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蒙彼利埃是美国佛蒙特州的省会城市,"地位"很高,城市却很小,只有8000多市民。这个地区历史很短,但从有史以来却有着很强的社区参与传统,每个市民都有愿望参与公共事务,就连刚从参与愿望不高的大城市搬来不久的人也都会受到影响,愿意参与到公共讨论中来。在政府的组织下,市民不仅可以参与公共事务,还在这一过程中彼此认识,这样的好处是很明显的。人们在路上遇见了都会相互打招呼,让人感觉非常温暖。因为大家彼此相识,因此人  相似文献   

2.
公民资格理论主张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目前,我国高校社会问责制度未能充分发展,除了法律与制度上的不健全、公民意识的缺失外,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不足也是重要原因。在加强高校问责法律制度建设的同时,应在公民资格理论的指导下,培养和激发公民的参与意识,提高公民的参与能力,更好地完善我国的高校社会问责制度。  相似文献   

3.
论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公共管理和治理理论的发展要求公共事务管理多元化,纳入公民参与。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广泛参与不仅增进政府进行公共事务管理的合法性基础,也对公共事务管理本身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公民参与就是以追求公共利益和实现公民资格为目的,公民个人或公民团体建立在合法性基础之上从事的所有公共事务与公共政策的行为。公民参与政策制定是民主政治与民主行政的必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以及政策目标的达成有着重要的价值。从多个角度出发探索公民参与的途径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5.
卢梭构想的人民主权的政治体系是其公民参与理论的基础,人民主权的理念要求公民的政治参与,公民的政治参与则体现了人民主权.公民参与是卢梭民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卢梭推崇公民参与,但并非完全的直接民主论者,并非主张由公民参与决定所有公共事务的直接民主制,而是强调体现人民主权的重要的公共事务由公民参与来决定.卢梭认为参与政治决定中的公民既有私人性又有公共性,他承认公民参与时偏私的现实性、正当性,却更强调公民参与时的公共精神、道德人格,体现了对公民参与中的私人性和公共性的辩证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是介于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具有批判精神和监督功能的弹性第三空间,在两者之间建构良性互动的公共领域是非常必的。在中国社会加速转型背景下,通过建构现代公共领域,以此为切人点培育公民精神、提升公民参与能力、健全公民参与机制是实现政治现代化的重基础。这一过程的实现,既有赖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同时也推动了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通过建立政府管理与公民参与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使政府在公共事务管理中充分发挥善治功能,提升公民参与能力、培育社会中介组织、构建网络公共领域,成为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7.
表达权是公民在法律范围内自由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和公共事务管理具体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网络媒介一方面为公民表达方式的变化带来了里程碑式的变革,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公民自由表达的欲望和自信心,从而成为公民在公共政策决策中行使表达权的强有力的工具和催化剂。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决策是公民表达权在政治领域的集中体现,也是公民表达权实现的载体和手段,而实现表达权则是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活动的目的。网络媒介海量的信息存储和传播不仅成为公民日常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信息来源,而且在满足公民对公共政策决策知情权以及表达权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实行依法治国是推动公民的法律参与的前提 条件现代社会是参与社会,也是民主社会。无论是以主张对于公共事务由公民直接介入进行决策的共和主义民主理论,还是倡导经过选举产生议员以代表公民利益进行决策的自由主义民主理论,都主张参与的核心价值,公民参与是民主的体现。这种参与自然也包括法律参与,  相似文献   

9.
城市文化体现了城市的个性,承载和传递了城市的信息,体现着城市的竞争力。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城市出现了建设失调、城市精神文化衰落、环境恶化等严重的城市文化危机。这就要求我们要按照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市民的愿望需求,从个性化、理性化、人本化三个方面加强城市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是一个突破了传统的“家庭—国家”二元框架的新概念。它的诞生不仅使传统的市民社会概念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而且使陶冶理论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市民社会取代国家成为陶冶的主战场。在传统的国家中,人以公民的身份参与国政,国家的目标也在于培育公民。随着新市民社会的出现,现代国家的陶冶目标实际上转变为培育好的市民,至于市民能否转变为公民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造化,反正法哲学并没有为此提供什么有效论证。国家没必要强求市民转变为公民,国民可以就以市民身份参与国政,这种市民和公民的隔绝状态并不妨碍一个国家成为现代国家。因此,黑格尔是否有积极的公民理论是令人存疑的。  相似文献   

