的法理问题,以一种更加微观的角度进行制度规范上的建议,会更加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在环保制度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上也会达到一种理念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运用戴维斯、诺斯和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从监管成本相对价格的变化、意识形态的改变、技术进步和克服对风险的厌恶四个方面论述我国保险偿付能力制度变迁的目的是以提高监管效能、降低监管成本,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福利为目的的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1.
作为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理论基础之一,社会与市场关系是公共管理研究的重要议题。在评述自由主义经济学、市场失灵和社会资本等理论有关社会与市场关系认知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双重运动理论视角下社会与市场的互动关系、过程、结果及其影响因素,构建了公共管理中社会与市场关系的双重运动理论分析框架。双重运动框架不仅为研究社会与市场互动关系提供了理论工具,也为解析我国转型期社会问题的产生、演变、防治以及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企业技术创新路径依赖的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促进了企业的经济增长,创新本质上是一个适应性的学习过程和文化演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技术思想,增加了企业的知识存量,这些新的知识是技术创新的根本源泉。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一个市场试错的过程,这一过程存在着大量的随机因素,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和累积性。因此,技术创新过程存在着路径依赖,路径依赖原理解释了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学习过程和技术进步,发展和完善了现代企业理论,拓宽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路径依赖的现实意义在于,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与传播,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创新的制度与政策,努力为技术创新提供一个激励竞争与合作的经济系统环境。  相似文献   

13.
以制度创新为杠杆 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一)技术与制度:经济增长的两大内源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只考虑生产中的两个因素—资本和劳动力,而将技术进步视为经济增长模型的外生变量。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愈来愈重要。这时,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重新审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其中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保罗·罗默提出的新增长理论便是其主要代表之一。罗默的新增长理论认为,好的想法和技术发明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知识的传播以及它的变化和提炼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而好的想法和技…  相似文献   

14.
技术标准化对于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和完善产业创新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技术标准的先进性也能够对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起到推动作用。良好的技术标准化体系的形成有助于促进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反之则会形成市场垄断,抑制技术创新。我们主要通过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之间的互动关系,将技术创新作为连接纽带,进而对技术标准化对产业创新的影响过程进行分析,并针对我国的通信与电子设备制造产业的技术标准对产业创新的作用机理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5.
艾尔斯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过程中技术变革与制度阻力成反比,在经济发展中,技术过程所形成的价值是普遍的价值,要以技术是否进步作为经济发展的判断标准。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正面临诸多问题,必须强化对技术发展重要性的认识,通过企业制度创新、市场制度创新和政府政策创新推动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6.
就业与经济增长非一致性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江  杨继国 《江淮论坛》2011,(3):37-41,16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增长,但与之相悖的是我同的就业形势长期严峻.就业与经济增长非一致性缘由何在?马克思及西方宏观经济学各流派关于就业与产出理论都有经典论断。目前我国学者对就业与经济增长非一致性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了一系列探讨,这些理论探讨从资本投入、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制度约束等众多角度展开分析,但这些讨论都是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17.
技术创新经济学是在熊彼特创新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我们从创新的涵义、创新群的产生、技术创新动因、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创新与风险利润、创新投入与产出等方面与熊彼特创新理论比较,揭示技术创新经济学的新发展并对其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8.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实践创新。本文围绕着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的关系和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关系,讨论了理论创新的地位,并且根据当代中国所处的世情、国情,阐述了理论创新对于推动我国现代化事业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产业集群与企业技术创新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产业集群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是集群与创新的关系,其核心是产业集群和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本文重点分析了产业集群和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产业集群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
市场失灵及其如何矫正问题是我国经济生活中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我国的市场失灵既有一般市场意义上的失灵 ,也有市场制度不健全而产生的失灵。由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新制度经济学 ,对市场失灵与治理的理论分析都侧重于制度分析 ,所以 ,本文从 ( 1 )分析问题的哲学基础与方法上的差异 ;( 2 )市场失灵类型、表现与实质上的差异 ;( 3)市场失灵成因与治理上的差异等方面有比较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市场失灵及其制度矫正问题的不同理论分析 ,以求为分析和治理我国的市场失灵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