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朱文丽 《理论界》2004,(2):16-16
在《邓小平文选》中有许多关于法制方面的论述。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的法制思想,形成了适应我国新时期需要的全面、系统的法制思想,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法学宝库。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同志的法制思想,对于开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邓小平同志法制思想的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主要方面:一、抓紧立法,违法的就要取缔,稳定国家政治局面邓小平同志在《我国方针政策的两个基本点》中强调:“中国要发展起来,要实现四化,政治局面不稳定,没有纪律,没有秩序,什么事情都搞…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法制思想论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乔伟邓小平法制思想的核心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又是建设邓小平所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如果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法制思想初探周友苏(四川省社科院法学所所长、副研)《邓小平文选》三卷中多处记载了邓小平同志在不同场合关于法制建设的重要论述,集中反映了他的法制思想。一、"两手抓"的思想邓小平同志的"两手抓"思想概括起来就是"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  相似文献   

4.
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兼论邓小平法制思想尤俊意一、邓小平法制思想的时代特征与实践性邓小平法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不是以各种法系的联系与区别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学者型理论框架,也不是在比较各种法学流派优劣长短基础上演绎而成的教科书式的法学理论,而是根据历...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法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法制思想鲁士恭学习《邓小平文选》有关法制的论述,使我们深深感觉到,小平法制思想的基本内容,是在认识、处理和解决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个方面的关系与问题中,提出、展开和形成的,即使...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的法制思想对监督政府、制约权力给予了高度重视。邓小平同志的监督思想在其法制监督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 ,有两个方面的体会比较深刻。一、法制监督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极高的重要性(一 )法制监督是依法治国的需要1978年 12月 13日 ,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一文中讲到 :“为了保障人民的民主 ,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1] 这句话 ,道出了邓小平法制思想的核心和…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法制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指导方针,认真学习和贯彻邓小平法制思想,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对于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邓小平法制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关于法制建设的重要地位、作用和任务等三个方面的一系列论述之中,并贯穿于《邓小平文选》。对此,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进行一些初浅探讨。 一、关于法制建设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法制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指针。邓小平法制思想,是毛泽东民主法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很高的理论性和很强的实践性。深入学习和全面理解邓小平法制思想,掌握其精髓、基本内涵和实践原则,对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伟大实践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一、邓小平同志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战略地位邓小平同志一贯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把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看作社会主义制度“三位一体”的基本要求,作为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宪政思想简论何进平宪政并不是民主政治的全部内容,但宪政建设无疑是民主政治建设最重要的基石和法制健全最重要的标志。在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中,邓小平始终关注宪政建设,提出了系统完整的宪政思想,指导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提出和实行了一系列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思想和措施,其核心和精髓就是依法治国。尽管《邓小平文选》中未明确使用依法治国的概念,但他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理论和实践证明,他是我国依法治国的伟大开拓...  相似文献   

11.
汉字本体结构和字群关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谐”本义起源于音乐,与华夏先民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体现了听觉感官与味觉感官的愉悦性统一,具有鲜明的民族审美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2.
何鸣 《江淮论坛》2006,(2):134-137
"意义"主要来自媒体的生产,而有选择的"呈现"与有意识的"遗忘"就是意义生产的基本策略.万科作为一个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房地产大企业,王石作为一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其品牌的营造、"白领"的想象或偶像化的运作,主要得益于媒体的"呈现".这种"呈现"同时"伴随"着"遗忘",如对"万科金色家园"的业主与万科集团的纠纷,深圳的媒体就表现出让人不可思议的沉默.其实,在媒体与万科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以利益为原则的同谋关系,媒体需要来自万科地产巨额的广告收益,而万科也需要来自媒体的"呈现"与"遗忘".媒体与大公司之间的这种新型关系,必须引发我们对媒体的思考媒体必须以"公器"作为其基本的定位.  相似文献   

