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群 《金陵瞭望》2010,(7):50-51
距今600多年前(公元1402年).明朝首都应天(即今南京)城内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空前绝后的冤杀事件。这一年.发动“靖难之役”篡夺建文帝皇位的朱棣攻陷京师。当他坐在皇位上命建文帝遗臣、思想家、文学家方孝孺草拟继位诏书时.遭到方氏的拒绝与痛骂。朱棣恼羞成怒之际,竟下令灭掉方门九族!为泄私恨,又将其朋友、门生凑成一族磔于市,史称“诛灭十族”。  相似文献   

2.
方孝孺的正统观基于儒家礼义思想,核心是血缘家庭伦理,族谱为正统礼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方孝孺的族谱思想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族谱的基本理论,包括谱以载道说和谱本体论;一是族谱的具体实践,包括社会实践(睦族)和个人实践(君子)。在理论方面,方氏发展出了一套谱本体论:天下皆属于一宗,众谱终汇成一谱。族谱不再是低于先王之法、天道、古道思想的存在,甚至可以反过来说,被记录下来的先王之法、天道、古道都是谱的某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方孝孺自幼研读儒学经典,明初政治严峻,其父亲遭遇牢狱之灾,由此激发了方孝孺强烈的“立法”意愿。他藉建文帝给予的为帝师机会积极地为“君臣”关系立法,弘扬“立法”精神。方孝孺认为君主要有度量容得下才华横溢的士大夫,并具体化了朱熹的“格物”思想以便士人更好地提升自我。朱棣取代建文帝而登基,方孝孺用自己的生命去坚守儒家的仁道精神,去捍卫应有的君臣法度。  相似文献   

4.
方孝孺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以道事君、以道辅主,这种政治思想在与朱元璋的关系中表现得非常突出。朱元璋杀掉了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在位的三十多年间虽几次召见却不启用他,方孝孺并不仇怨朱元璋,相反却极力赞扬朱元璋。方孝孺对朱元璋的颂扬,是看到朱元璋所实行的政策中有符合其政治思想的内容。方孝孺对待朱元璋的态度,反映出明初士大夫政治文化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5.
至今年6月下旬,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方孝孺殉难600周年。24日这一天,南京城细雨霏霏,似乎老天也在垂怜这位昔日忠臣的惨死。是日,南京市政协文史委、南京市社科联、南京市文物局和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在雨花台风景区联合召开了纪念方孝孺殉难60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方孝孺铜像揭幕仪式。  相似文献   

6.
秦汉时期,在诸种刑罚中,用刑之残酷,量刑之重,莫过于“参夷”。把它置于历史长河中加以考察,可知它的产生和变化与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和君主专制制度有关,有其必然性和进步性,也有其野蛮性和落后性。本文试对秦汉参夷法的施刑范围及其起源沿革,作一个初步的探讨。一秦汉的“参夷”之法,见于《汉书·刑法志》,颜师古注曰:“参夷,夷三族也。”虽然当时的文献中间或有“夷七族”、夷“九族”、“夷十族”之说,但只是仅见的特例,真伪难考。而参夷法则是秦汉的成法。史籍中“灭宗”、“族灭”以及表示夷族的“族”字,都是指夷三族。  相似文献   

7.
十六国时期,鲜卑族杰出的军事家慕容恪以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率军南征北战,使得前燕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从辽西深入到中原腹地,势力急剧膨胀,其规模也由边塞小国向中原王朝政权迈进。观其一生,驱高丽、灭冉魏、攻前秦、战东晋,纵横沙场数十年,鲜有败绩,堪称军事天才,五胡十六国第一名将。  相似文献   

8.
近十余年来朝鲜族音乐创作特点刍议方夏灿近十余年来,随着党中央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一系列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朝鲜族音乐创作也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喜人景象,迎来了朝鲜族音乐史上的黄金时期。朝鲜族作曲家们思路开阔,创作观念更新,技法运...  相似文献   

9.
古人之文,直行竖写,确有可能导致某些粗心的人把上下结构的字错看成两个字,或将紧挨着的两个独体字瞧成一个字,由此而产生的误会不一而足. 明永乐皇帝朱棣,以藩王起兵,成功之后,对效忠建文帝朱允炆的官员深恶痛绝,像大儒方孝孺,尽管谋臣姚广孝事先一再恳求他高抬贵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但终于也被灭了九族.  相似文献   

10.
嬴秦属东夷族,而非来自西方戎族。其祖少昊非黄帝族属,而为与黄帝同时代之东方氏族部落首领。周灭商后,东部嬴秦诸小国虽遭镇压,但仍具实力。商时迁至西北戍边的秦人,则沦为周之奴隶,后因牧马有功,受封建立秦国。东方嬴秦诸小国互不统属,力量分散,春秋时,渐为齐、鲁、楚、吴等大国所灭。而西方秦国,战胜了戎族,与周室联姻,经封建化改革,国势日昌,渐东扩,战国时终灭六国,统一了中国,使东夷族与华夏族相融。  相似文献   

