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建筑意象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表征,中国古代文学创造了古建意象。从中国古代文学的不同体裁来看,《诗经》《楚辞》是体悟型古建意象的滥觞;汉赋营造了恢宏空间意象;唐诗展现了盛世场所精神的情感挥洒;宋词体现了亭台楼阁的人生意象;散文对古建意象有全方位描绘;戏曲、小说、楹联对环境意象有着现实刻画;口头文学是古建规划的神奇投射;其他带有文学性质的历史资料则是古建意象的个体与集体记录。中国古代建筑的不同类型如门、楼、亭、台、阙等,在中国文学史上表现为内涵丰富的文学意象类型,中国古代诗词将它们塑造成不同的文学符号或范式。中国古代的建筑与文学相互依存,甚至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再造了中国古代建筑。  相似文献   

2.
从语言与文学的角度 ,剖析中国古代人的“鬼魂”观念 ,阐明古代文学中鬼魂意象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鹤一直以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而存在,其性情、品行、鸣唱等均被赋予一种美好的象征,成为我国文人雅士的最爱。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鹤的意象成了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事物,其丰富的内涵及美学表征也使得其成为古代文学中一再被使用的题材,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极具特色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4.
在每一个民族的古代文学作品中,都会存在一些经常出现的、具有复杂内涵的意象。这些以象征形式表现出来的物象,作为种族记忆或集体无意识,是潜藏在每个人心底深处的超个人的东西,通过对它们的分析研究,就能发现一个民族最本原的精神,从而可以探索这个民族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变迁过程,掌握这个民族与他民族不同的文化模式。因此,发掘古代文学作品中一些意象的原型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作为一个文学名词,加拿大的文学批评家弗莱是这样给“原型”下定义的:“我用原型这个术语指一种在文学作品中反复运用并因此而成为约定性的文学象征或象征群”。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夕阳是出现最多频繁的一个意象。诗人们常常用它来构置悲凉惨淡的意境,烘托伤感动人的气氛,表  相似文献   

5.
两汉魏晋南北朝是古代文学目录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刘歆《七略》设立《诗赋略》,首创文学目录;晋宋“文章志”兴盛,标志文学专科目录的产生;阮孝绪《文集录》分别集、总集等子目著录文学文献,开启古代文学目录的主要形式“集部”,在目录学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并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目录的基本特色。  相似文献   

6.
意象是凝结着人诸般情感哲思的符号,它既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又是一个文学概念。客观外界的物象内化为主体人的内心表象,又融铸进人的诸般文化观念与情感意绪,结体为文学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最常见且含蕴稳定丰富的一个文学意象便是黄昏日暮。它远非一天之中自然场景的直观呈示,而实在堪称中国文学中一个恒久而充满人生生命悲剧意识的原型意象。在中国文学发轫之初,从《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中思妇那充溢着温馨深淳人伦情味的怀亲之咏,到《离骚》里执着于美政理想的抒情主人公欲令羲和弭节以及时求索的焦虑,黄昏日暮意象就显示了农业社会里人们浓重的情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近代转型有其特定的现实原因和时代动力,转型过程仍受中国文学的传统影响。古代文学发展的式微与晚清文化语境中的强大变革压力为文学近代性的最初涌起准备了合适的条件。中国文学的近代转型是社会转型期中国人重新定位价值方向和精神需求的一种反映。但文学形式具有民族性,通常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民族文学传统的特点、民族审美心理的趋向紧密相连。因此,中国近代文学终究无法摆脱中国文学的古代影响,也无法突破中国古代文学的民族形式。  相似文献   

8.
《隋书·经籍志》在文学目录学史上的成就和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隋志》正式确定“集部”集中著录文学文献,同时又以部、类序论形式界说类别性质,阐述文学源流,既成为研究先唐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又在中国古代文学目录学史上具有重要成就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旅游文学源流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旅游文学源流论熊宪光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浩浩长河中,以游记和山水诗为主要形式的旅游文学好似一条支流,虽无奔腾浩荡之势,却也源远流长,清幽可爱。它从哪里来?又向何处去?在它的发展历程中,有些什么引人注目的变迁?各时期旅游文学有何特点与价值?探讨我国...  相似文献   

