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给你一千万,你也未必能物尽其用."这句话本是用来警醒那些有鸿鹄之志,却无可行计划的人.事实上,职场中也不乏这样的人."三有青年"们有学历、有背景、有证书,但就是找不到一份称心的工作,无处发挥所长.晃晃荡荡虚度年华,昔日读书时天子骄子的骄傲,却不能延续到职场中.C就是如此,总觉得自己空有一身"资本",却难派上用场,发展平平庸庸,碌碌无为.到底是怎么回事? 案例 有学历有证书有背景,工作还是不称心! 家里从商,C上大学时填的专业是工商管理.但这个专业她压根不感兴趣,想着四年后拿到学位就是完成任务.毕业后,家里出钱送她美国留学,攻读项目管理硕士.  相似文献   

2.
肖华 《经理人》2005,(2):106-108
两个人年龄相仿,职业发展起点也相似,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 年终岁末,职业经理们都要忙着开会,做各种各样的工作总结和计划,希望企业在新的一年获得更大的发展。而个人也在制订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期望着在新的一年中有更出色的表  相似文献   

3.
王梦奎 《决策》2005,(2):1-1
从某种意义上说,“十五”计划的结果将成为“十一五”规划的起点。虽然“十五”计划还有一年,现在已经可以做出如下判断:  相似文献   

4.
Y小姐最近心情相当不爽.不爽不是因为自己又被骂,娱乐圈越骂越红的道理她不是不晓得,Y小姐求之不得.她感到糟心的是自己结婚这两年俨然是白混了. Y小姐当年风光大嫁,对象是市面上传得轰轰烈烈的身家过亿金融男,听起来比开饭馆的小开可是体面百倍. 回头看看两人的结婚照,虽然Y小姐已经过了容貌巅峰时期,但当年毕竟是个美人胚子,和满面油光个子还矮她一头的老公站在一起十分之不和谐,任她怎么跟记者满脸娇羞表白说这是真爱也没人信.  相似文献   

5.
函授教育,是党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解决了党校培训任务大、培训场所小的矛盾,而且还能比较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受到了各部门和学员的欢迎。搞好函授教育的辅导和考试,是办好党校函授教育的重要环节,对此,谈谈我们的做法和体会。一、严把入学关。按照省委党校的招生规定,严格考生资格的考查。我们主要抓了两点:一是大专和本科函授招生对象都有一定的起点学历要求,达不到这一要求的我们不予报名。虽然文凭并不代表水平,但学历表明一个人受到过一定层次的系统知识的教育,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必然给将来的教与学都带来相当大的困难。二是我们函授的招生对象是干部,如果招别的人员进来,在他们毕业后也会给学校和学员的工作单位带来许  相似文献   

6.
正中青年干部大都起点高、学历高,因此容易恃才傲物,自我感觉良好,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想做。一部分中青年干部由于工作时间短、社会实践少、磨砺少、阅历浅,虽然行动上已经入党,但思想认识上还存在差距,组织纪律观念不强,干工作缺少应有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与实际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7.
庄强 《决策》2014,(9):82-83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那么多大老板都没啥文化?要知道他们没有的,只是学历,但并不缺"学习力",最重要的是他们愿意,也敢于找比自己强的人来帮助自己,而且他们还敢于授权。他们用自己的无能,刺激了团队的有能;  相似文献   

8.
美国专家芭芭拉·哈歇尔几年前收到了一张朋友寄来的明信片。她的朋友在明信片上写道:"我可正在恣意纵情地滑雪!"对朋友所写的这句话,她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她滑雪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的。她觉得这位朋友的意思应该是:他正在技巧娴熟地、愉悦地、平和地、自信地在雪上滑跃。虽然她没有希望象她朋友那样放纵地滑雪,但她真想恣意纵情地生活。她相信那些饱经岁月风霜并享受着成功的人生的男男女女,一定都掌握了以下5个秘诀,深得人生真谛。1、要有一个自尊的自我这就是说一个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要有一份很强的责任感。它意味着一个要信守诺言,要忠于自己,忠于家庭,忠于工作;它意味着坚信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为之努力拼搏;它意味着要确立个人自己的标准,而不要把自己拿来跟别人横攀竖比。这不是一个要比别人强的问题。追求自尊和完美的个性的力量要求一个人要超越自己,超过他或她认为自己能力所能达到的极限。面对反对的压力。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充分展现了个人  相似文献   

9.
柳鸿在服下两瓶安眠药的时候,回想起自己做出北上云州谋出路的决定的那个晚上,那既是幸运的起点,也是不幸的起点. 被骗与骗人,构成了她短短三十余年的生活中主要的人生经验.这些年来,她已深知,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通过正当渠道办不到的事情,略施骗术就办到了.男人行骗凭了一张嘴.女人同样有嘴,女人的嘴更巧更甜,绝不比男人差.女人还有一样东西是男人没有的,那就是姿色.在人们追逐色情的时代,姿色是最宝贵的资源,此时不用更待何时?柳鸿对自己姿色的吸引力毫不怀疑.  相似文献   

