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西柏坡精神的本质特征包括开拓进取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民主协商精神。铁道兵精神本质特征主要包括牺牲精神、爱国精神、敬业精神和创造精神。西柏坡精神和铁道兵精神彰显了中国精神的特质,是中国革命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凝练和升华,西柏坡精神是孕育铁道兵精神最重要的精神源泉。弘扬西柏坡精神和铁道兵精神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价值支撑,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源泉,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
西柏坡精神蕴含着共产党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新中国的伟大理想,也深刻体现了中国人民企求洗刷百年屈辱,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文明社会的顽强信念。西柏坡精神是中国精神在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的集中体现,深刻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大公无私的政治情怀。西柏坡精神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源泉,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文化载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  相似文献   

3.
关于西柏坡精神是一种时代精神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柏坡精神之为一种时代精神,就在于它内涵着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认知和实践的统一,是社会主体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自警自律、开拓创新、不懈进取的永恒动力.其时代价值是源于其自身所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实现其时代价值的实践途径是:将政治文化转化为大众文化;将精神文化转化为理想信念;将思想成果转化为制度成果;将弘扬西柏坡精神落到实处,提升其精神"生产力".  相似文献   

4.
老一辈革命家从西柏坡进京赶考,带来了西柏坡的党建思想与西柏坡红廉文化。西柏坡红色廉政文化是西柏坡时期的革命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党在革命与建设过程中核心价值的体现。继承西柏坡红廉文化的精髓,有利于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推动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西柏坡精神是我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是新时期河北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如何把这一资源转化为文化力,使之成为一种可持续的优势资源,成为推动河北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河北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弘扬西柏坡精神,要从时代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新鲜养分,使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时代气息,才能发挥其强大的文化力功能。  相似文献   

6.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本文立足西柏坡电力实际,通过提升文化凝聚力、创新力、连动力从而整合提升企业文化,达到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7.
西柏坡红色文化是我国红色文化资源的典型代表,它所蕴涵的探索、创新和艰苦奋斗精神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但当前运用西柏坡红色文化开展思政课教学还存在内涵挖掘不充分、利用方式较为单一等问题。本文通过代表性高校在思政课中运用西柏坡红色文化的真实案例展现西柏坡红色文化在当前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现状。选取合适样本展开问卷调查,分析思政课运用西柏坡红色文化的实际育人效果,以及制约其作用发挥的因素。由此提出,在教学模式方面探索混合式教学,在教学方法方面创新体验式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开发专题式教学,以期提升西柏坡红色文化在思政课中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8.
西柏坡红色文化是我国红色文化资源的典型代表,它所蕴涵的探索、创新和艰苦奋斗精神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但当前运用西柏坡红色文化开展思政课教学还存在内涵挖掘不充分、利用方式较为单一等问题。本文通过代表性高校在思政课中运用西柏坡红色文化的真实案例展现西柏坡红色文化在当前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现状。选取合适样本展开问卷调查,分析思政课运用西柏坡红色文化的实际育人效果,以及制约其作用发挥的因素。由此提出,在教学模式方面探索混合式教学,在教学方法方面创新体验式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开发专题式教学,以期提升西柏坡红色文化在思政课中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9.
新民主主义文化精神以五四精神为源头,历经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直至西柏坡精神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和鲜明时代特色的民族文化精神。新民主主义文化精神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成为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0.
论精神文化发展的动力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人类文化的进步是多种文化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些动力所起作用的大小,影响的深度、广度及其形式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总是变化的.笔者通过对文化进步中的本质性动力因素与文化进步关系的认识,阐述了本质性动力因素在精神文化发展中的功能,从而能使我们辨证地对待精神文化发展中的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11.
对于石家庄市来说,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当务之急。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必须从现有文化资源出发,在石家庄市现有文化资源中,燕赵文化与西柏坡红色文化最具代表性。所以,石家庄的城市文化品牌建设过程就应该是提炼、挖掘燕赵文化与西柏坡红色文化内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提炼出一个贴切而又简明的城市文化口号,其次需要将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与城市文化品牌宣传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鉴于哈尔滨—齐齐哈尔(哈齐)客专路基工后沉降不大于15 mm的要求,开展了路基现场试验。对路基中的温度、沉降变形、路基冻胀变形及路基本体的含水量变化情况进行监测。结果表明:线路所处地区, 11月中旬开始冻结,来年1月下旬地表附近地温过程线开始上抬;冻结层直到4月中旬才全部处于正温,最大冻深约为2.4 m。经过现场监测,处于深季节冻土区的高铁路基在经历冻融循环后的沉降变形为20 mm左右,很难满足设计要求。路基表面的最大冻胀量发生在地表温度处于-1~-2 ℃之间,在此地温值下,路基冻结层范围内易发生水分积聚  相似文献   

