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一、问题的提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又是可知的。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认识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分析认识和综合认识、抽象认识和具体认识等等。但它们的本质都是相同的,即主体以实践为中介,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过程。主体反映客体,在头脑中形成关于客体的观念的映象;客体被主体所反映,转化为主体观念中的内容。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又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表现为认识发展的阶段性和反复性。  相似文献   

2.
能动的反映起源于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它是主体对客体动态、曲折的反映,而不是僵化、直线的反映。能动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而是主体有选择的反映,是思维的能动创造。人们的认识所具有的选择性和创造性都是对能动反映的具体说明,主体是通过主体认识图式能动地反映客体的。  相似文献   

3.
<正> 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对于认识运动过程的研究有了很大进步。这又促使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的某些方面和似乎已成定论的观点进行再认识再研究。其中,关于认识运动具体过程的主要阶段和基本转化环节问题,关于认识运动的全过程及其表述方式问题,就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的。这里,我想就这几方面的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一、“实践—认识—实践”不是表述认识运动具体过程的公式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运动是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辩证过程。认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认识?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定义为:“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李秀林等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说:“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两种定义,都排除了主体的自我认识这一普遍而又重要的现象。本文对主体自我认识问题略陈管见,以期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从实践的、社会性的观点看,认识不但是能动的反映,而且是全面的反映;它不仅反映着客体的性质、关系、结构和功能,而且还反映着主体的需要、能力、活动以及主客体关系。因此,认识是对主体和客体的全面反映。如果我们承认物质概念的宽泛性、主体和客体的内在关联性、认识的差异性、认识类型的多样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各个部分的逻辑一致性,我们就不能不承认反映的全面性。  相似文献   

6.
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中,关于认识源泉问题,出现了很多不同的观点,有的说“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有的说“客观物质是认识的源泉”,还有的说“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客观物质是源泉的源泉”,如此等等,看法不一。对此也谈一点个人初浅的看法。 实践产生认识,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但是,实践只能是人们认识客观物质的方法、手段或途径,客观物质才是认识的源泉。  相似文献   

7.
传统反映论认为实践作为联系主体与客体的“桥梁”在认识的生成过程中具有决定作用。但是,传统反映论对实践范畴内涵的界定往往具有直观反映论倾向,从而导致了对信息转换内涵的忽略。而主体反映客体的真正过程是以信息传递为中介的,虽然任何信息传递都需要特定的物质载体,但其展开过程明显具有非实体性特征。因此,能动反映论要凸现主客体超越性原则,以实现认识论的重心从客体向主体的转向。  相似文献   

8.
人的认识是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主体反映客体的一种观念活动,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由多种活动和功能集合起来,并产生一定结果的动态系统。人类认识活动客观上存在着“认识主体——认识中介——认识客体”的三者统一结构。近年来,在认识论领域,对主体、客体及其关系问题研究较多,而对认识中介问题却较少论及。认识中介应该是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对象。列宁曾明确指出:“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  相似文献   

9.
反映系统由客体、主体和中介三要素构成.客体是被反映者,是指进入社会实践领域,并同主体发生联系的一切客观事物和已经客体化了的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它影响、制约和改变着主体,在一定条件下使主体客体化.主体是反映者,它包含人类、群体和个人.主体因有自然属性而对客体的反映有受动性,但因有社会属性、实践属性与思维属性,又能动地反映客体,并在一定条件下使客体主体化.中介是联结主体与客体、传递它们的相互作用,实现信息交换,使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因素和环节.其中,实践是根本的中介,是反映的基础.它使主体和客体得以辩证统一,并使主体在认识和改造客体的同时,也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考察和说明主体与客体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之中具体展开的。客体决定主体;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基础是实践;实践的程度受实践的条件制约。我认为这是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三个紧密的”链条”。紧紧抓住了这个“链条”,我们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本文试对此作初步探讨。客体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是用来标志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的对立面。所谓主体,是指能够进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的人;所谓客体,是指能够被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客观物质世界。在解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时,马克国主义认识论坚定地把客体第一、客体决定主体,作为首要的、根本的观点,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主体能动地探索事物的特点、本质和规律,是价值的客体基础;以历史活动主体的利益、目的、需要及其本质力量为基础,探索客观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有机统一,是价值的主体根据;历史活动主体根据客体对象的特点、本质、规律,根据主体的利益、目的、需要及本质力量的创价历史实践,是价值的源泉;历史活动是价值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论主体能动性在认识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主体具有能动性,表现主体能动的选择性、目的性和创造性在对客体的认识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主体能动性所产生的认识结果是否正确要依靠实践检验,认识与实践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主体在认识活动中能动作用的发挥要受到主体所处的社会环境、所使用的认识工具和所认识对象的自身规律性等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但人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学习专业知识和运用科学方法充分有效地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从而形成对客体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对主体性问题的深入探讨,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有这样一种看法,主张“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主体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存在物,认识也不是客体结构的性质在人脑的反映;相反,主体是积极、能动的存在物,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进行改造和选择的结果,选择是引起认识之根源”。鉴于这种认识,认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应该抛弃反映论,以新的定义取而代之,即“认识是主体对信息的选择”。对此看法自己觉得难以认同,并就这一问题,略谈个人浅薄之见,就教于理论界同仁。  相似文献   

