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维吾尔族婚姻多年前便引起学界关注,从"顶着压力"到"不明着谈"、"掏了洞的馕"与"处女情结"、"好女不等到十六七嫁"、从"没生育"到"没地位"、"雅克西"与"帕克西"等说法和问题所透射出的维吾尔族妇女的恋爱观、贞节观、婚龄观、生育观、离异观,使我们在了解维吾尔族妇女婚姻观诸多层面的同时,更为深入地了解维吾尔族婚姻文化个性.  相似文献   

2.
俗语的形成一般比较固定,而且形象生动,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有些俗语历史悠久,长期在民间流传,因此保留了不同层次的文化内涵。俗语中反映的妇女观主要体现在生育观、婚姻观、美丑观、贞洁观、依附观等方面,从中可以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妇女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对佤族女作家董秀英小说《马桑部落的三代女人》的细读,大概可以还原三代佤族妇女在自然环境、生产关系和男权社会三重压迫下所遭遇的生存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佤族妇女社会地位的变迁。佤族妇女获得解放的核心在于生产力的解放,只有当佤族地区进入现代化的进程中,佤族妇女才可能在思想和行为得到根本的解放。  相似文献   

4.
生育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总结湘南瑶族村落妇女生育健康的发展历程,调查湘南瑶族村落妇女的生育健康状况,探讨影响湘南瑶族村落妇女生育健康的卫生服务因素,从而打破医学、生物学、卫生学等学科单一从生殖、性系统对妇女生育健康进行研究的局限,发现了当地瑶族村落妇女生育健康方面的变化;并居于卫生服务这一重要视角,尝试从公共卫生服务方面提高当地瑶族村落妇女的生育健康水平,注重当地瑶族妇女在生育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提出用妇女的知识和经验提升妇女的生育健康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即改善瑶族村落的医疗技术条件、改善当地计划生育服务、拓展村落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从“以妇女为中心的生育健康”概念的提出及发展,从“以妇女为中心的生育健康”与计划生育的区别等方面,来探讨“以妇女为中心的生育健康”同中国人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生育习俗中的性别偏好倾向较浓,这种历史的文化惰性至今仍影响着现代中国人的生育心理及其行为习惯,成为现代文化建设中亟待克服的消极因素。以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文明意识、确立文明进步的现代妇女观;推动广大农村居民经济、生活水平来改变传统的生育习俗。  相似文献   

7.
关于生育观及社会约束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以生育观三方利益说,在对我国传统与现实生育观及其相关政策尤其是“养儿防老”这一观念的政策认定分析后,认为计划生育宣传应以控制人口是为子孙后代着想为基调,社会应加大对孩子权益保护的广度和力度。同时指出,在生育观的价值体系中,应逐步削弱以至取消父母单纯因生育而获取的特权,认定子女的生存权和受教育权,并从实际实效上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8.
从历史发展看 ,现代生育文化替代传统生育文化有其必然性 ,在社会转型期建设现代生育文化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计划生育领域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需要。因现代生育文化对人们生育观的形成和转变有着指导、改造、调控的功能 ,故建设现代生育文化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9.
未婚女研究生的理想生育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未婚女研究生生育观的调查研究在国内还比较少,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她们的生育观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并起到一定的社会导向作用,同时,她们的生育观并未成熟,与现实仍有一定的差距.本文试图从总结传统社会的生育观入手,结合目前我国社会主流生育观,分析未婚女研究生的生育观的特点和现状,形成的环境因素及其生育观变迁的社会条件,以此来探讨适应现代社会的科学的、健康的和积极向上的生育观念,探讨形成科学生育观的外部条件和机制,为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努力提高人口素质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并致力于带动整体生育观的改变,提供有益的思想材料.  相似文献   

10.
生殖健康与身体政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分娩的近代化过程中,生殖问题并非由妇女单独一方主宰,而是国家政策、市场导向、社会需求、家庭结构、村庄利益、生育文化和妇女本人相互博弈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妇女逐渐形成能够贯彻自我意志的生育主体,但国家和市场也开始更加有效地介入妇女身体,潜在影响妇女自我意志的形成。在研究中,要采用多元交叉的视角,重视国家、资本、文化的交叉作用,也要注意到妇女的能动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村落文化与民族妇女生育健康───武定县俄枯噜彝村妇女生育健康调查杨正权村落文化是指世代生活、居住、繁衍在一个边缘清楚的固定地点(自然村),以宗族为纽带、以信息共有为其主要特征的某一群体所拥有的文化(含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①为利于弄清村落文化的定义,...  相似文献   

