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之一,史称“闾里童稚妇人,亦知其名”,“小夫贱隶,类能谈之”,足见其在历史上的影响。 包拯于北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中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建昌县,因父母年高,辞官归里,后又守父母之丧,“十年无宦”,以孝闻于乡里。景祐四年(1037年)包拯守丧毕,重新入仕,先后知天长县、知端州,然后由地方官转入京官,历任开封府尹、御史中丞、三司使直至枢密副使。包拯从政二十余年,官阶由小至大,执法活动范围由地方到  相似文献   

2.
北宋中期,中国出现了一个与天地齐名的历史伟人——包拯。近千年来,他以“公正廉明”、“执法不阿”等优秀品质,一直是民众心目中最称神圣的“青天”。然而,在包拯的仕宦生涯中,更多的是从事以赋税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管理活动。从经掌州县赋税,到数任路级赋税长官;从户部副使,到总领三司,包拯为北宋王朝“理财”几十年。当时,北宋政府已面临严重危机。税政不治,税吏贪婪,几成百弊之首。勇于以国家为己任的包拯,对  相似文献   

3.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卒于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他自28岁中进士起进入仕途,既担任过县、州、府的地方长官,又掌管过财政和物资转运的工作,还做过谏官和枢密副使。包拯一生清正廉明,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有敏锐的洞察力,其在政治、经济、法制方面的改良主张与实践,史学界早有评述。今年正值包拯诞生1000周年,本文拟从军事思想的角度,着重探讨包拯在治军与边防方面的突出贡献,以期填补这一历史人物研究中的一个空白。一、北宋中期的边患与包拯的忧虑北宋王朝的外患主要是辽和西夏。北宋初期,宋太祖和宋太宗因集…  相似文献   

4.
试论包拯的知行统一杨荣(淮南师专淮南232001)包拯,字希仁,是我国北宋中期的政治家,也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清官。他从政25年,清正廉明,直言极谏,躬行不懈,实事求是。包拯执法如山的威名可谓,家喻户晓;他为官做人的另一面“知行统一”,知错必纠,更能显...  相似文献   

5.
包拯,字希仁,生于来其宗成平二年(公元用9年),死于宏仁宗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是北宋时期庐州合肥(现在安徽省合肥市)人.包拯少年时就勤奋好学,且很有正义感,成年后十分注意砥砺自己的思想和节操,立志做一个政治上有所作为和情提高尚的人。来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未到而立之年的包拯就中了进上甲科,被任命为大理寺评事。公无1038年,包拯出任天长县(现在安职省天长县)知县,此后历任端州知州、监控御史、三司产部判官、京东及陕西河北路转运使、三司户都到使、江宁及开封府知府、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务.他为官二十…  相似文献   

6.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之一。旧史称其“闾里童稚妇人,亦知其名”;或谓“小夫贱隶,类能谈之”。在中国历史上,英雄伟人,帝王将相,官高功大,对历史作出过重大贡献者,代不乏人,而其在民间的影响却远远比不上包拯。只此一点,就足以引起世人的认真研究,揭示其中的真谛。 包拯生活的年代,大体与真仁两朝相始终。真宗在位二十五年(997—1022年),仁宗在位四十二年(1022—1063年),可以看出,包拯的青少年是在真宗一朝度过的,而其大部  相似文献   

7.
包拯长得其实并不黑1037年春天,安徽天长县官道上,出现了一个风尘仆仆的白面书生。他一袭长衫、几件行李,谁也想不到,这就是新上任的县令包拯。此时,包拯39岁。老大不小的  相似文献   

8.
<正> 钟林斌在《中国古典戏曲名著简论》一书(春风文艺出版社)的《民间色彩浓郁的包公戏(陈卅粜米>》一文中,据南宋朱熹编的《五朝名臣言行录》引民间对包拯评论的一段话:“(包拯)知开封府,为人刚严,不可干以  相似文献   

9.
论包拯     
包拯是我国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九百年来,他一直为广大人民所传颂,而历代的封建统治阶级亦为他屡修祠、墓,加以表扬和推崇。神宗时,西羌俞龙珂,因久慕包拯声名,归宋以后,“乞赐姓包,神宗遂如其请,名顺”;其后,河州辖药归宋,复赐姓名包约。可见,包拯在我国历史上影响之大。但对这位“名塞宇宙,‘小夫贱隶’,(?)能谈之”的历史人物,究竟应该如何评价呢?本文想根据一些有关资料,试作初步分析评价,以期还他本来面目。欠妥之处,深望同志们多加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0.
易明 《今日南国》2008,(8):41-42
包拯其实长得并不黑。 1037年春天,安徽天长县官道上,出现了一个风尘仆仆的白面书生。他一袭长衫、几件行李,谁也想不到,这就是新上任的县令包拯。  相似文献   