13.
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立法的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其中,不仅有大量的有形文化遗产,也有斑斓多姿的无形文化遗产。尽快制订并出台一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用法律的形式保护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 ,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都携带着历史情感、国家和民族的象征与信仰等 ,需要多学科的知识系统来应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有一个发展的历史过程 ,到 20 世纪时 ,文物保护的原则、目的和指导措施渐成系统。国家作为文物保护的主要承担者 ,应建立一个权威的、囊括科学家和人文社会学者的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委员会 ,审查和批准文物保护工程计划 ;在民俗文化保护中 ,尊重弱势族群的参与权和受益权 ,把学院研究与项目实践结合 ,形成中国式的理论与行动框架 , 这是人类学的学科原则和目标。影视人类学不仅可以完成文化遗产的保存 ,而且还能“激活”文化遗产的当代意义 ,在当今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文化遗产开发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带动文化遗产地经济的发展,促进文化遗产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文化遗产地的开发也引发了文化商品化、文化变迁等问题,使得文化原真性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中不断缺失,所以,必须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开发策略,保护其文化的原真性,使文化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提高游客对文化遗产地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遗产保护体系中,还没有专门针对"文化生态区"的保护项目,但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常强调并倡导在全球探索生物和文化多样性的多维度(不可移动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可移动的文化遗产,文化产业中的文化表达多样性)保护方式:强化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关系;扩展文化遗产的概念,纳入"非点状"整合式遗产:强调遗产对文化认同、经济发展和社会整合的重要作用是其生命力的重要保障.这些经验对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媒体在区域文化传承中一直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文化全球化和媒体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多元文化态势和多重价值体系的交融与碰撞,地方媒体在区域文化积累、文化传播、文化选择、文化创新等方面呈现新的特色。发挥新的价值功能的同时,地方媒体传承区域文化的问题也日益凸现。如何坚持文化属性,扮演好传统区域文化的守望者与传承者,是地方媒体在多元文化时代的重要职能。  相似文献   

18.
文化权利是随着人权理论的不断丰富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人权,内在地包含了文化遗产权的某些方面,但文化遗产权概念的提出突破和发展了传统文化权利的内涵。文化遗产权作为一种法律权利具有形式和内容上的正当性,是指特定主体基于对特定的文化遗产的某种利益或者与特定文化遗产的某种联系,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依法对该文化遗产进行享用、收益、处分以及传承和发展的一种复合权利。文化遗产权是公益权与私益权的统一体,其主体包括个人、团体和全人类3个层面,客体是具有特殊资源属性的文化遗产,内容包括对文化遗产的接触、欣赏和保护权,传承权和发展权,开发利用权和参与管理权,所有权以及相关知识产权等。  相似文献   

19.
文化的人本寓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长期存在于民间的日常生活之中,是实践活动的公共产物。从非物质文化到通过社会命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以最经济、可持续的方式来延续共同体的自我认同和社会文化的再生产。根据文化的人本寓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并不直接体现于作为一种公共文化的属性上,而是体现在与日常生活以及外在客观力量的关联互动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依赖于国家在场提供文化传承发展的动力,而国家也必须迎合文化符号的运作规律,特别是日常生活作为文化传承发展场域的必要存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主体间的自觉确保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公共文化的连续性和创造力,从而也能克服国家在场的客观性缺陷以及文化主体可能缺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