10.
文学是人学,一切文学都具有伦理性。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这种文化土壤孕育出来的中国古典文学更是织染着浓厚的伦理色彩。仁爱孝悌、礼义廉耻、精忠爱国、诚信宽厚、修己慎独、重义轻利、勤俭朴实等传统伦理品德,在古代文学中都有丰富而独到的表现,构成中国文学内涵美的重要方面。中国又是一个诗的国度,在古代文学诸文体中,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国文学史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中国文学史的思考章培恒,骆玉明编者按:由我校章培恒、骆玉明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以一种新颖的面貌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在本文中,他们就该书的一些基本观点——如文学的发展包括文学形式的变化与人性发展的关系、评价文学作品的主要标准、古代文学与现代文...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体系中,文学史与作品选相辅相成。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应当在加强阅读训练和注重评点品鉴方面多下功夫。教师可以用强调、指引、剖析、共论等良好的教学手段实施教学,强化学生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和积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3.
开辟草莱构筑广厦──评毕宝魁《东北古代文学概览》张永芳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以二肖(肖军、肖红)为代表的东北作家群,是一个热点课题;.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东北文学则几近空白,有许多人甚至认为东北古代文学构不成史,只是零零星星地有几个作家、一些作品而...  相似文献   

14.
春雨是一种重要的气候现象,是决定我国古代农业丰歉的关键因素.春雨作为生命之水的意义积淀在人们的心里,成为春雨意象形成的基础.唐代开始,文学作品中的春雨意象更加丰富多彩,体裁多样,专题的题咏自宋代开始便急剧增加,艺术表现方式多样,体现出各种不同形式的春雨意象的不同美感.春雨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别具意味的抒情载体:文人或因春雨伤花而惜春,或因春雨绵绵无尽而生离情别绪,或因羁旅客居遭遇春雨而思乡怀人等,这些都丰富了春雨的文学和文化内涵,使春雨从一种气候现象而成为一个能够唤起全民族共同记忆的符号.  相似文献   

15.
王秀臣 《东方论坛》2008,(3):125-126
自从上个世纪荣格提出原型这一概念以来,原型批评理论被广泛运用于文学研究领域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按照原型理论,创作的源头不是单纯生物性的本能冲动,而是远古人类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经过世世代代的历史积累起来的典型的心理经验。由此推论,古代诗学则是对这种典型心理经验的理论概括和总结。最原初的理论命名和经验积累与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一样具有原型的意义。十年前,我的导师傅道彬先生出版专著《晚唐钟声》,这是一部运用原型批评方法阐述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象征意蕴的经典学术著作,他把这种批评方法称作“精神考古”。沿着老师的思路,我一直在思考,既然中国古代文学的各种意象都可以在上古文化源流中找到精神的原型,那么中国古代的文艺思想是否也存在某种原型?  相似文献   

16.
“比翼鸟”意象在古代文学中的运用可谓源远流长,究其源头和原型可追溯至几千年前人们对野兽禽鸟的看法和理解.通过分析“比翼鸟”意象原型的演变,以及它在古代诗歌、传说等文学作品中形成和演化的过程,我们能够认识该原型的文化来源及意象象征意义形成的原因,并借以诠释“比翼鸟”意象的在中国古代文学乃至现代文学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陇首是关中与西北的天然阻隔,其独特地理位置与文化意义使“陇首”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意象.汉魏六朝时期是“陇首”意象的形成和丰富期.两汉典籍中的“陇首”还多是地理意义的称引,但已经开始赋予了更多的文学和文化意蕴.《陇头歌》丰富完整了“陇首”意象的文学意义,并凝结为一个文化符号.南朝文人运用“陇首”意象表达人生、生命的无奈与悲怆,其边塞诗的创作奠定了唐代边塞诗高峰的到来.  相似文献   

18.
以诗论诗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形式之一。本文立足文学传播学立场,以传播学方法体系为指导,以传播学的理论模式与基本概念为依托,对杜甫开创的文学批评形式进行传播倾向的初步探索。可以见出杜甫论诗诗的文学传播倾向由文本传播倾向、传播者形态及受众接受情况三个层面构成,且彼此互相作用,对以诗论诗这一文学批评形式的传播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学文本中的"神"意象范畴具有鲜明的叛逆意义,其叛逆意义生成的内在动力是统制哲学--儒学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控制与压迫,哲学根源则是道家和佛家哲学思想.富于叛逆意义的文学"神"意象体系的创造和形成,为封建文人们解脱精神的痛苦指出了一条希望之路.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研究比古代文学观念的研究更为活跃,且古代文学观念又多用现代文学观念进行解读,而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观念何时发生、何以发生、如何发生、其思想文化内涵究竟是什么等这些奠定中国文学发展基础的重大问题,缺少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如果采用发生学的理论,从古代文学观念生成的动态过程中,全面梳理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的文化渊源、话语体系、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主体社会实践,去探寻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丰富内涵,或可完成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的学术建构,促进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