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里说:“才华馥比仙,气质美如兰.”书卷气就是这样一种内外一致的气韵美、动静结合的灵动美,可以作为年轻人培养气质的目标. 所谓书卷气,是一种饱读诗书后形成的高雅的气质和风度,是良好素质的表现.一位学者,在谈及学习和修养时说:“人要有点儿书卷气.”书卷气采自于书卷,得益于孜孜不倦地读书.人通过读书,在幽幽书香潜移默化的熏陶下,浊俗可以变为清雅,奢华可以变为淡泊,促狭可以变为开阔,偏激可以变为平和.  相似文献   

2.
总统的书单     
和静钧 《社区》2011,(8):6-7
中国古贤曾曰:“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历来被视为修身之术.好读书的领袖们往往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镇定淡然。美国总统们似乎深得中国儒学之道,据说一有空闲就读书,如果来一场全球调查,年阅读量最多的领袖,恐怕就是美周总统。  相似文献   

3.
所谓书卷气,是一种饱读诗书后形成的高雅气质和风度,是良好素质的表现。一位学者,在谈及学习和修养时说:"人要有点儿书卷气。"书卷气采自于书卷,得益于孜孜不倦地读书。人通过读书,在幽幽书香潜移默化的熏陶下,浊俗可以变为清雅,狭隘可以变为开阔,偏激可以变为平和。读书被誉为"生命的美容"。书卷气自有一种迷人的优雅。拥有了书卷气,便消除了傲气、娇气、霸气、激愤气、粗俗气、痞子气、卑微气、小市民气;拥有了书卷气,便增加了静气、秀气、灵气、自在气、文明气、富足气、高贵气、泱泱大气。  相似文献   

4.
书香伴我行     
“最是书香能至远,腹有诗书气自华”。没错,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位良友,所以说读书是非常重要的。 书虽然不会动。像是死的一样,可是里面的知识却是活的,它是一个人生活必不可缺的“调味剂”,是一个博古通今的学问家,也是一把打开知识之门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5.
意轩 《中国农村》2007,(6):44-46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位以读书为最大爱好的政党主席,举手投足,都透着一股清俊儒雅的书生之气。  相似文献   

6.
我们家的书     
陈惠 《社区》2011,(26):53-53
我们家的房子不大,桌上、沙发上、床上常因摆着或打开或合上的书。而显得凌乱不堪。有时也想狠下工夫收拾一番,可往往收着收着就又坐下,看了起来。因为好多书都是正看了一半.还没来得及看完的。我有时埋怨先生,说是他到处乱摆书,他听了一笑.说:“室有诗书气自华,洋溢的书香不正好可以帮咱们的陋室升华一下品位吗?而且也不全是我一个人摆的。咱仨都有份。”  相似文献   

7.
邓玉珍 《社区》2008,(17):59-59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现代人说:“学问改变气质。”女人要想有味道,不妨自己多读书。咀嚼文字,汲取营养。在不经意中添加一份内在的美丽。  相似文献   

8.
朱小棣 《社区》2011,(17):4-4
小的时候人们受的教育总是“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要孩子们去读好的书,好学向上,喜爱读书,并且相信读书是好事、有好处,可以成为好人或有用之才。稍稍长大以后我才听说一种反讽的说法: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可见读书也有害处,特别是方法不当.亦可误人终身。步人中年才悟出新的座右铭:读闲书、闲读书、读书闲。  相似文献   

9.
达洲 《可乐》2008,(12):3-3
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诗人都是少数,喜欢诗的人也是少数,诗人气质却为众人向往。气质是一种风格、一种气度,是人的一种特殊气象,是人精神世界的外化。因此,才会"腹有诗书气自华"。  相似文献   

10.
生活,是一条万里奔流的大河,有急流险滩.也有漾漾碧波:有中断楚江的天门.也有“杨柳岸晓风残月”。古往今来。多少人为生活所累,昼夜劳作.东西漂泊?多少人争名夺利,揭竿逐鹿,心焦神瘁,流汗流血?即使少数人在竞争中成为胜利者,也难免荷戟彷徨。怅惘寂寞。沛县那个刘老汉的儿子当了皇帝.不也是忧心忡忡,唱着“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歌吗?简而言之.拥有了富贵荣华.未必就拥有了充实的生活!生活,不是权势名利的奴仆!有一种生活叫读书。读书的生活原本就是一种享受:或者说.读书本身就是享受生活。书是森林,可以栖息疲惫的心灵:  相似文献   

11.
诗意是语文生命的血液.语文是诗意栖息的家园.只有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我们的学生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我们何不诗意地教语文.把语文变成一首诗、一幅画、一段情?  相似文献   