11.
汪代华 《社区》2012,(30):5-5
领了房屋钥匙,—直未装修和入住,也没有享受任何物业服务,物业公司却收取全额物业费。近日,内蒙古市民张先生遇到了这样的规心事。 —按理说,业主应该享受服务才支什费用,从未入住却收取全额物业费不仅不合理,也缺乏人陆化。现实生活中,物业与业主之间存在着种种矛盾,主要源于对彼此关系缺乏清晰的认识,物业与业主之间不妨重新定位,厘清彼此关系。  相似文献   

12.
基于样本数量为300的北京市民问卷调查数据,从山区森林、边缘森林以及城市公园三种典型的城市森林形式出发,对市民的城市森林感知、利用方式,利用的时空特征以及相应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1)市民对不同类型的城市森林有着不同的正、负面感知,其利用程度也因其市民化程度的不同而呈现一定规律性,市民对于不同类型城市森林的具体利用情况也存在显著性差异;(2)北京市民城市森林的可达性较强,但城市森林的总体使用频率不高,其社会服务功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3)个人特征、市民化程度、感知态度以及参与利用等方面的诸多因素都会对市民的城市森林利用程度产生影响。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系列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人们对"刺猬"理论都不陌生。它说的是,即使在最严寒的隆冬,刺猬们在彼此靠近取暖时,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相互刺伤。这个理论告诉我们,当人与人靠得太近的时候,彼此身上的缺点毛病很可能会伤害到对方。如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人口的空间流动已基本解除了户籍制度的障碍。但流动人口在实现市民身份转变的过程中却又明显地受户籍制度的制约,使得城市人口结构呈现二元化特征。农村居民流入城市和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变成市民的数量,必然会受到城市资源供给能力的限制,这是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这种制度性的约束,从本质上来讲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在1890年致约·布洛赫的信中,恩格斯提出了著名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合力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各个人的意志“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①。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恩格斯在这里阐述了历史的客观规律性…  相似文献   

16.
在我们身边,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从外地到都市谋生,凭借勤劳的双手和坚定的信念,在都市的各行各业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工作内容和市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而本身却游离于这个城市之外,无暇欣赏都市的繁华。人们把他们称为“城市边缘人”。据统计,目前在我国,城市边缘人员已是一个相当大的人群。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有9400万以上,他们中至少有3000万以上的人处在边缘地位:而超过4000万的失地失业农民中,有不少于1000万人属于边缘人的范畴。专家指出。让“城市边缘人”不再边缘化,是有关政策、城市管理、社会生活已经面临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合作共治是一种新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模式,主张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定等途径实现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科学管理。健康城市建设中合作共治的必要性表现在:健康城市建设目标的多元性需要"合作共治";健康城市建设中市场和政府失灵的存在需要"合作共治";健康城市建设参与主体的广泛性需要"合作共治"。在健康城市建设实践中,"合作共治"存在着各部门参与合作的能力不均衡、政府角色错位、合作共治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解决问题的建议是: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提升非政府组织参与健康城市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合理界定政府职权范围;建立和完善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的合作共治机制。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分析公民参与的涵义开始,分别以本性说、理性选择说、功利选择说、参与制民主说以及马克思 主义的公民参与观等几个角度对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动机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9.
《社区》2010,(12):6-6
“好心得好报”是句俗语.也是我们社会的通则。如今,在社会中.社区里.相互帮助、共筑和谐的故事层出不穷.绝大多数的善行义举都会被奖励.被称赞。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不和谐的例子。最引人关注的案例是南京市的一年轻人帮助一位摔倒的老太太.却被老太太指认为是撞倒她的人,要年轻人赔偿医药费.  相似文献   

20.
9—10月,中央文明委将对南京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工作进行最终测评。而从最新内测结果看,南京距全国文明城市的标准还有不小的差距。除了在城市管理上存在问题,作为创建主体的南京市民,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上存在的文明陋习也亟待革除。因此,有专家呼吁,在创建文明城市的“生死关头”,南京市民亟须一场“公民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