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新灿 《学术论坛》2003,2(6):102-106
女性妒悍是女性对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自发反抗,是女性对男权的挑战与较量。它冲击了封建宗法的男权社会,因而引起了男权社会的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的联手打击。妒悍女性在"四权"打击下失败,重新陷入失语状态之中,这正是身为中国古代女性的沉重悲哀。  相似文献   

2.
从家庭的角度去考察和表现妇女多彩的生活,是蒲松龄文学创作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在这些以妇女问题为题材的作品里,有一群令人讨厌的特殊人物:妒妇。作者是要借以宣扬“妇道”,却也真实地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下妇女已经完全沦为了男人的附庸。但蒲松龄也对女子的“悍”和“妒”,以及男人的纳妾表示理解。蒲氏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反思家庭矛盾的作品,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有较高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3.
《介之推火封妒妇》是叙述妒悍主题的小说,叙述者在谴责妒妇性别角色的表层叙事语调下,隐涵着同情夫妻性别关系的深层叙事语调。这两重叙述语调源于中国古代以阴阳互补哲学思想为基础的性别互动观念。表征着阴阳“和谐”的叙事期待。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嫉”字,还是“妒”字,亦或是同“妒”相通的“妬”,都有“女”字旁,莫非只有女子才有“嫉妒”吗?那当然不会。世界上嫉妒心理很重的男子有的是。这不仅在文学名著中能找到,在现实生活中也能看到。那为什么偏偏都用“女”字旁呢?会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中有这样一类独特的主题,即男子与偶然结识的女仙、女鬼或女神发生艳遇,结成秦晋之好。但这种关系持续的时间很短,往往以男子的离去而宣告结束。这类故事中的女性均年轻美貌,温柔多情,多才多艺,既近乎完美又不食人间烟火,与当时战乱频仍社会中的现实女性形象相去甚远。这种女性形象的出现是男性文人或者是男人喜新厌旧的猎艳心态和社会底层男性心理渴望的体现,也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文化式微、玄学兴起、道教传播广泛,以及妇女悍妒风气流行等社会文化背景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论梁启超的女子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在维新运动期间,十分关注女子问题,特别是女子教育问题.他提出女子要接受教育,有接受教育的能力,要接受新式的学校教育的女子教育思想.在他和一批关心女子教育的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才开始有了自己创办的女子学校,女子教育才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7.
论蔡元培的女子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元培反对“男尊女卑”的传统观点,提出了女子受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必然性以及女子受教育的终极目的,他的女子教育思想根植于他的男女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思想。  相似文献   

8.
并州妒神考     
妒神,作为特殊的民间信仰,流行于唐代河东道广阳县境内,至有文人作《妒神颂》以赞之。妒神信仰的产生,与秦汉以降在河东道地区由于寒食节引发的介子推信仰危机密切相关;妒神信仰局限于河东一地,有河东道自北朝以来女性地位高的独特历史因素;溯源寻踪,妒神信仰当非本土产生,其崇拜禁忌与供奉地点与更早产生于齐州的妒妇传说基本相同,极有可能是十六国北朝时期从山东地区传播而来,适宜的地域文化土壤反而使得河东道妒神信仰在唐代声名远播。  相似文献   

9.
<醋葫芦>是明末清初的一部以"疗妒"为主旨的劝善类世情小说,其中有占两回文字之多的游冥情节.这些游冥情节反映了明清时期民众的冥界信仰.在小说功能上,游冥情节作为小说情节链条,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主人公死而复生的冥府游历过程也成为主人公性格转变及解决矛盾的契机,帮助完成作品的大团圆结局.<醋葫芦>地狱受罚的的"疗妒"手段在明清妒妇题材小说中很有代表性,超现实的"疗妒"手段表明多数男性对这一普遍存在的家庭现象的无奈.  相似文献   

10.
诸葛亮星陨五丈原,后人为他唱了一千七百多年的颂歌,他的形象早已超凡出世,确实有点“万古云霄一羽毛”的味道。解放后,史学界不少同志破除迷信,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评价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也就越来越清晰了。但是近年来,不断出现对诸葛亮持激烈批评态度的意见,谓其“嫉贤妒才”、“德薄才平”……总之,认为他是一个“过大于功”,不值得肯定的人物。  相似文献   

