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半东方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狭谷。但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是这些国家必经的阶段 ,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和吸收借鉴资本主义先进生产力和优秀成果也是不可缺少的。这些成了 2 0世纪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基本内容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大课题。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从理论上破解了这一课题 ,而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解决着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我们所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和谐社会,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协调社会矛盾,抓住各种有利条件,开拓创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的科学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创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实践的新课题,由邓小平制定的“三步走”战略到江泽民新的“三步走”战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5.
社会主义虽然可以同市场经济相结合却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本质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只能建立在公有制经济主导的市场经济之上,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不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我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同时也必须坚决维护市场经济下弱势群众的基本利益。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正确理解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划清其与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的界线;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务必把握好社会主义的初级性、实践过程的长期性、社会成份的多样性这一基本特征以及在实践层面树立正确的时空观、条件观和实践观。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三中全会以来最重大的理论创新之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当代中国调整和改革工业化战略的根本依据.同既有的工业化道路相比,当代中国的工业化,不仅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政治方向,而且还要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色:第一,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国情和国际经济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决定中国的工业化不可能是传统意义上或经典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的翻版,必须是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第二,就中国工业化进程而言,最大的改革就在于给社会主义工业化引进了市场手段,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在世界范围内开辟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崭新道路;第三,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中国工业化必须根据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特点,探索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工业化新模式.同时,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时代主题转换为中国工业化提供了向外学习、加快发展的新机遇,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为中国工业化提供了内外双重动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改革开放实践推动下的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它在理论上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在构建新型政府与社会关系、培育新型的社会组织上下工夫,从统筹城乡发展、改善民生、调整社会结构和创新社会制度四个方面着力推进,才能取得切实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提出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七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发展历程表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我国国情,不断解放思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新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
国家理性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传统的关于国家理性的思考是抽象的、理性主义的、机械性的。在国家理性内可以发现诸如存在与应然、权力与伦理等等的对立,它以把国家设想为一个“思想物”为前提。国家理性作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联系的概念,有时是指优化与平衡的思想取代规训自由市场的国家治理,有时被等同于马克思主义,或者是指国家政治行为中的“和”“合”性。现代化发展必定会形成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理性,在这其中,通过对国家理性的思考,人们既可能看见真正明智的国家理性,或者说好的国家理性,也可能看见权力无序、混乱、腐败和反复无常的一面。  相似文献   

11.
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曾经发生过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三次危机。文章总结了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的经验教训,论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巨大变化的密切关系,并根据当代世界局势的基本走向,预测了21 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可能呈现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2.
作者认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必须经过一个很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才能成长为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完全的或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胜利论”及其对未来社会的阶段划分;第二部分论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四个特点;第三部分论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孕育、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指明党的十三大报告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的标志,党的十四大报告和十五大报告又为这个理论增添了许多新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就在于改革、开放和创新成功地奏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三部曲 :改革———突破传统模式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开放———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走向世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创新———迎接知识经济挑战永葆青春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中国十多年来伟大的实践,雄辩地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陈建 《兰州学刊》2006,36(7):1-4
以邓小平为主导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但却被认为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理论、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背景支撑的“实用主义”理论。恰恰相反,无论在逻辑起点还是逻辑论证过程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都具备完整的科学形态,只是囿于其强大的实践特征以及邓小平独特的表达形式,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环节的特质被有意无意地忽视或遮蔽,只有透过历史考察该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历程,真相才会展露无遗。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必然结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石,也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仍将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发展思想障碍的理论武器,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思想保证,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7.
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华民族开始走向富强复兴之路。今年.我国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为纪念这一关系中国命运与前途的大事.认真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的伟大成就和基本经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世界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它们之间既相互对立、较量、斗争;又相互借鉴、吸取、促进。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崛起,对资本主义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和影响,促使资本主义不仅从马克思主义中吸取了许多的养分,而且还从社会主义国家中借鉴了很多的有益经验,不断地对其制度进行改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部分地克服了马克思、列宁所指出的资本主义弊端,推动了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和批判,没有社会主义制度对资本主义的启发,没有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斗争所形成的强…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所阐明的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后,怎样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大问题.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层主要是毛泽东过早放弃了这一理论,通过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急速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56年,我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也就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党并未自觉认识到这一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对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有了客观、自觉的认识,逐步系统、完整地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着历史的逻辑的关联.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相差近半个世纪,它的内容远没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包含的内容那么丰富,以及对生产力尺度把握得准确无误.但是,从理论建构和研究方法上,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前奏和客观理论参照系;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则继承、发展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对马克思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从认识史的视角考察中国人对社会主义的认知历程,中国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迄今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上,主要是从对资本主义的否定认识中界定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不是的那个东西。在第二个阶段上,主要是在自我反思与自我否定中剔除许多长期被置于社会主义名下而实际上并不具有社会主义属性的东西。这两个认识阶段目前大体已经完成。在第三个阶段上,我们则试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境下,从社会主义的自我确证中重新思考社会主义是什么。这一探索目前仍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