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祖惠 《社区》2013,(8):18-19
在城镇化建设的征程中,如何当好充分就业的"红娘",是社区落实民生之本的大事。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北干街道星都社区依附就业和再就业的一系列帮扶政策,打好服务"组合拳",在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的"四送"活动中下功夫,引导失业群体正确就业。至今,全社区有劳动能力的居民就业率高达98%以上,无零就业家庭。  相似文献   

2.
成都市武候区黉门街社区,2005年登记的失业人员有135人。面对如此就业形势,黉门街社区积极探索社区就业途径,把开展“四送”(即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送技能)就业援助活动作为一项长效机制,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开展社区服务等多渠道拓展岗位。经过一年多来的努力,132名下岗失  相似文献   

3.
张兵 《金陵瞭望》2006,(3):20-20
秣陵街道党工委组建“服务先锋总队”,开展“服务先锋”活动。元旦以来,“总队”6次下社区和农村“六送”:送政策咨询、法律知识、农技科普、幼教辅导、医疗保健、就业信息;为200多名群众义务体检;提供就业岗位312个,96人落实了就业岗位:举办科普、幼教等知识讲座8场次,发放九大类宣传资料1.2万多份。  相似文献   

4.
高依 《社区》2013,(12):14-15
成立流动人口“知n心惠民”工作站,开展多种形式的惠民方法。即:送温暖、送岗位、送政策、送就业资金等。 长期为育龄妇女宣传保健知识、出生缺陷预防知识、计生政策法律法规等。 社区组织“七彩两小时学校”的学生和流动人口子女一起进行学习交流活动,赠送学习用品,给他们予以精神慰藉。  相似文献   

5.
夏宁  张骞 《金陵瞭望》2005,(18):35-36
康盛花园社区地处城郊接合部,是一个以农为主、农居混住的新社区。近年来,康盛花园社区党支部针对社区居民中无固定收入来源的家庭多、失地失业人员多、外来人员多的情况,坚持开展送岗位、送温暖、送文化“三送”活动,努力建设失地农民有就业保障,困难居民有真情关爱,社区群众有文明生活的“三有”社区,使群众真正找到“家”的感觉。  相似文献   

6.
高依 《社区》2013,(8):14-15
项目实施成立流动人口"知心惠民"工作站,开展多种形式的惠民方法。即:送温暖、送岗位、送政策、送就业资金等。长期为育龄妇女宣传保健知识、出生缺陷预防知识、计生政策法律法规等。社区组织"七彩两小时学校"的学生和流动人口子女一起进行学习交流活动,赠送学习用品,给他们予以精神慰藉。发放"计生温情服务卡片",开展群众普遍关心的社区计生服务项目。  相似文献   

7.
江涛 《社区》2014,(3):38-38
在当下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形势下,辽宁省大连市的许多社区,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心理救援”“授人以渔”“以—对一”等创新的服务管理模式,全心全意帮助居民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居民们赞扬他们是:“不辞辛苦帮助社区居民就业的热心人!”  相似文献   

8.
就业是巩固拓展易地搬迁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易地搬迁弱劳动力长期从事农业,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缺少务工技能,无法适应城镇非农就业。为此,把农业就业作为化解城镇化安置的易地搬迁弱劳动力就业困境的突破口,论述易地搬迁弱劳动力农业就业的现实基础。基于广西A县Z城镇化安置社区案例,提出并阐述“社区送工”易地搬迁弱劳动力农业就业的运行逻辑和实践成效。具体而言,地方政府引领农业园区化发展,安置社区向农业园区组织化输送易地搬迁弱劳动力,易地搬迁弱劳动力在农业就业中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社区送工”基于市场供求关系把易地搬迁弱劳动力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劳动力需求有效衔接,既能持续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攻坚成果,也创新出“劳动力下乡”的城乡融合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9.
王星予 《社区》2009,(16):14-15
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资料显示.2OO9年需要安排就业的大学生高达1000万人,其中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610万。原本“三峰叠加”的就业局面.随着金融风暴的到来,使得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大学生进社区、下基层。2009年3月.吉林省省长韩长赋在《全力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工作》中指出,实施“大学生充实社区服务”项目,选派高校毕业生到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其实.大学生进社区.不仅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而且对大学生本人和社区都有诸多裨益。  相似文献   

10.
曼云 《老友》2015,(4):34
不仅给老年人送餐,还给老年人提供文化娱乐服务。广东省东莞市大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推出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新增了石排镇的福隆、向西、沙角、黄家坣4个行政村,为的是整合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居家养老服务资源,积极探索农村养老的“社区照顾”模式。  相似文献   

