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流浪乞讨现象目前已成为社会大众的关注热点问题之一。通过探析社会工作介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指导理念和实施原则,从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以及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三个方面,讨论社会工作介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基本策略,以期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的完善提供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对广州市135名流浪乞讨人员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围绕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在新的救助管理制度下数量大幅增加且不接受救助的异常现状,剖析原因,借鉴国外救助经验,探求目前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新对策。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在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生活权益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其立法本身及其在运行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尽快修订该《救助管理办法》,扩大救助的范围,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助,丰富救助的内容,明确救助站和相关政府部门的管理权限和责任,对未成年流浪乞讨人员进行特殊救助,完善受助人员权利救济的途径,完善有效的监督机制,是救助和规范流浪乞讨人员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4.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推行5年来在理论上也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针对这些文献研究的焦点问题,如流浪乞讨人员进行社会救助必要性、我国流浪乞讨人员形成原因、乞讨权的定性、救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对策等进行整理和总结,并分析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周士君 《社区》2009,(1):5-5
为避免流浪乞讨人员因寒冷而出现冻伤情况,北京市社会救助管理事务中心加大救助力度,全市18个区县救助站工作人员纷纷走上街头,展开大规模流浪人员冬季救助活动。  相似文献   

6.
《镇江社会科学》2007,(5):56-57
2003年8月1日收容遣送制度被废止,取而代之的是国务院颁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办法》。救助管理站目前的职能是负责救助那些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不享受城市“低保”和农村“五保”、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救助原则是自愿求助、无偿救助。随着时间的推移,四年来的救助实践让救助政策越来越深入民心,不少困难群众得到了及时的帮助,解决了一时之难,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救助理念。但是在救助过程中,也有一部分人混迹于困难群众之中骗取救助,还有的则好逸恶劳以乞讨为生,不愿接受救助,怎样才能让国家资金安全有效地用于救助困难群众,又能让职业乞丐改变陋习,  相似文献   

7.
赵清竹 《社区》2008,(10):28-31
乞丐可算得上是人类历史上历时最久、普及最广的“职业”之一了,不管是穷国还是富国,都可以看到形形色色乞丐的身影。他们行乞的手段各有不同,但都过着流浪的生活。如何救助和管理城市流浪汉,减少流浪乞讨现象的发生,也成了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很多国家在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人性化管理和多渠道的社会救助方面尽显爱心。同时对于那些“职业乞丐”,特别是襄胁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用流浪乞讨方式牟利的犯罪行为,各国也制定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法规,并依法严惩。  相似文献   

8.
《社区》2003,(18):14-15
日前,民政部部长李学举接受了媒体采访,就《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新出台的《实施细则》解答了有关问题。 记者:全国的救助站改造以后,估计每年能救助多少人? 李学举:救助多少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要按照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有833  相似文献   

9.
文燕 《社区》2003,(18)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发布后,民政部专家组成员、社会福利专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用“耳目一新、充满人文关怀”来形容刚刚发布的《救助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10.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是社会治安防控的积极手段。流浪乞讨群体职业乞讨严重,且时常以非法操控乞讨、明讨暗偷、欺诈强讨等恶性手段组织乞讨活动,具有隐藏性高、侵害性大、组织性强、区域性明显、流动性频繁的特点,对社会治安构成严重威胁。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救助管理制度,建设统一救助管理网络,培育社会救助力量,加强救助机构人才资源建设,以增强社会治安防控的主动性、系统性,形成广泛的参与机制,提升社会治安的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重庆市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相关数据的调查研究,分析城市流浪乞讨人员行政救助政策在城乡统筹背景下的运。指出行政救助政策自身存在的缺陷是造成政策执行难的根本原因,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削弱了行政救助政策执行的实际效果。最后提出应当改善行政救助政策,加强与高校合作与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建议,以期对我国公民基本生活权益的保护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都市点击     
《社区》2005,(17)
政策上海规定用手机发送有害信息将被停机许多人的手机都曾经收到此类短消息:“代办各类文凭、证件、车牌”;“现有海关罚没的走私车辆、枪支,有意者请拨打某电话”;“本公司提供讨债、侦探服务”……从8月16日起,上海市民如果收到有害短消息,可以向公安机关举报。经公安机关甄别和查证后,电信部门将依法对发送有害短信的手机予以停机,金融部门也将按照法律程序冻结涉案的银行账户。民政部开通全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信息系统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8月8日宣布,全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信息系统正式开通。这个系统通过网络把民政部、各地民政…  相似文献   