11.
在孔丘的反动思想中,轻视劳动妇女占着重要地位。他胡说什么:只有女子和劳动人民最难对付。你对他亲近点,他就对你很不礼貌;你对他疏远了,他们又怨恨你。后世一些孔孟之道的卫道士们更把这一反动思想发挥成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等等,把广大妇女压在社会的最底层。有压迫必有反抗。几千年来受压迫最重的广大劳动妇女不断对“吃人”的旧礼教进行种种形式的反抗斗争,甚至参加农民起义,用暴力革命的方  相似文献   

12.
国王和芳草     
《快乐青春》2009,(7):93-94
古时候,在印度和中国之间的海岛上,有一个王国,国王每天都要娶一女子在王宫里过夜,第二天早上便残忍地杀掉她。三年下来,国王整整杀掉了一千多个女子。 百姓在这种威胁下,纷纷带着女儿逃走了。宰相承担着为国王寻找女子的任务,可他找遍了整座城市,也找不到一个女子了。他怀着恐惧、忧愁的心情回到了相府。  相似文献   

13.
《禳妒咒》的明意是写夫妻关系,其中着重描写女主人公的嫉妒和泼悍。其隐意是表现作者对明室的怀恋,反思明亡的历史教训,暴露清初统治者的残暴。所谓“禳妒”,就是祈祷消除嫉恨,呼吁团结一致,共同对敌。所谓“咒”,就是诅咒造成国家、民族遭难严重后果的嫉妒心理。  相似文献   

14.
唐代妒妇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历来以妒为女子恶德,在古代文献中关于妒妇的记载甚多。所谓妒妇,盖专指妒忌丈夫纳妾嫖妓的妇女。这是封建制度下产生的一种较普遍的社会现象。早在先秦的史传文学中,已有关于妒妇的记载。秦汉以后,妒妇的记载逐渐增多,如《汉书》、《魏志》等正史中所记汉高祖吕后和袁绍妻刘氏妒忌、残忍的史实等,南朝宋明帝曾处死诸臣妻中的妒妇,并命虞通之著《妒妇记》,萧梁张缵又作《妒妇赋》,渲染妒妇之凶残。本文拟就唐代妒妇的情状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作一考察。  相似文献   

15.
在各种各样的不正之风中,嫉妒之风也颇猖獗,已到了不可不刹的地步了。 我这里说的妒风,并不是指那种在恋爱、婚姻上的争风吃醋以至三角关系、情杀决斗之类的事。这里所说的妒风,是属于社会生活方面的。 例如:按照我们现在的农村政策,是允许一  相似文献   

16.
《聊斋》再现了一个时代的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婚恋世界,在丑与美、洁与污、爱与妒、喜与悲、正与谑的对比中,流露着他的不尽的悲愁。以一种极为独特的艺术形式,呈现一个冷峻悲凄的美学风貌。在蒲松龄看来,孝子父母,恩及子女,是爱情应肩负的一个崇高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7.
在贾宝玉身上无论男性性格还是女性性格,其表现都是比较明显的,并以其男性性格为本体,两者相互融合、参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曹雪芹为了表达他的文化理想和对未来文化转型的展望,赋予了他这种双性化的性格1。但是究其深层原因,这种性格类型的形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的。明中叶以后思想界和文学界的新思潮的共同基本内容是:肯定人的生命的自然性,否定理学对人性的压抑;肯定女子的智慧和创造力,否定“女子弱智”的观念;肯定人的自然情感,尤其女子对爱情的需要和追求,否定理学对人的情感的压抑。  一、理、欲关系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18.
清代末期,随着西学东渐的趋势,早期维新派代表在接触西方思想、热切呼唤新文明到来的同时,也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着深刻的反思.王韬作为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传统与现代都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并在他的小说中折射出来.《淞滨琐话》作为王韬文言小说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体现得更为充分.《淞滨琐话》中女性形象分为进步女性观和保守女性观两个方面,其中进步女性观重点分析那些对爱情和婚姻大胆追求的女子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女子,保守女性观重点分析其传统的婚姻观、子嗣观、贞节观和对妓女的态度.而作为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的王韬,却在思想中还保留着顽固的保守女性观印迹.  相似文献   

19.
儒家女子价值观在近代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女子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判断体系,在近代中国社会发生巨变、中西文化的冲撞下,渐次被资产阶级的女子价值观所取代。但其消极因素仍沉淀在人们思想中,并潜意识影响着女子对自身价值的判断和社会对女子价值的评判  相似文献   

20.
李逵的性格特征及其审美文化底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绝假纯真”、“莽悍狂野”是《水浒》中李逵性格的主要特征,本文探究了这种性格所包含的审美文化心理因素,并结合文化传统初步揭示了它所具有的审美接受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