14.
美是客观的,美的规律寓于客体之中;美感是美的反映。客观地存在着丰富美,反映到人的感觉,才形成各种各样的美感。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人就是凭藉自己的大脑,在劳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认识世界,并且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由此可见,客观存在的美与认识客观现实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密切的。没有审美对象,审美意识是不能产生的。正如美学家王朝闻所说的“人对客观世界的美的主观反映,即审美意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据物质世界整体结构的二重性,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区分为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不同的论域,从而肯定了在本体论这一“非常有限的范围”之外,物质和意识在认识论范围内处于矛盾的对立统一之中,双方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实现着客体与主体的辩证法。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理解这一辩证法的关键。列宁对意识的能动作用做过经典性的概括:“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全集》第38卷,第228页)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依据列宁有关论述,对感觉过程中主客体的相互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感觉的物质基础是由作为主体的感觉系统与作为客体的感觉对象这两方面的物质特征共同构成的;感觉系统对客体对象的反映是包括一系列机制在内的积极、能动的信息处理过程;感觉是实践的起点和实践中经常起作用的组成部分;人的感觉系统和感觉能力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日益发展的。  相似文献   

17.
主体问题是贯穿于整个西方哲学史的重要的哲学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也随着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而不断得以深入。人类对于该问题的探讨经历了从主张主体只是上帝保证下的认识客体面前的消极“沉思者”或“旁观者”的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大陆唯理论的主体观,与认为主体只是认识客体面前的被动“反映者”的以洛克为代表的英国经验论的主体观,到主张主体在认识客体面前是一个积极“能动者”的康德的批判主体观,再到认为主体的认识结构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结构,在这种动态的发展中,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达到融合统一的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主体观的演进,从而展现了一条认识主体性理论发展的逻辑进路。  相似文献   

18.
上个世纪后期学术界在认识论这一领域出现了所谓的“超前认识”的提法。自此,超前认识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但在笔者看来,超前认识没能区分这种认识是否是对未来实践的正确反映,因而不能有效指导实践。本文尝试用前瞻性认识这个定义来弥补这个缺欠,并提出前瞻性认识的定义及其意义。一、超前认识存在的缺欠近几年,学术界关于超前认识的内涵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1、以刘泽民为代表的:“它是以人们认识未来、把握未来、创造未来的实践为认识对象与任务的,要求我们不但要把客体未来运动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与规律(客体事实)纳入认识论的视野之内,而且要把未来主体改造世界、创造未来的实践(主体事实)也纳入认识论的视野之内,同时还要把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规律也纳入认识论的视野之内……亦即超前认识论。”2、“超前认识是人的思维依据生活实践的需要对未来活动过程和结果以及人们活动所牵涉到的环境的未来变化过程和结果的提前反映和设计。”3、“超前认识是指主体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立足并超越当前现实状况而对于尚未出现或发生的自然事件或社会事件以及人们未来实践活动过程、结果及其效应等的一种前瞻性认识。”4、“所谓超前认识...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目前主要有三种回答:第一种,认为“事物的客观本性”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二种,认为“实践各要素的总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三种,认为“实践结果”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基本同意第三种回答。下面谈谈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我们认为,“真理”、“真理标准”、“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三者是有所区别的。什么是真理?这是要回答那一种认识是真理。在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的乃至相反的认识中,那一种认识是真理呢?我们说,正确反映了客体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是真理。  相似文献   

20.
在认识活动中,认识主体不是机械地、被动地映现对象,而是主动地把自身的能动因素作用于对象,从而使产生的认识具有鲜明的主体烙印。在这些能动因素中,经验——知识因素,亦称背景知识起着重大的作用。什么是背景知识?我们首先从主体的认识活动开始考察。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在认识活动中,认识对象并不是自动移入人的大脑的,而是在主体有意识、有目的地变革客体的实践过程中,在人的头脑中得到升华的反映。因此,无论在认识过程中还是认识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