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奈达把翻译的过程分为分析-转化-重组三个步骤,本文通过区分及分析翻译过程中分析的对象与分析的参照物,论证了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整个语篇不是也不必是译者分析的对象,它只起语境的作用,从而证明了翻译中“句本位”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对于翻译过程的划分,不同的学者如赖斯、斯坦纳、奈达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出了不同的见解.其中,广被认同的是从翻译的操作过程方面讲,将翻译过程分为理解、表达和审校三个阶段.主要从语体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语境分析、语用分析和语篇分析方面,研究了不同层面的分析在翻译过程中的综合运用,从而表明分析对于完美翻译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对比分析和翻译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一方面,某一具体话语片断的翻译可以为对比分析提供数据.另一方面,对比分析又可以解释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在应用对比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对比语篇学作为基础,把语义区分理论作为滤器,通过对比、分析,确定等值翻译.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加强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要让外国游客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得到更轻松更便利的服务,国内公示语翻译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克里斯汀娜·诺德的以翻译为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注重对源语文本进行分析,适用于所有文本类型和翻译过程,尤其是实用型文本。本文通过对应用文本分析模式翻译公示语进行研究,重新审视国内公示语的翻译问题。以四川三星堆遗址的部分公示语及其英译文本为对象,分析其文本内外因素,发现文本分析模式对公示语翻译具有很高的指导作用。在分析四川三星堆遗址公示语的信息型文本、感染型文本及信息型兼感染型文本的基础上,应用克里斯汀娜·诺德的环形模式进一步探讨了翻译过程,认为景区公示语的每一个翻译过程都应该符合翻译纲要。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翻译活动自夏、商时期起至今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文章论述了这一历史时期中翻译理论发展的过程,分析了翻译理论发展的五个阶段的特点,并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做一简单预测。内容主要涉及翻译的定义,翻译在我国的历史及标准,翻译的难处及翻译理论对实践所具有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及物性视角的英汉新闻语篇批评性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是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主要对象之一,而及物性理论是揭示新闻中隐藏的意识形态的有效工具,本文运用及物性理论对英语新闻语篇及其汉语译文进行批评性对比分析,旨在揭示翻译过程中由于译者的缘故所导致的新闻语篇意识形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翻译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及测试手段,在英语教学中起着一个不可忽略的作用。而语篇作为翻译的对象和基本单位,对其进行分析理解是提高学生翻译技能的一个必备手段。本文主要通过笔者的亲身的经历来阐述语篇分析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并就此提出一些可行建议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语篇分析同翻译的理解与表达联系紧密,并已纳入翻译理论研究的范畴。将语篇分析运用到翻译中有助于摆脱语篇表层结构的束缚,把握深层次意义。阐述语篇分析对翻译实践的重要意义以及应注意的问题,其次结合翻译实践,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语言现象和所采用的增译、略译、语序调整和意译等多样化翻译技巧进行具体分析,进一步阐明语篇分析在翻译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译本的功能,提倡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过程。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是译者为了取得特定的翻译目的而在翻译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原文做出的叛逆。因此,功能翻译理论可以比较好地阐释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的三大法则为切入口,结合翻译实例对翻译中译者创造性叛逆的产生作了一个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10.
翻译的模糊性使翻译学科呈现多方面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又突显了翻译的模糊性。翻译的模糊性体现在学科界限不清,翻译思想复杂,翻译理论范式多变,语言本身具有模糊特性以及翻译过程中源语作者不在场等方面。通过分析认清翻译的特点,以进一步提高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11.
从实践的、社会性的观点看,认识不但是能动的反映,而且是全面的反映;它不仅反映着客体的性质、关系、结构和功能,而且还反映着主体的需要、能力、活动以及主客体关系。因此,认识是对主体和客体的全面反映。如果我们承认物质概念的宽泛性、主体和客体的内在关联性、认识的差异性、认识类型的多样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各个部分的逻辑一致性,我们就不能不承认反映的全面性。  相似文献   

