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历史考察及绩效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有什么样的农地制度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制度绩效。建国后我国农地制度发生了若干次大的变动,其中,有的是强制性制度变迁,有的是诱致性制度变迁,总体上看,诱致性制度变迁一般都取得了较优的绩效,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由于制度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因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可能是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最后归宿,必将继续发生变动,并很有可能最终被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资本雇佣土地的制度所取代。  相似文献   

2.
制度变迁的绩效传导与绩效曲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引入时间变量来分析制度变迁的经济绩效,认为在不同的时间跨度内,制度变迁的经济绩效传导途径有所不同.短期内,制度创新通过降低交易费用,从而直接提高生产效率和实现经济增长;长期内,制度从属于技术创新的要求,其绩效通过对技术创新的作用而间接地体现出来;从短期和长期来看,制度变迁绩效都呈递减趋势,但两者成因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3.
论制度结构及其互补性对制度变迁绩效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制度变迁是体制改革中必然发生的事情。制度变迁中的绩效如何则直接影响改革方式和道路的选择以及最终结果。影响制度变迁绩效的因素很多 ,但制度结构及其互补性则是直接对制度变迁绩效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因素之一。改革中某些制度变迁的实际效果与理论预期相差甚远 ,关键就在于任何制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各种制度之间的共生互补性决定了单个或局部的制度变迁是不可能在长期内不受制约而获得持续的绩效增长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绩效分析和改革取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建国以来,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表现出强制性、渐进性、路径依赖性及滞后性等特征,但也发生了一些积极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总体来说,其制度变迁的成效是显著的,但并不深刻,在金融组织结构、市场功能以及金融监管等方面仍未发生质的变化。因此,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应在金融市场制度、金融产权制度和金融监管制度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创新。  相似文献   

5.
土地制度是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生变量 ,其作用至关重要。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和发展走过了一条曲折复杂的道路 ,经历了四次重大的变革。历史经验表明 ,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6.
建国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海秋 《南都学坛》2002,22(5):70-79
土地制度是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生变量,其作用至关重要。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和发展走过了一条曲折复杂的道路,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历史经验表明: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必须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7.
从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视域看,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结构受到宏观历史情境、变量及其他政策序列、行为主体博弈互动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历史变迁具有路径依赖和渐进转型的特性,存在关键节点并呈现为断裂平衡的过程。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应打破"历史否决点"并适应新的制度环境,不断推动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贫困问题一直困扰着发展中国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的农业大国,消灭贫困是中国历代领导人追求的目标。在灭穷的路上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贫困问题依然存在,并成为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如何消灭占农村人口11%的贫困人口,使贫困地区走上工业化的道路,实现城乡统筹?关键是对曾取得成效的现行农地制度进行更切实际的变革,贫困地区的特殊环境决定了该地区应采取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农地制度。  相似文献   

9.
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对新中国成立三个时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的演进、特征和因为作了分析.认为计划经济时期农村公共服务实行财政供给和农村集体组织供给并存、以农村集体组织供给为主的制度;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农村公共服务责任主体出现很大程度缺位,公共服务供给走向商品化、市场化;未来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改革的重点是:根据公共财政"一视同仁"的基本要求和"帕累托改进"原则,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财政投入;明晰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事权和财权;理顺政府间的财政关系,特别是加强省(市)级政府对县乡级政府的财政转移;完善农村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分担机制;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公共选择机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效率;加强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的立法工作,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纳入法制化轨道.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学术界对我国集体化时期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的研究概况。介绍了集体化时期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的历史资料、出版著作以及学术论文,分析和总结了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变迁、合作医疗制度评析、赤脚医生的研究、传统合作医疗制度与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比较研究、对合作医疗制度本身的研究、医疗政策研究等问题,指出了集体化时期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以后,围绕农村土地归谁所有和由谁经营这两个问题,我们在不同时期实行了不同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迁,使得农业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生产者与土地之间的占有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农业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农村改革与制度变迁基本上是在缺乏宪法规范支持的背景下实施的。为了消除人们对它的合宪性产生的质疑,在分析我国农村改革与制度变迁的合宪性时,必须坚持合宪性推定原则特别是由它派生出来的政治问题不审查原则。  相似文献   

13.
14.
我国现有农村投融资的制度性缺陷已成为制约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不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文中以制度经济学为理论依据,分析了农村投融资制度演进的特征,并对其制度变迁的经济效应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5.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变迁分析范式,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历经“群众动员的机构合作式保障-微型社区互助式保障-集体福利化保障-市场介入下的‘真空式’保障-政府主导的多层次保障”五大发展阶段,遵循“结构-行为-历史”的复合式变迁逻辑,具体为:制度情境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变迁提供结构性动力,农村医疗保障相关主体行为为制度变迁提供自主性动因,时间要素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变迁提供机会性动力。鉴于此,为推动中国农村医疗保障走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需要优化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环境、规范农村医疗保障相关主体行为、实质性突破路径依赖并抓住关键节点。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诺斯新制度经济史学制度变迁理论和一般模型的概括和分析,总结了诺斯新制度经济史学制度变迁理论的成就。虽然诺斯的理论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在其理论中仍有一些重要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些问题制约了新制度经济史学制度变迁理论形成对制度变迁一般规律的认识,也给其纳入主流经济学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17.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绩效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覆盖丰、公平性、可及性、人口健康、医疗卫生费用五个指标考察不同历史时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绩效,可以发现:正在实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绩效虽尚未完全显现,但部分主要指标较高;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缋效次之;而转轨时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绩效最低.导致不同时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绩效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政府与农民的不同行为方式.今后要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绩效,应该着力引导医疗卫生费源向农村配置;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范政府财政投入机制;做好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民间社会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的结果。当前我国农村民间社会组织制度变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强制性制度变迁预期制度模糊导致"规制过剩"与"规制匮乏"并存;诱致性制度变迁动力系统不足导致依附性与独立性并存;强制性制度变迁职能错位导致监管过剩与监管不力并存;诱致性制度变迁利益机制偏差导致"非营利性"和"利益驱动"并存。优化我国农村民间社会组织制度变迁的基本思路是:确立政府与农村民间社会组织的互信关系,为制度变迁奠定思想基础;完善农村民间社会组织发展的法律法规,为制度变迁提供外部环境;加强农村民间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为制度变迁提供内部保障。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人口城镇化制度经历了严格限制流动、控制盲目流动、规范流动及公平流动四个发展阶段。农民从传统制度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农村走向城市,不仅是职业的转变,更是身份的转变;不仅是获得了人的基本自由权利,更重要的是拥有了开创自己幸福生活的手段。在此基础上,从演化博弈的视角,自由权交易的理论框架,为探究中国城镇化制度变迁提供了基本逻辑。分析表明,我国城镇化制度变迁实质上是各方主体进行"自由权交易"的博弈过程,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外部条件下,各利益主体不同的利益诉求,采取相应适宜的策略,导致博弈的均衡变动,推动了城镇化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经济制度的变迁与创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0年前,由一部分农民自发倡导的“大包干”而引发的一场诱致性制度变迁在中国农村悄然兴起,继而它如同星星之火,逐步发展为燎原之势,在广袤的农村中蔓延、扩展。而今,以家庭为主体的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已成为中国农村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这一制度创新给中国农村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