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郑州市管城回族区的世居回族民众的婚姻心态变迁做了尝试性研究,从中发现,管城回族区的世居回族民众的婚姻心态逐渐融于多元化的社会变革中,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互动、融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由于历史、地理与文化的不同,各民族习惯法的产生方式迥异,并形成了不同的习惯法类型,进而产生了不同的秩序结构。回族习惯法体现了社会秩序存在的一个维度。本文通过对回族习惯法的产生与渊源的阐述,揭示了回族习惯法的特征和特殊的类型学价值,并对其未来走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张然 《学术探索》2009,(5):92-95
各民族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的差异决定了少数民族习惯法存在并实际地发挥秩序维持功能的必然性。少数民族习惯法在弥补国家法有限性的同时,又和国家法发生冲突。在国家法制统一的要求下,少数民族习惯法应受到国家法的检视和制约,其中不符合法律和行政法规基本原则的部分应受到否定。市场力量的作用以及国家法制统一的要求,决定了少数民族习惯法逐渐被国家法取代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社会中,民族习俗仍然是法的重要渊源之一。布依族的婚俗和性禁忌与该民族的习惯法融合而生。其婚姻习俗是布依族文化的集中反映;而性禁忌虽然充满了神秘色彩,但其中也有许多积极因素。国家在法制建设尤其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对于民族习惯法应兼采包容与批评的态度,吸取其内在合理的价值,在民族地区促进国家法与习惯法的互动。  相似文献   

5.
在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存在一种现象,许多彝族民众愿意将他们的纠纷交给被称为"德古"的人进行调解,而"德古"调解所依据的是他们的习惯法.习惯法来源于彝族民族生活,有着国家法不可比拟的力量.所以,善待习惯法是一种美德.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婚姻多样性的习惯法规范与国家《婚姻法》的规定存在冲突,忽视这些冲突不利于国家法律的实施和少数民族特殊性的保护。利用法学、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视角,对少数民族多样性婚姻与《婚姻法》在原则层面、实质要件层面、形式要件层面产生的冲突以及调适的可能和办法进行探讨,将为现实中少数民族婚姻法制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同时_也必将为和谐社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提供法理支持。  相似文献   

7.
同国家法相比,环境习惯法具有地域性、自发性等优势。国家法可在资源立法、利用规划、资源利用许可及管理体系领域做出制度调整,以实现对环境习惯法的吸纳。  相似文献   

8.
我国西部少数民族环境习惯法文化与西部环境资源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独特环境习惯法观念、环境习惯法意识及与之相适应的环境习惯法规范、环境习惯法的实物形式的总和 ,西部少数民族环境习惯法文化与西部环境资源保护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内在关系。这种关系在法形态上通过国家法与习惯法文化互相融合、渗透 ,不断协调、博奕的过程来完成。  相似文献   

9.
司法需兼顾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做到息诉服判,然而在民族地区的司法实践中经常出现国家法和民族习惯法冲突的情况,使司法效果的实现受到极大影响。文章以纳西族继承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之间冲突问题为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法条主义的修正,具体实现路径为:首先将民族习惯法规范视为"事实",然后对民族习惯法的司法认定和当事人行为事实的举证相结合来认定民事法律行为,最后由法官评价民族习惯法规范和符合习惯法规范的行为是否符合当地公序良俗,并在此基础上依法判决。  相似文献   

10.
韩宏伟 《南方论刊》2012,(10):33-34,16
在当下中国法制建设背景下,国家法在民间社会中面临多重困境,形成国家法与地方习惯法的博弈,两者之间的价值冲突体现出的社会复杂性与路径抉择,需要以一种智慧性的理性的思维均衡分析,以期实现国家法与习惯法的价值共契。  相似文献   

11.
在建设法治国的进程中必须培养民众的法律信仰,重视在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发展水平等方面都与汉族有明显差异的少数民族国家法信仰的培育,将对建设法治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经济结构单一、发展滞后,血缘和地缘关系造就的保守封闭,朴素伦理观念长期形成的厌诉心理,宗教信仰导致的向善心理和文化素质的普遍低下,部分地区习惯法处...  相似文献   