11.
唐代著名朝鲜族诗人崔致远席永杰崔致远是唐代著名的朝鲜族诗人。他字海夫,号孤云。公元857年,他出生在朝鲜古代新罗国国都庆州。他的父亲崔冲,曾作新罗文昌县令。关于他家的早年情况,因“史传混灭.不知其先世”(《三国史纪》)而不知其详。新罗景文八年(868...  相似文献   

12.
对西周春秋国家性质,有几点不成熟想法,不知是否对头。一,西周春秋是早朝国家。国家已经出现,但仍带有浓厚的由部落到国家过渡的气味。这时朝,氏族部落组织仍是社会结构的基础。周灭商,商人一族族的分给姬姓贵族带出去组成国家。商周两族靠“盟”来固定和维持两族间的关系。西周初年,两族是通  相似文献   

13.
郭崇韬是关系历史走向的五代后唐名臣,但对他的研究却至今廖若晨星。本文考订了郭崇韬的行年生平,并对其中之投李氏、驻泽潞、使凤翔、充枢密,以及伐蜀、族灭、昭雪等诸事之疑点予以考订辨析;最后,辑其轶文、标以篇目。  相似文献   

14.
春秋战国时期,蜀族在今川西盆地,建立过奴隶主占有制的蜀国;当公元前三一六年,由于蜀族奴隶主统治的腐朽,为新兴地主阶级的秦国所灭。与此同时,秦国就利用这个旧蜀国的统治基础,封侯置相,施行封建统治形式的体制,这就是秦蜀候的史事开端。秦国针对旧蜀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并考虑到当时自己所处的国内外形势,遂以封侯置相为将来设郡置守作准备,不及时设置郡县。秦国这一措施,与后来它所灭的关东六国及义渠、东越、闽越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是不相同的。秦国灭了这些政权后,无不及  相似文献   

15.
方孝孺政治思想的主旨是民本,他认为君主最基本的职责是养民,“诚以格君”是君职落实的主要途径,治国的根本法则是“均平”,治国路径应该是仁以施治,“视民如伤”, 推行井田制,藏富于民,重用人才、慎选治国理民之吏。为了更好地保护民众利益,方孝孺主张寓仁于法,寓礼于法,“立法利民”,强调立法的目的是卫民,倡导普法宣传,加强执法,先教后诛,“治人”与“治法”并重。方孝孺的政治主张在建文帝时期获得了很好的实践,缔造了绚烂的盛世局面,不失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落实“以人为本”要求的有益参考素材。  相似文献   

16.
辽诗成就新论王有辽是契丹族统治者在中国北部建立的王朝。它自公元9l6年建国至公元1125年为金所灭,共历九帝,统治210年。辽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可是,长期以来,辽代诗歌却鲜为人知,在“中国古代文学”这一领域里,辽诗几乎处于一片空白...  相似文献   

17.
祝融八姓是上古时期活动在北方地区一个颇有势力和影响的部族集团之一,姓和曹姓为祝融集团内较重要的两支。本文考证说明,姓郐人长期立国于祝融故墟新郑西北一带,春秋初年为郑所灭;其所别封的鄢、路、阳,除路的情况不明外,鄢在新郑东南的古鄢陵一带,与郐同时灭于郑,而阳几经迁徙,春秋晚期一度天于晋,后又复国,作为附庸长期存于楚境。曹姓莒族的情况不明,而邾周初受封于东土,西周后期又衍分出别支小邾,邾人长期活动于今山东邹县东南的峰山一带,与鲁为邻,战国晚期天于楚,君臣及部分族民被南迁于长江北岸的故邾县一带;小邾则活动在今山东枣庄市峄城以东地带,其灭于楚的时间大约与邾之先后不远。  相似文献   

18.
周族的发祥、发展、立国,乃至最后的衰落都与戎狄各族((犭严)狁、鬼方等)的兴替密切相关。他们之间的关系时好时恶,这对周族的盛衰影响颇深,周族的几次迁徙都是在其与戎狄关系的起落变化下进行的。周灭商得戌狄之力。立国后戎狄又成为周的主要外患,并最后造成了西周的灭亡。  相似文献   

19.
耶律阿保机作为契丹族一位杰出的首领,他能审时度势,创建契丹(辽)王朝;东征西讨,南攻北伐,开拓疆土;南进中原.行州县制,灭渤海国,建东丹国;崇尚儒学,以“仁义”治国;弭兵轻赋,与民休养生息;广揽汉人,尊重人才;番汉分治,强干弱支;以法治国.变易旧俗。在中国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六三年叶国庆等同志在《厦门大学学报》发表了《西汉闽越族的居住地和社会结构初探》一文。作者认为春秋时代“越族社会尚处在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到了战国时代,越被楚灭,“自此以后,越族贵族集团的组织崩溃了,加之以贵族间不断的内争,越族就依其原来的组织分裂为若干部落,各有其君长”。关于春秋战国时期越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