10.
景川 《经理人》2023,(10):70-71
<正>一个人想要成功,就要给自己树立目标,做人生的规划者和实践者。何兰红是人生的规划者,她也是行动派,更是一个把人生和命运握在手里的成功女人。规划能力是一个人取得绚烂人生的关键因素,如果职业和生活是混乱无序的,那么这个人在进取的路上必然会走诸多弯路,甚至于浑浑噩噩度过一生。善于规划的人,能确立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并围绕目标制定计划。可人不是孤立个体,  相似文献   

11.
今年100岁的诺拉·奥奇斯是美国堪萨斯州的著名寿星,但使她成名的并不是她的年龄,而是她追求理想时那种不懈奋斗的精神. 诺拉·奥奇斯小时候,家里经营着一个大农场,虽然她的学习成绩非常好,但迫切需要人手帮忙的父亲还是把当时正在读中学的诺拉·奥奇斯留在了家里干活,因此,没能进大学念书成为了诺拉·奥奇斯永久的心头之痛. 随着诺拉·奥奇斯慢慢成长,世俗的一切开始侵占她的所有生活,她开始拥有自己的工作以及爱情,随后进入婚姻、经营家庭,虽然诺拉·奥奇斯十分渴望进入大学念书,但因为忙于工作和生活,她始终没能实现这一愿望.直到1972年,诺拉·奥奇斯的丈夫因病离世,而她的子女也再不需要她操心,60岁的诺拉·奥奇斯这才开始逐渐拥有自己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当梅蒂10岁的时候,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联合国官员,“这将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为全世界的每一个人带来和平与富足。”1986年大学毕业后,她如愿以偿成为联合国总部的一名职员,之后,梅蒂又转往印尼和中非负责联合国在当地的一些发展项目。随着时间的推移,梅蒂的想法发生转变,她越来越认为政府机关的工作并没有给她带来实际的成就感,在她心目中,只有企业家才能使自己的梦想更加实际。于是,梅蒂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创业计划,在非洲建立起洲际的通讯网络,向当地的低收入家庭提供廉价的通讯服务。  相似文献   

13.
贝贝  小非 《领导文萃》2006,(6):152-155
玛丽和她的上司一直像朋友一样亲近,一起去餐厅吃饭,去酒吧聊天,她们互相交流自己的家事, 谈论自己的感情问题,过节的时候互相交换礼物,一切看上去更像同事而不是上下级关系。但突然有一天玛丽告诉我她决定换工作,因为她和上司的关系已经成了她工作发展的障碍。虽然上司经常说支持  相似文献   

14.
少一些阉人     
世上,有偷改自己年龄的,也有偷改自己学历和民族的,可是,你是否知道,还有偷改自己性别的? 改年龄:有的是为  相似文献   

15.
人往低处走     
一位女研究生到一家星级酒店去求职,酒店招聘条件只需高中学历。这位女研究生以高中学历去应聘很容易被聘用了。在大堂服务员的岗位上,女研究生很快就脱颖而出。她不仅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表现出良好的素质,还通过平时在工作中的观察,对酒店的管理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意见。管理层开始注意到她,并且有心提拔,不过对于她的高中学历表示怀疑。这时,女研究生拿出了她的本科学历证书,她被提拔为大堂经理。担任了经理职务后,她继续努力工作,干得更加出色了。很快,她良好的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就引起了酒店高层的关注。不久,酒店总经理助理的职位出现…  相似文献   

16.
经过近一年多的准备、考核、酝酿、调整,我们单位的机构改革已告一段落。去留竞争之激烈,是历次机构改革所见不到的。凭借学历和年龄的优势,我有幸成为被留下的一部分,这是自己经历几上几下,“淘汰”了不少对手之后才获得的结果——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结果!我希望这能作为一个新的起点,为自己的人生道路添上可喜的一笔。  相似文献   

17.
决策者说     
《决策》2009,(9):7-7
网民觉得我学历低也是正常,但我没有必要沽名钓誉,我们实实在在,该什么就是什么。不管他们怎么炒作我,我有自己的价值观。我有自己的看法和任务。我有信心,学历跟我的工作不划等号。——新任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因大专学历,成为网络媒体关注的焦点。在接受新加坡《联合早报》采访时,做了真诚的回应。他坦言要用工作证明自己,不是来混日子,不是来做官的,是来做事的。  相似文献   

18.
脸谱     
不要以为一个人只有一张脸。女人不必说,常常“上帝给她一张脸,她自己另造一张”。不涂脂粉的男人的脸,也有“卷帘”一格,  相似文献   

19.
日本索尼公司的盛田昭夫曾经说过:日本公司的成功之道并无任何秘诀和不可言传的公式。不是理论,不是计划,也不是政府政策,而是人,只有人才会使企业获得成功,因此,衡量一个主管的才能应该看他(她)是否能得力地组织大量人员,看他(她)如何最有效地发挥每一个人的能力,并且使他们齐心协力,协调一致。作为主管,待人应该真心诚  相似文献   

20.
沈伟民 《经理人》2010,(9):118-121
曾经在欧洲闯荡12年的刘子萍,虽然自己在瑞士最大的建筑集团——J&P集团,以及后来在瑞士私人银行投资公司——Swiss Premium Resources里曾经拥有高管职位,不过她还是清楚欧洲社会的潜规则,就是外籍人士很难被融进主流群体,甚至职位上也很难再有突破。她最大的想法就是能赶快回国,但是回国后是选择打工还是创业,这个烦恼一度令她徘徊不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