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经典"的概念只具有话语修辞的功能,其内涵与"经典"的原初义有明显差异.经典的原初义是以固化的文本为标识,而文学经典却是以文本所呈现的意蕴作为判断依据.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理论启发,即如果突破以固化文本为文学经典的传统观念,而把文学经典的文本存在方式视为一种"活态"存在,则可在文学经典的文化身分表达、文学经典的艺术生存空闻和西化的文学经典观等问题上获得新的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2.
基于符担性理论的二语习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担性理论最初由心理学家吉布森提出,它揭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后来,生态语言学家里尔把这个概念用于二语习得研究。从生态学来看,语言学习不是依据输入信息,在大脑中展现语言目标的过程。相反,语言是人类有所需要从而学会和使用的,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符担性一般与诸如教学、研究、学习和沟通环境等局部可感知的活动环境存在着互动关系。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并感知符担性,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刘炜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在评述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美国莫里斯(C. W. Morris)的符号学理论和英国韩礼德(M. A. K. Halliday)的三元功能语符思想为基础,提出并例证英文标点符号具有三种功能:特定语境中的语义功能、语篇构建中的语法功能、特定文体中的语用功能.在三种功能中,语法功能是主要的,其他功能是次要的. 相似文献
4.
拉康:镜像、语符与自我身份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康德以降的西方现代哲学中,"自我"成了思的主题.从古希腊哲学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认知,发展到近代欧陆哲学对认知何以可能的思考,再到现代哲学对"自我"的沉思,是一个理性权威逐步遭受质疑挑战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文学是一个由语言场、形式结构场、意义场、形象场等共同构成的整体,阅读文学就其本质而言,应是观照文学整体,把握和体验文学质.复现和创造构成了复杂的阅读行为.阅读作为一种象征,它代表了人类复现和创造世界的两种能力的整合,意味着文学世界的永久性存在和文学被重新阐释的可能性的统一,理论家们对文学阅读的探讨就集中在对复现和创造的争论方面. 相似文献
6.
欧阳骏鹏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11-112,130
《语符学语言模型研究》较全面地梳理了哥本哈根学派的语言学理论,其学术价值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能从整体上把握理论体系,二是在阐释中有所创新,三是构建了相对自足的理论框架。此类研究对中国理论语言学发展是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8.
9.
论文学鉴赏的心理因素温欣荣文学鉴赏是一种艺术的认识活动。人们阅读文学作品,以文学语言为媒介,把握艺术形象,具体地认识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深刻地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魅力,产生情感的激动,引起美感,获得精神上的欢欣和愉悦。这一阅读。鉴赏过程自... 相似文献
10.
11.
王铁军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1995,(4)
当代文艺美学的体系通常有音乐美学、绘画与工艺美学、舞蹈美学、戏剧美学、影视美学、小说美学。艺术的本质决定着艺术的审美特征,审美特征又规定着艺术的价值和功能体系。 相似文献
12.
13.
进行文学研究 ,在关注它对某种生活形态描摹反映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要研究渗透于其中的对人的存在意义的评价和思考 ,也就是文学的价值观。文学价值观是以社会的、历史的价值观为背景的 ,但它有自身的特点 ,与政治、法律、宗教、伦理的价值观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文学价值观的特殊性 ,不仅对于价值论文艺学体系的建设 ,而且对于文学批评和创作实践 ,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具体分析 ,文学价值观的特殊性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主观构设性 创作主体在文学作品中描绘的社会生活形态 ,来自于他所生活经验到的人类历史和现实 ;作品的思想指向 ,也… 相似文献
14.
15.
文学作品中都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情愫,就象生物中都含着水分一样。虽然对情感与生活(作品中的生活)的关系理解或主张上不无歧异,有的认为,情感粘贴于生活,附丽于生活,生活重于情感,主实;有的认为,情感拥抱生活,同化生活,情感重于生活,主情。但二者的共同之处是,都承认情感的存在和存在的普遍性、广泛性。 中国古典文论向来推崇情感说,《毛诗序》中即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深刻见解;刘勰也说“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韩非子更将“情”提到了近乎偏颇的地位:“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明代文学家谢榛和明末清初的思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行程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了八十年的宏伟事业。它的成功既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又展示出全党的主观能动性。这一运动经过了两次大的转折 ,产生了两个重要的理论成果 ,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显著的地位和特征。在 2 1世纪它将一如既往更加深入扎实、富有创造性 ,从而给中国和整个世界的发展带来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