12.
生育文化转变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育文化可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志进行研究。研究生育文化转变的意义 :1 .可以推进计划生育工作深入开展 ;2 .有利于妇女生殖健康 ;3.能促进妇女自身发展和文明家庭建设。如何实现生育文化的转变 :1 .大力发展生产力 ,形成雄厚的物质基础 ;2 .加强舆论宣传 ,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强化生育管理 ,形成有力的外在推力 ;4.加强法制建设 ,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 ;5 .发展社会养老 ,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3.
社会性别视野下的佤族妇女宗教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佤族原始宗教信仰中佤族男女基本是平等的。随着农业劳动的分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及社会性别制度的逐步建构,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佤族妇女的宗教信仰,发现男性在宗教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是宗教仪式的主持者,而佤族妇女则更多是追随者,且信徒众多。在宗教信仰活动和仪式中,佤族妇女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处于不同的地位,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该文采取实地考察、访谈、文献资料收集分析的方法,以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彝族及云南的土著民族佤族和德昂族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习俗,各民族对森林的依赖、利用与保护,继承、发扬、变革传统文化习俗等3个方面,对其与森林资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彝族、佤族、德昂族的传统文化习俗对森林资源具有多方面影响;②某些传统文化习俗在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建议今后探讨山区少数民族对森林资源的影响时,应正确处理现代文明与传统习俗的关系,并关注社会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论鲁迅对妇女问题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始终不懈地探索妇女的人生问题和解放之路,同情她们不幸的人生,揭示其自身存在的弱点,并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高度揭示造成妇女苦难的社会根源以及因袭的文化积淀对形成妇女自身弱点所产生的重大影响。鲁迅的表现妇女、描写妇女是与他的坚定而彻底的反封建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这种表现,鲁迅力图探索出一条最终解放妇女的人生之路,体现了他的明确的妇女观  相似文献   

16.
徐嘉颖 《国际公关》2023,(13):44-46
青年作为生育的主要承担者,其生育意愿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总和生育率的高低。本文对湖南省260名年龄在18—35岁的青年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三孩政策背景下青年群体的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发现青年的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呈现“双低”,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对全面三孩政策态度消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影响因素,发现在现实因素上生养成本高和生活压力大的现实困境直接导致“不敢生”的生育困境;在文化观念因素上传统生育观的让位和个人主义、女性主义等思想的兴起带来了“不想生”的新兴思潮。针对上述成因,从积极帮扶女性发展、加强财政支持力度、构造有利于生育率回升的文化观念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周作人和张竞生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两个风云人物 ,也是两位在妇女问题上心思颇重、用功颇勤的学者。将妇女研究从男女平权的政治层面深入到女性本位的文化层面 ,是其新式妇女观的共性与贡献。尽管两者之间有悲观与乐观之分 ,但都如昙花一现。就文化比较学而言 ,其根本偏颇在于以西方个体本位的文化理念为旨归 ,背离了中国群体本位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8.
壮族的女神信仰文化以生育为轴心,民族特色鲜明。其从壮人独特的生育观而来,又以神话传说、节日庆典、祭祀、风俗等表达壮人别具一格的生育信仰,并以此根埋于壮族民间,延续至今,成为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从对土家族地区村落文化与生育和教育的互动展开分析看,传统村落文化与落后的生育观、教育观相互渗透、相互支持,是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缓慢的重要原因.应抓住外来文化因子注入的良好契机,将农村养老保险、计划生育和教育等作为一项系统的配套工程来抓,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全面二孩”政策对青年夫妇二孩生育意愿的影响,探求政策实施中的配套措施。方法:对南京市400名一孩青年父母进行实证调查,了解他们的再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结果:一孩青年父母有再生育意愿的仅占14%;一孩母亲的年龄越小、学历越高,家庭再生育意愿越高;意愿再生育的前三位原因分别是怕孩子成长孤单、减轻孩子养老压力和抵御失独风险;经济压力大、带教孩子太辛苦和年龄身体原因是不想再生育的前三位原因。结论:南京地区一孩青年父母的再生育意愿很低;传统的教育观、养老观、家庭观促进了二孩的生育意愿;功利主义教育观与攀比型生活方式阻碍了二孩的生育意愿。应积极倡导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制定鼓励二孩生育的福利政策和完善教育服务体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