12.
16—18世纪英国婚姻法的变革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喜蕊 《江淮论坛》2009,(6):121-124,140
16—18世纪是英国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但世俗化、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观念并没有在婚姻法领域得以贯彻,中世纪确立的父权至上、宗教婚姻和永不离异仍然是婚姻法领域的主要法律原则。不过在这一时期,英国的婚姻法并非静止不变,婚姻法领域的国家法与习惯法相互博弈,不断地迎合着社会的变化,孕育了世俗化、自由化和平等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方也媛 《天府新论》2015,(2):112-117
少数民族习惯法对本族群民众仍然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虽然习惯法与罪刑法定原则之间存在冲突,但如果通过强制适用制定法的方式来革除习惯法的使用,必然会对司法实践造成不良的影响。习惯法重视实质理性,这与罪刑法定原则实质侧面有共通之处。从这个角度出发寻求调适路径,引导少数民族人民接受现代自由民主、人权保障的法治精神,才是彻底解决习惯法与罪刑法定原则冲突之道。  相似文献   

14.
习惯法是起法的作用的习惯。习惯法的外延包括:国家法律明确认可的习惯;司法活动中实际运用的习惯;其他纠纷解决方式中运用的习惯。不能认为只有包含权利、义务或责任的内容的相关才是习惯法;也不能认为与国家制定法冲突的习惯就不是习惯法。与国家法冲突的习惯是否属于习惯法恰恰是法律多元化研究的重要且主要的课题之一。习惯法与各种非立法机关制定的行为规范不同,与民间法存在交叉重叠之处。  相似文献   

15.
订婚习惯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一个从习惯法到制定法再到习惯法的发展历程,虽然我国现行法律没有规定订婚,但在实际生活中,特别是在农村订婚普遍存在,因订婚引起的彩礼纠纷日渐突出.新时期的订婚习惯法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分析对比这些变化,指出订婚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之间的矛盾冲突,对于我国制定法正确引导订婚习惯法的发展,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晚清民国时期川西北民族地区存在地方官府管理、地方官府与土司土官双重管理、土司土官管理、部落自治等多种政权管理类型。受复杂的政权管理、地理环境和族群因素等影响,该区域国家法律、土律土规、习惯法、乡规民约和僧规戒律等多种法规并行。处理案件和纠纷时,地方官府按国家法律法规处置,土司土官主要按土律土规和习惯法处置、重大案件移送官府处置,自治部落按习惯法处置,乡规民约、僧规戒律分别对民众和僧尼具有较大行为约束作用。习惯法、乡规民约、僧规戒律在社会治理中作用巨大,至今在当地社会生活中仍有重要文化影响。推进民族地区当代法治建设,应注重发挥习惯法、乡规民约、僧规戒律在法治体系建设中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7.
民族地区的法律意识普遍存在着国家法意识为主、习惯法意识为辅,国家法意识与习惯法意识交错并存,习惯法意识为主、国家法意识为辅的三种立体多元社会意识样态.后两种可分别称之为法律意识的断裂和错位,与国家的法治建设目标完全背道而驰.鉴于公民国家法意识的形成与培育是整个法治化进程中的最终落脚点和归宿,应该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个层面进行合理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渝湘鄂黔毗邻地区巴楚文化圈内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累积了一系列的习惯法规范和程式,构成了颇具特色的纠纷解决机制,并在国家法制与各民族传统习惯法的冲突、调适、整合过程中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形成了多种纠纷解决模式,即自我约束模式、习惯法调解模式、国家法介入模式、习惯法与国家法共同作用模式.这些纠纷解决机制的运行,整合了习惯法、传统习俗、道德力量、宗教因素各方面的资源,最终实现社会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回族民间文学与阿拉伯文学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至今,在回族民众中广为流传的一些民间故事都可以在阿拉伯故事集<凯里来与迪木奈>和<一千零一夜>里找到相同或类似的情节.本文试图通过对回族民间故事与阿拉伯故事的比较研究,揭示回族在中阿文化交流史上的桥梁作用,以及回族民众对阿拉伯故事的本土化、回族化的改造,不是一味地"重复"叙述阿拉伯故事,而是从本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思维表达方式为着眼点,逐步地使回族民间故事具备了本民族特有的民族特性和独立话语体系.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民间故事宝库.  相似文献   

20.
当代藏族牧区的秩序运作中,生态习惯法与国家法之间存在协作、冲突、并行三种关系.在藏族牧区的生态法治构建进程中,生态习惯法通过再生与重构实现自身的调适以及与国家法的协作,而国家法一方面要通过增进两套规范性知识的认知,促进协作,另一方面,应当建立沟通机制和预警机制以合理应对二者之间可能的良性和恶性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