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雄 《领导科学》2003,(12):26-27
2003年4月初,市委决定将我从供职两年多的十堰日报社调回市委宣传部工作。在此之前的2000年9月,我参加了全市干部公选,在36岁以上年龄段的考生中,我以笔试第一、综合第二的成绩走上了十堰日报社副总编的岗位。坦率地讲,当时我对这一职位并不满意(这次公选考试前未明确职位,而是入选后分配),考试前我就在宣传部工作,擅长综合协调,我担心到一个纯业务单位难以发挥个人特长。但是,这种不满意并没有使我消沉,我清醒地认识到,公选得到的职务来之不易,而且公选中表现的只是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思维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只有在领导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公选”为年轻优秀干部提供了走上领导岗位的机会。走上领导岗位的年轻干部是否能够继续表现优秀呢?最近,我们对成都市2000年通过“公选”走上领导岗位的22名年轻干部在试用期内的综合表现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入的考察。考察结果有喜有忧,但从总体来看却是喜大于忧,充分说明了“公选”对改革现行干部选任制度是一种有效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杨敏 《决策》2009,(5):13-16
公选的地方探索,一直在无形的坐标体系中演进,如果说“横坐标”是中国干部选任制度改革,那么,“纵坐标”就是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对人才的需求。安徽13年的公选创新就是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4.
张香 《领导广角》2002,(7):14-14
目前,公开选拔干部工作还处于不断探索、积累经验的阶段,我认为,目前干部“公选”中有几个问题尤其应该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5.
《领导决策信息》2011,(33):24-25
四川省是全国率先实行公选领导干部的省份之一,实施统筹公选更是全国首创,一度被外界称为中组部的“试验田”。17年来,先后集中组织开展大规模公选7次,市县两级组织开展公选650多次,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各级领导干部近万人.其中厅级领导干部114名、县处级领导干部733名、科级领导干部上万名。  相似文献   

6.
同欣 《领导广角》2002,(7):15-15
作为福建省莆田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我认为,干部公开选拔之所以能够得到群众的支持与拥护,主要是它体现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使更多人有机会去获得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也提高了群众在干部选拔中的参与程度,扩大了用人问题上的民主。近年来,莆田市在干部“公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尤其是去年面向全国公开选拔10名处级干部,实践证明效果很好。我认为,“公选”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下面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7.
刘伯智 《领导科学》2007,(17):38-39
公选是近几年全国选拔干部使用较广泛的形式,也是社会认可度较高的干部选拔方式。通过公选,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本文从命题角度谈谈备战公选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8.
2003年,中共河南省委举行的“阳光公选”,对我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通过公选,我从白山黑水的“关外”吉林走进中原大地,并走上了副厅级领导岗位。所以,对于公选,我有着一种特别的情愫。党的十六大以后,在“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全国大格局中,河南提出了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发展目标。这一战略目标顺应了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梯度发展的大势,体现了河南人民的根本利益。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体系。当今世界,人力资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河南有将近1亿人口,…  相似文献   

9.
刘二宝  申建民 《决策探索》2005,(11):16-16,71
中央出台《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之后,又相继颁布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5+1”文件,多次提出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河南省委七届九次全会和全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座谈会,也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做出了安排部署。许昌市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尝试。该市继1996年面向全省公选11名县级干部后,2003年又面向全国公选20名县级干部。实践表明,公选坚持公开、透明、客观、公正的原则,引入了竞争机制,打破了论资排辈传统,有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0.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以其充分体现"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用人原则而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不少优秀人才通过公开选拔脱颖而出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展示出较强的组织领导才能.但也有部分公选干部上岗后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性,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时显得力不从心,有的甚至弄得人际关系紧张.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要解决公选干部走上岗位后工作不能令人满意的问题,除了在笔试、面试过程中增加考核领导能力、素质的内容外,把握好公选过程中的组织考察这一环节也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罗玉亮 《决策》2012,(9):84-85
中组部对公选干部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就是“干什么、考什么”,“考什么,更需要干部去干什么”,往往许多考生缺少的就是对实际工作的了解和把握,可以看出基层锻炼对年轻干部成长的重要。  相似文献   

12.
刘长江 《决策》2007,(2):56-57
在领导干部公推公选中,虽然面试之前的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能够胜出已经十分不容易,但真正决定最后结果却是面试.因为,进入面试的干部仍然面临激烈的竞争.以江苏省宿迁市2004年进行的一次干部公推公选为例,当时共需要选拔领导干部10位,但进入面试的干部却有51位,这就意味着,即使进入了面试,仍然有80%的干部将在面试中被淘汰.  相似文献   

13.
2004年1月6日至2月14日,徐州市贾汪区面向全区公推公选了团区委书记、区城市管理办公室主任、老矿街道办事处主任、夏桥街道办事处主任、徐州市第七中学校长等5名正科级领导干部,其中徐州市第七中学校长在全市范围内公选。目前,公推公选出来的5名干部已经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  相似文献   

14.
郝淼 《决策探索》2011,(13):71-71
公推公选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受到各方面肯定。在有的地方,组织部门精心谋划,各级干部踊跃参加,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然而,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有人形象地说,有这么一些“空中飞人”,似乎只要“赶到一个地儿,做上一道题儿,讲上一段词儿”,就可以“考而优则仕”。  相似文献   

15.
2001年12月27日,中共南京市委正式任命我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副校长、南京行政学院副院长.这标志着我作为一名公选干部,已经顺利通过了试用期的考验.回首一年多的工作,对公选干部如何渡过试用期,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6.
该如何设置公选第一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着一种参与、一种经历、一种对干部制度改革的身体力行,我参加了2002年1月20日广东省第三次公选副厅级干部的笔试.笔试之后,围绕着公选干部的第一关究竞该如何设置,我思考了这样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王克法 《领导科学》2003,(23):11-12
2003年6月中旬到9月上旬,连云港市采取市县(区)联动方式,面向省内外公开选拔一批处、科级干部。我作为众多竞争者中的一名,经过激烈的笔试、紧张的面试、严格的组织考察和认真严肃的市委常委会票决等环节,幸运地走上了市广电局副局长的领导岗位。6月中旬,当从新闻媒体上看到连云港市公选的公告时,我自己并没有报名参加公选的太大热情。当时我认为,面向省内外公选,肯定是以外地人为主,本地人入选的可能性不大,理由是如果想用本地人,又何必要进行公选呢?但我的顾虑随之就消除了。连云港市委专门召开有关会议强调,这次公选坚持公开、公正、公平…  相似文献   

18.
《干部任用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制度。试用期满后,经考核胜任现职的,正式任职;不胜任的,免去试任职务,一般按试任前职级安排工作。”根据这一规定,我县在2002年公选副科级领导干部时,对9名公选干部进行了一年试用。最近,他们试用期已满,我们组织部门对这9名公选干部进行了试用期考察。现对考察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作些探讨。一、只有认清公选干部试用期考察的特殊背景和影响,才能不断增强考察的全面性、准确性和真实性公选干部不同于传统的干部提拔任用,在考察中必须认清这样几个背景和影响。一是社会关注面大,…  相似文献   

19.
王运宝 《决策》2009,(5):19-22
公选出来的干部,既有考分但不唯考分。通过推、考、选三者有机结合这样一套“组合拳”,能够淘汰“专业考官族”。  相似文献   

20.
16名局长候选人的电视PK,将素有“公选”制度历史的江苏省干部选拔制度改革推上了顶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