11.
提起包拯,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宋元以来,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各种形式,把包拯打扮成“清官”的典型,“为民清命”的“青天”,借以宣扬儒家的“德治”、“仁政”和“忠孝节义”那一套孔孟之道,欺骗和毒害劳动人民,调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反动统治的“长治久安”。但是,包拯作为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主导思想倾向是什么?在批林批孔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有必要用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2.
<正> 合肥清理包拯及其亲属的墓十余座,出土包拯和他的妻子董氏、长媳崔氏、次子包绶、次媳文氏、长孙包永年等人的六方墓志,共八千多字。这些墓志从多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尤其是持续不断地记录了包拯祖父到包拯曾孙女六代、一百多年的主要事件、人口、年龄、婚姻等情况,是一部难得的封建官吏家族史,在文献上和考古发掘上是极为少见的。它对包氏家乘是有力的校正和重要的补充(包拯墓志全文附录文后)。为了寻找包氏家乘,我们跑遍了合肥包河新村,肥东县文集、阚集,六安县双河等包拯后裔聚居的地方,原来均有家乘,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之中,都付之一炬了。更令人惋惜的是,包河新村原藏有早期的包拯画象,每年只在春节时悬挂一次,供子孙们共同瞻拜,平时只有重要人物才能破例展阅,那时也被抄出当众焚毁了。最后在舒城山区包家洼发现一部《包氏支谱》图(1),是群众辗转迁移,藏在草堆里,才逃脱火网的。  相似文献   

13.
北宋仁宗统治四十二年(1022—1063),其间发生的一件大事就是范仲淹主持推行的新政。新政的成败与具有建言和纠察之责的台谏官(御史与谏官的合称)有密切的关系。包拯恰在新政时期先后任监察御史里行和监察御史,属御史台官员。他对新政的态度及在此期间的表现,是评价其历史作用与地位的重要方面。以往研究包拯的论著,主要依据分类编辑的  相似文献   

14.
陈宏德 《老友》2009,(6):51-51
北宋时代的包拯,曾任监察御史、开封知府等职,为官刚正,执法严明,权臣贵戚为之敛手,是有名的清官典型。包拯60寿辰时,他吩咐家人一律不准收礼。谁知第一个来送礼的居然是皇帝。大概负责送礼的太监也知道包公不收礼的规矩,但皇上差遣,办不  相似文献   

15.
包拯与中华民族精神郭学信在中国历史上,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包拯可以说是一位声名喧赫、影响深远、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他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一直成为人们所称道的对象。包拯同代人吴奎在《包公墓志铭》开头这样讲:“宋有劲正之臣,日‘包公’……其声烈表爆天下人之...  相似文献   

16.
<正> 中国古代公案小说,肇自宋代话本,至明中叶后面大兴,一时间出现了《廉明公案》、《详刑公案》、《律条公案》、《明镜公案》、《百家公案》、《龙图公案》等诸多公案小说集,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推叙写包拯断案故事的《百家公案》和《龙图公案》。它们将许多与包拯毫不相干的断案故事汇于他的名下,借这位著名的人物以扩大影响;反过来,形形色色的断案故事又使包拯变成一个无案不断的传奇人物,其影响一直波及到近代长篇小说《三侠五义》及诸多包公戏曲。本文试将它们放在一起略作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提起中国历史上的清官,大家会第一个想到包公“包青天”。不过在人们的记忆中,似乎包拯就只是开封府的包拯,他的一切事迹都是在担任开封府尹时而为,这多少是受戏曲小说的误导。  相似文献   

18.
高萍萍 《金陵瞭望》2006,(11):51-51
清朝有位与宋代包拯、明代海瑞齐名的官员,秉公执法,清正廉洁,不畏权贵,勤于民事,于民间有“施青天”之美名;以他为原型的长篇评书《施公案》也一直唱颂至今。他,就是施琅大将军的二儿子、被康熙帝誉为“天下第一清官”的施世纶。  相似文献   

19.
包拯字希文,公元九九九年生于庐州合肥县,公元一零六二年死于北宋首都开封府,终年六十四岁。包拯墓葬,有文字可考的两处: 一处座落在安徽合肥市。明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成书的《大明一统志·庐州》载:“包拯墓在府城东十八里,地名双阙”。明崇祯《庐州府志·合肥县》载:“参政包孝肃公拯墓,在县东十五里,自子繶以下皆附葬”。嘉庆八年《合肥县志》也有类似记载。《包氏宗谱》包拯墓图上注:“墓在庐州府  相似文献   

20.
宋庠执政8年,政绩平平,但是没有触犯法律.包拯下决心弹劾这位宰相,不让他"胶固其位".实际上是为"庆历新政"鸣不平.动摇执政大臣,包拯要担当很大风险,面临着更为艰巨的任务.这场弹劾,再一次震动了朝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