13.
杨建华 《社会科学》2002,1(9):35-38
我国传统理想人格追求人格的“完美” ,结果却违背初衷 ,葬送了国民的“精神家园”。本文提出完整人格 ,以人格的“完整”来归还本属于个人的人格完整性和生活的真实性 ,引领人们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 ;并主张完善人格 ,从完整人格升华到现代意义上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4.
“两课”教育肩负着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的教育重任 ,“知”“行”统一是“两课”教学区别于其他文化知识教学的突出特点。“行”重于“知” ,“身教”胜于“言传”在“两课”教育中尤为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15.
陈炎 《河北学刊》2004,24(5):5-10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语境下,左、右派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之间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但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公开的、平等的、程序化的.在此情况下,舆论上的彼此对立常常会导致行为上的互相妥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左、右派别往往被赋予正、反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其存在的理由是不平等的,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非程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舆论上的表面一致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矛盾.因此,对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进行深入地反思,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性、和平的制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存在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进程中的一种世纪性思潮(现象),同时它又始终处于边缘性状态,对中国"现代性"危机的认知成为解读其"边缘性"的基本思路.20世纪中国面临着贯穿百年的"现代性"危机--价值观念失范和制度性体系脱序的整体性危机,而原本就是西方现代文明危机产物的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作为对中国"现代性"危机的回应和救赎方式因此东渐而至并渗透到文学话语中.然而,本土化的存在主义(文学)只能对"现代性"危机起到文化重构、艺术救赎的作用,如何从存在着的意义世界推衍出对秩序性建构的现实救治不是其价值所在.而马克思主义则以既能提供道德和信仰层面又可以重建制度性秩序的话语方式回应并克服着中国的"现代性"危机,并在其"中国化"过程中被转译为主流文学的"现代性"主题内涵.在此意义上,存在主义文学的边缘性正是相对于主流文学的合理性存在.  相似文献   

17.
胡云晖 《阴山学刊》2004,17(5):64-66
根据现存方言并证之以古代语言资料,可以知道赏心之"赏",是"爽"字韵头脱落后的方言口语记音.这种语音现象具有普遍性,以之解释一些历来释有疑义的词语如"伤心"、"行唐"、"桑新妇"、"刚"、"松(月桑)"等,均可豁然明白.  相似文献   

18.
周作人研究所纠结的问题,其实也是现代文学研究所面临的普遍的方法论问题。出于"中国儒家重伦理"的历史认知,周作人呼吁在学术上应学习希腊"纯粹求知"的"科学精神"。如果说"回到鲁迅"已成为一种共识,那么作为一种基本的方法论,"回到周作人"也是必需的。道德不仅是认识的问题,更是实践的问题。周作人的悲剧不在于他的道德学说,而在于他未能真正履行自己的道德学说。  相似文献   

19.
阿Q、王秋赦、赵多多们扭曲的造反欲望及其愚昧、"沉默"中的"爆发",是一种民族文化心理积淀的体现。他们的"爆发"具有相同的物质和人格背景、行为动机,它比"从昏睡入死灭"的"沉默"具有更大的历史危害性。这类形象也成为历史运行轨道上具有特殊警示意义的路标。其经典性的艺术生命力的生成,源于作家高出于同时代人的历史反思意识和忧患意识;而作家创作取向和忧患意识的深度差异,也决定了形象的艺术价值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王玉琴 《天府新论》2010,(4):128-134
"境界"是<人间词话>的核心内涵,学界普遍以王国维是"中国意境论的集大成者"而把"境界"等同于"意境".通过对两概念的统计和辨析可以看出,两者不能等同,王氏对"意境"的使用仍不出传统诗学范围.而从<人间词话>中"境界"使用的频次、内涵、结构、思想资源等方面和意境比较,则王氏"境界"说有二层大的内涵,一是境界的本意,即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这一层意义是意境不具有的.二是境界在意境的范围之中,但境界是意境的高级阶段,有境界必有意境,而有意境未必有境界,境界是在意境的基础上融入格调、无功利之真、堂庑气象等元素之后一个更高的原则和标准.<人间词话>在文论史上的意义是"境界"说,而不是"意境的集大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