12.
书累     
余斌 《社区》2008,(20):4-5
老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其实还应补一条——“书到搬时只嫌多”。都是说书,这里“多”与“少”却有有形无形之分。“恨少”是恨肚里少,“嫌多”是嫌架上多。读书是要读进肚里才算数的。当然不是太容易。替代的法子是充以满架图书。朝夕晤对,虽不能将满架图书化为满腹诗书,至少向往之诚是有了。所以平日并不嫌其多,坐拥书城,关起门来,反有顾盼自雄之慨。  相似文献   

13.
王丹枫 《社区》2012,(35):7-7
不知今夕何夕.忘记了书的气味。真可怕!路过一间带有咖啡茶饮的书店,阳光像蓝丝绒般温柔,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背靠木椅安然地翻着书,窗边的几盆菊花开得正艳,让人无法抗拒的卡布奇诺的咖啡香气流淌到街上,那场景美极了,朋友说妇人老得很有体面.让她久久难忘.这样的情境似曾相识.我知道让朋友难以忘怀的是.妇人于静默中散发的学养和气质,没有读过几多书的人沉淀不出那股古老沉香的气韵,也装点不出那一份婉丽深秀,无丝毫纤尘的清雅之艳。  相似文献   

14.
“腹有诗书气自华!”宽广的阅读面,丰富的文化积淀,富有灵气和书卷气的语言.无疑是考生赢得阅卷者青睐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由古到今,人们对“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期望值总是很高,似乎教师就必须无所不能。那么每天疲于“应付”的我们,拿什么来快乐身心呢?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我们,就要在平凡与神圣之间架设一个支点,这个支点就是――读书。小时候,老师告诉我:“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长大后,我对学生说:“书是成长的摇篮”;二十多年来,我对自己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喜欢读书,读教科书。学期初,新到的教科书散发着油墨香,那种诱惑不是我辈读书人经受得住的。我必定要从头到尾细细通读,不读完,心里就猫抓似的难受,尽管有时连着好几年…  相似文献   

16.
从戴复古生前开始,对他是否读书的问题就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并引发争论。其实,争论出现的原因在于南宋诗坛风气的嬗变。“资书以为诗”和“捐书以为诗”这两种不同诗学主张的此消彼长,明显地影响着对戴复古评价的高低,并一直延续到后代。在江西派长期占据诗坛的背景下,社会上崇尚“资书以为诗”的风气。戴复古因从小失学而深感自卑,但他一直努力弥补以往学习的不足。随着江西派的衰落,崇尚晚唐诗风的永嘉四灵兴起,开始提倡“捐书以为诗”,此时戴复古所擅长的白描手法受到了社会的认可,读书多寡也不再被视为问题。但晚年的戴复古已经认识到江西派和晚唐派各自的利弊得失,从而提出上追大雅、宗法杜甫的主张。这正是他饱读诗书,转益多师,对前辈诗人反复比鉴后所取得的进步。因此,从戴复古一生的创作实践和诗学造诣看,他确实是腹有诗书的。  相似文献   

17.
害怕读书     
麦家 《社区》2009,(17):17-17
我生来惧怕黑夜,为了逃避黑夜,我从小学会了读大部大部的书。读书成了我命定的一种生存方式,逃避苦难和惩罚的方式。然而,近年来我对读书产生了一种异样的不祥感觉.有些书读着你就感到自己不是在学习、在享受,而是在受惩罚。所谓“开卷有益”、“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训.现在感想起来似乎有点茫然。2008年,这种感觉尤为强烈,也许到了2009年又会变得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18.
夏德锦 《社区》2010,(23):51-51
古人谓读书有“三上”之说,是说“时光容易把人抛”,劝读书人“莫辜负了好日头”,抓紧一切可用的辰光来读书。白日苦短,黑夜漫长,还得焚香以继昝。似这等读书行状,岂不显得匆忙了一些?目下读书种种:读应考书,为达龙门:读实用书,为强技艺……实是经世致用,目的性明确。  相似文献   

19.
胡晓东 《金陵瞭望》2009,(18):68-68
为加快推进职工文化建设工程.促进职工队伍全面发展,日前.南京市首届职工读书节开幕.读书节期间将开展六项的主题活动:举办“南京市职工学习论坛”、举办农民工读书活动、新建市级“职工书屋”示范点40家、举办“南京职工大讲堂”、开展向全市职工“推荐一批好书”活动、开展职工读书征文活动。  相似文献   

20.
读书喝茶与快乐激情 最深处的快乐在于读书:凡是与书有关的人,不论性别、职位.都最容易敲开我们的心扉.而且获得人们的热情与偏爱阅读.是一种享受,养成阅读的目惯等于为自己筑起了一座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开生命中所有的灾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