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根据顺应论,广告翻译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其语言的选择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广告翻译中的顺应主要表现为语境顺应,包括语言语境顺应和交际语境顺应。广告译者应充分考虑翻译生态环境中的诸语境因素,采取"多维顺应"的翻译策略,从不同的角度来顺应消费者需求,从而取得预期的广告效果,实现广告主的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2.
各国学者对语境的研究琳琅满目,语境制约翻译的思想深入人心。维索尔伦从语用学角度提出顺应论,主张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必须与语境关系和语言结构相顺应。翻译也是一个语言选择过程,同样适用顺应论。为进一步明确翻译与语境的关系,结合顺应论与语境理论,从翻译过程中语言选择对译入语具体语境的顺应角度分析"蝌蚪啃蜡"被弃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论从语言使用即语言选择的观点出发,阐明语言使用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随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而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法律文本翻译过程是动态顺应的过程,语境关系顺应及动态顺应为法律文本翻译中的词义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语言顺应论是维索尔伦(Verschueren)提出的语用综观论的核心。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即语言使用者依据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选择所使用的语言的过程。语境顺应是语言顺应论的核心之一,为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了指导。本文着重从语言顺应论的角度探讨"土豪"一词英译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根据Jef Verschueren的顺应论,语言使用是语言使用者按照交际语境和交际对象不断作出语言选择的过程。同一切语言交际活动一样,翻译也是一种不断作出选择的过程。为了成功地实现翻译目的,译者要顺应具体的交际语境和交际对象,选择相应的文本和翻译策略。在顺应论的指导下,鲁迅译介域外科学小说的选材顺应了中国"科学救国"的交际语境,翻译策略的选择顺应了汉语世界读者的语言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6.
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论从语言使用即语言选择的观点出发,阐明语言使用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随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而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维索尔伦的语用学理论对翻译理论和实践有以下几点启示:首先,语境关系顺应为词义选择和语篇衔接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动态顺应揭示语言与语境之间的动态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翻译模式,避免了翻译策略选择的争论;最后,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为翻译学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根据顺应理论,语言的使用是语言使用者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翻译即译者在目的语认知语境中进行一系列语言选择和诠释原语文化的过程。以顺应论为理论基础,以The Berenstain Bears和The Wind in the Willow为语料,探讨译者在英语童话汉译中如何对语言结构及语境做出动态顺应,以便于目的语儿童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  相似文献   

8.
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人民日报》国内版与海外版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标题语反映了语言结构客体与语境因素动态的相互顺应,是新闻工作者顺应读者差异,为达到良好的舆论宣传效果,在较高的意识程度下,顺应语境因素,进行语言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曾玉萍 《肇庆学院学报》2012,33(6):45-47,63
语境动态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按照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言的选择必须和语境相顺应。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活动,也涉及到在目标语和原语之间进行不断选择的动态过程。赛珍珠几本英文原著的书名翻译同样应符合语境动态顺应。  相似文献   

10.
以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为基础,通过对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语码转换的分析,指出语码转换是教师在进行语言选择时,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等语境因素顺应的结果,进而从顺应论角度提出大学英语教学中语码转换需要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语言功能与交际法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语言与交际的内在关系以及语言的主要功能分析交际语言教学的合理性,提出传统教学法受传统语言学理论的影响,忽略了语言运用的教学。交际语言教学应根据交际活动具有的信息沟、选择性和消息的反馈等三大特点,使用真实性材料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年代初Haugen提出了语言生态学,这是一门有别于传统语言学的新兴语言学科,研究环境与语言的相互作用。由于它与语言接触、语言衰亡等研究之间的渊源关系,使它更多地关注环境对语言的作用。Haugen把这一作用分成十个方面,为语言生态学确定了研究范围;Muhlhausler提倡综合分析影响语言存在和发展的因素,批判语言帝国主义,将维护语言多样性作为语言生态学的主要关怀;Tsuda在继续深入批判语言霸权主义和语言殖民主义的基础上,引入语言平等、语言人权思想,加深和拓宽了这一学科的内涵与外延。  相似文献   

13.
生态翻译学作为一种全新的翻译研究理论,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态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尝试在生态翻译学理论框架指导下,探讨软新闻的汉英翻译,研究结果表明,新闻译者在软新闻汉英翻译过程中居中心地位,需从翻译生态环境层面做出语言维、 文化维、 交际维等多维度的适应性转换选择。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2011年至2013年的乌鲁木齐市为背景,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用写实的方法描写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语言生活面貌,反映当地少数民族群体的语言态度和语言表现,考量民汉双语教育在其社会生活领域潜移默化的作用。调研结果显示,在持续多年的双语学习、双语教育的社会大背景影响下,乌鲁木齐市少数民族群体的语言价值取向、语言选择行为、语言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5.
利用系统功能语法对英语报纸中的新闻语篇进行分析。从《纽约时报》官方网站下载语料并建立语料库。从中选出12篇新闻作为样本进行手动分析。围绕三大语言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对体现其词汇语法层面的及物性与语态、语气与情态、主位结构以及字系结构系统进行详细分析,进而解释情景语境的3个变量(语域、语旨和语式)如何在语义层面决定功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语言动态顺应指语言使用中顺应的动态过程,是"意义的动态生成",是Verschueren语用理论的核心。语言的使用是语言结构各个层次顺应语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动态选择过程。文章从时间、社交关系、语言的线性结构三方面来分析语言动态顺应的理论内涵,并探讨它的活用过程。  相似文献   

17.
维索尔伦提出的语用综观论和适应性理论认为,使用语言即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实现交际目的而连续做出选择的过程,并以此为视角对语用学研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释.以该理论观点审视语言中的翻译现象及其本质,可以认为翻译活动是一种类似但更加复杂的不断选择过程,从材料的选择到翻译策略手段的确定,无不渗透着社会、文化、认知、语言等因素的互动选择机制.语用适应论不仅可将翻译理论纳入一个连贯统一的框架,而且其在动态适应、意识程度等方面的探讨,也为拓宽翻译研究的发展空间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为语用学提供了全面而科学的研究视角。文章试用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对幽默广告语的创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广告者对幽默广告语的创作是一个为达到广告交际目的而在语言形式、内容和语用策略等方面不断做出选择的动态过程,是与语言结构和交际语境相互顺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变异是违背常规的一种表达方式.句法变异是英语语言变异的形式之一,它常被用于文学、广告、新闻等语篇.句法变异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语义搭配变异、偏离语法形态规则、句法结构残缺、语序颠倒或混乱等,其目的在于达到陌生化的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