11.
刘小叶 《社区》2014,(4):15-15
“是社区工会吗?能不能送本《中外健康文摘》到我家?”“好的,一会就给您送过去。”20I5年12月2日,湖北省鄂州市临江乡杷铺社区工会为辖区内70岁以上行走不便的老人等特殊群体推出了图书“快递卡”特色服务,只要拨打社区工会图书室电话,社区工作人员或志愿者就会把图书送到家门口。  相似文献   

12.
张爽 《社区》2012,(4):31-32
“网上居委会”是现如今社区建设的一个流行词。不少城市社区在调查到有绝大多数的居民习惯使用网络后,便将党建、低保、就业、计生、廉租房等政策、信息,以及办理程序上网公布,使居民足不出户就能获取各类信息,掌握社区动态。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市民对社区服务需求日益强烈,社区服务岗位成为提供就业和再就业的“蓄水池”,山东省胶州市政府有关部门多次出台政策并大声呼吁:“扩大下岗失业人员在社区服务岗位上的就业率。”但由于受一些因素的制约,胶州市的社区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 根据国家民政部公布的统计资料,近年来,我国社区服务业年增长15%左右,这  相似文献   

14.
张大维 《社区》2005,(13):29-30
湖北省黄石市铁山区曹家林社区是远近闻名的“穷”社区。曹家林社区“穷”,并不是说居民收入低,经济“穷”,而是说曹家林社区居委会“穷”。他们既没有可供支配的公共资源及可创收的项目(如公有门面房租金收入,公有居住房租金收入等),街道办事处和上级职能部门拨给的办公经费也很少,曾经还没有办公用房,就只有书记主任一肩挑的“铁娘子”带领着3名女青年开展社区工作。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穷”社区,“娘子”们凭借着“亲民”的政策,竟然打开了社区工作的局面。“志愿服务”捞筹码“‘穷’社区,志不穷,我们还有31名有奉献精神的直管党员,这…  相似文献   

15.
贾华越  滑翔  还光荣 《社区》2004,(24):11-11
借深圳市出台一系列再就业优惠政策的东风,盐田区人力资源管理局积极引导和帮助各街道和社区居委会充分利用政策,促进辖区失业人员就业。沙头角街道从2003年5月开始,成立了深圳首家街道和社区一级的促进再就业服务机构——东和社区“促进就业服务中心”,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社区再就业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6.
韩学政 《社区》2013,(15):49-49
随着当前社区各项工作的推进,大多数社区都建立了“党员活动之家”“退休人员活动之家”“老年文体活动之家”“空巢老人服务之家”等等。这些社区的“家”对于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对于尊老爱老,对于建设和谐社区,丰富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居民文化生活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叶祝颐 《社区》2012,(9):5-5
1月4日,民政部出台《关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描绘了农民工参与社区生活的“路线图”。这是中央就农民工融入社区问题下发的第一个专门政策文件。今后,就业、医疗、住房等社区服务项目将逐步覆盖农民工,社区在拟订社区发展规划等事项时,也将听取农民工的意  相似文献   

18.
张琳琳 《社区》2010,(16):52-52
北京市延庆县香水园街道在新兴东社区举办了“送法进社区,解民忧、暧民心、构和谐”暨“法治社区”创建工作启动仪式,这标志着延庆县首家“法治社区”创建工作拉开了序幕。该社区坚持“五项措施”扎实推进“法治社区”创建工作。一是建立健全“法治社区”创建工作领导组织机构,  相似文献   

19.
朱素芳  肖敏 《社区》2005,(12):28-28
2005年5月17日,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13条街道的计生干部和部分居民,纷纷前往唐家墩街香江社区,参加在这里举办的“计生科普进社区”集中展示活动。然而,引人注目的是,这个社区每个门栋一楼大门内侧都“静悄悄”地悬挂着“计生门栋服务袋”。江汉区是武汉市的商贸老城区,居民居住密集,外来人口多。2003年,江汉区计生委在全区114个社区推行“计生进社区”活动,为居民直接提供计生服务。但是,每次社区大张旗鼓举办活动时,育龄居民常常忙于工作不能参加;晚上,社区干部敲响居民家门,送宣传单、计生药具时,对下班回家忙着做饭的居民又多有打扰,当面…  相似文献   

20.
杜丽丽 《社区》2015,(15):8-10
2012年5月被民政部确认为“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之后,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区将开展社区治理体制改革作为突破口,在社区构建了以“枉区党工委、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为基本构架的“四位一体”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推进了“党政力量主导、治理结构合理、居民立体自治、社会资源共聚、服务网络支撑”工作格局的形成,走出了一务“解放”特色的社区治理新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