12.
金岳霖认为外物是独立存在的,一方面是以朴素实在论的出发立场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与批判唯主方式有关。从一时一地的官觉现象出发的这种唯主方式方式得不到真正的外物,而只能推理或建立外物,但最终推理或建立外物也是不可能的。唯主方式产生的原因是寻求立于不败之地的要求和无可怀疑的出发原则造成的,其最终也必然陷入无限倒退的深渊而不可自拔。金岳霖认为必须要超越人类中心观和自我中心观,肯定外物的独立实在性才能真正解决外物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从哲学理论上讲,客体就是行为作用或指向的对象,而作为法律关系内容的社会关系不过是为法律所刻意确认并加以调整,由一定的法律行为所引起的产物,这种社会关系本身不可能被行为所直接指向而成为行为客体。在传统的刑法理论中,刑法上的客体被仅仅局限为犯罪的客体,而在几乎所有现行刑法学教科书中,均把犯罪客体说成是犯罪行为侵犯的社会关系,这一违反哲学原理和法学原理的犯罪客体概念,本身包含着逻辑错误和定性错误。犯罪客体就是被犯罪行为直接侵害指向的人或物。  相似文献   

14.
为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的不可量物侵害制度的理论架构,探索改进和完善现行不可量物侵害制度的路径和措施。通过比较中外相关法律制度,分析发现中国法律的不可量物侵害制度存在调整对象不明晰、外延范围过于狭窄、缺乏完善的法律救济体系等问题。分析结果表明,借鉴和吸收国外法制经验,弥补国内现行相关制度的缺陷,对于解决不可量物侵害纠纷、促进社会秩序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行政违法的主客体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违法同一般违法一样须具有主客体的构成要件。行政违法主体不同于其他性质的违法主体之处在于 ,从行政违法行为的主体内部构造来看 ,行政违法的主体不是单一的组织主体 ,而是两个实施违法行为的主体 ,一个是对外的、整体的组织主体 ,一个则是具体实施行政违法行为的行政公务人员个体。由此 ,行政违法的主体类型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行政违法的外部主体 ;一类是行政违法的内部主体。行政违法的客体是行政违法行为所侵害或破坏的受行政法所保护的一定社会关系——合法行政关系。行政行为是否侵害了客体 ,具体侵害了什么样的客体 ,是划清行政行为是否违法及何种行政违法的界限之一。  相似文献   

16.
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界定一直存在理论分歧。中国当代经济法是转轨时期的经济法,与过去及未来的经济法不同。明确国家的经济职能,尤其是现阶段国家的经济职能,对恰当界定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定性定量研究的需要出发,探讨了质和量的规定性、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特点,介绍了恩格斯关于数学的对象的论断,关于数学的对象的一些新的提法以及从定性和定量研究的角度对这些提法的评价.结论是数学的对象依然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理事圆融是以《华严经》为主的佛教哲学之精髓 ,也是甚深微妙的禅悟之境。禅宗诗歌以生动丰富的喻象 ,表达了对理事圆融的体证 ,呈显出理事圆融互摄 ,即物明真 ,触目菩提的美感特质 ,为中国诗歌拓展出一个崭新的境域。透视禅诗理事圆融境的佛心禅韵诗情 ,对建构 2 1世纪中国禅诗研究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将“领导创新”置于认识和实践的活动过程中 ,分析并研究在这一过程中的创新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 ,旨在揭示领导主体及其素质在领导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 ,又着力阐明创新客体是领导创新活动中控制领导主体活动的一种客观物质力量 ,领导创新离不开主体对客体的科学认识和驾驭。领导创新活动既是探索客体发展规律的过程 ,又是一个优化客体和改造客体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活动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动物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是“二项结构”,人与对象的关系“三项结构”。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实践对象的观念化和观念的对象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间需要借助于实践工具 ,建立人所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以及通过语言符号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