13.
政策     
《社区》2005,(17):4-4
上海规定用手机发送有害信息将被停机,民政部开通全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信息系统,食品包装行业规范即将出台,我国上调原油大然气资源税油价,气价可能上涨,天津公建项目须配建公厕,消费存利益受损市场管理者将先行赔偿,新防盗报警器标准出台 噪音扰民将被罚款50元,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密码泄密存款被骗可告银行。  相似文献   

14.
彭代国 《社区》2013,(15):20-21
2013年1月18日上午11时,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逍遥滓街道QQ群里闪现出一条消息:“各社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有新情况及时报给我,有居民捐助的也麻烦报到我这儿汇总,我们有义务做好宣传,弘扬好的社会风尚。”这条消息,  相似文献   

15.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出台了新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新办法出台后,我国的救助管理工作成效显著,但随之也相继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呈现出新特点。为进一步完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应从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引入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技能和人才、救助站与高校联动、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加强宣传教育等多方面着手,加强社会救助工作,促进社会更加安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16.
吴敏 《社区》2012,(28):32-32
自2003年收容遣送制度被废止,实施救助管理转型以来,救助对象多、活动范围广、人员成分复杂等问题凸现。在流浪乞讨人员中,既有一些钻新政策空子的职业乞讨者,也有一些因被偷、被骗、被抢、务工不着、寻亲不着,而陷入临时生存困难的群众。他们不仅经常出没在繁华地带乞讨,有的还流动到小区和居民楼内,影响了社会秩序。由于受救助人员数量和救助能力的限制,救助人员又很难逐个深入到小区和居民楼巡查,使社区和城郊成了救助工怍的死角。如何让救助对象得到及时有效救助,是社会管理者,也是社区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实施新救助管理制度后,救助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流浪乞讨人员不愿接受帮助,救助难;求助对象成分复杂,甄别难;旧的收容遣送办法仍有影响,宣传难;强讨恶要、借乞讨进行非法活动现象突出,治理难;救助站工作人员自身安全受威胁,保障难;救助站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低、提高难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尽快探索出新型的城市救助管理模式。随着社区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以城市社区作为城市新型救助管理体系的运作平台,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子。社区救助管理体系可以有效识别求助对象与预防流浪乞讨人员再次流浪,节约救助管理成本。同时引导流浪乞讨人员在社区服务岗位上就业,实现助人自助。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对北京市社会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问卷调查和半结构访谈为主要依据,通过分析北京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开展状况,围绕救助主体、目标群体、救助方式及其水平、福利困境等问题揭示本地救助管理制度的现实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19.
楚淮君 《中国农村》2007,(11):25-27
乞丐可算得上是人类历史上历时最久、普及最广的一个“职业”之一了,不管是穷国还是富国,都可以看到形形色色乞丐的身影。他们行乞的手段各有不同,但都过着流浪的生活。如何救助和管理城市流浪汉,减少流浪乞讨的现象的发生,也成了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很多国家在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人性化管理和多渠道的社会救助方面尽显爱心。同时对于那些“职业乞丐”,特别是裹胁未成人和残疾人、用流浪乞讨方式牟利的犯罪行为,各国也制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法规、并依法严惩。他国的这些做法对于我国快速崛起的城市未来的管理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出台和生效宣告了收容遣送制度的终结。从收容遣送到社会救助制度变迁说明了中国社会在进步,体现了对基本人权的人文关怀。然而,救助制度的良好运作则有赖于与现行制度的衔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