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东西三千里,南北三千里。它有绿色的草原,它有褐色的戈壁,它的片片绿洲象荷叶般秀丽,  相似文献   

2.
匈奴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游牧民族,兴起于公元前3~4世纪,至秦汉之际开始统一北亚草原地区,然后向西征服月氏、楼兰、乌孙、呼揭等西域三十六国,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匈奴帝国。由于北亚草原独特的自然条件,使得匈奴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加之与相邻地区古代民族,在文化上的相互采借与涵化,更使匈奴文化异彩纷呈。匈奴文化不仅为后来兴起于北亚草原地区的柔然、突厥、蒙古等民族所承继,而且对同时期中原文化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匈奴文化之探讨 文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根念,它的范畴也很广。这里我们按民族学的一般分类原则,就匈奴的生活方式、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婚丧习俗及社会组织等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3.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草原上的一个游牧民族。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二世纪,它与秦汉政权之间既有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亦有流血冲突和大规模战争,这对双方的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就秦汉政权与匈奴之间和战关系的演变,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秦王朝时期 在秦朝建立之前,匈奴已开始强大,常南下掠夺、骚扰。秦灭六国之时,匈奴乘中原内乱占领河套地区,打通了向中原扩张的门户。  相似文献   

4.
包头,一个在茫茫草原上崛起的城市,她巍然屹立的雄姿展现出一座新型工业城市的风貌,昂首进人全国大中型城市的行列。这座以钢铁和稀土闻名於世的城市近些年的发展让世人瞩目。在1999年初春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江泽民总书记在看到包头新面貌特,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欣然提笔挥毫:“团结奋斗,发挥优势,把包头建设成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个*济强市”。总书记的话既是对包头成绩的肯定,更是对包头寄予的极大期望!据《汉书·匈奴传》载,包头这片土地在汉代曾是一个“草木茂盛,多禽兽”的地方。古代的匈奴人曾把这个地方当作自己的园囿。“…  相似文献   

5.
从大兴安岭西去,是广阔的锡林郭勒、乌兰察布与鄂尔多斯草原。历史记载的第一个草原王国——匈奴王国,便在这里活跃并兴起。《晋书·北狄传》曰:"匈奴之类,总谓之北狄……夏曰荤鬻,殷曰鬼方,周曰猃狁,汉曰匈奴。"匈奴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战国时期),衰落于公元1世纪(东汉初)。他们的骑兵纵横大漠南北近300年,将匈奴之名永远刻在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丰碑上。  相似文献   

6.
草原丝绸之路历史悠久,横贯欧亚北方草原地带,其路线辐射地区正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聚散生息的核心地区。自先秦时代到蒙元时期,先后崛起的匈奴、回鹘等民族政权相继控制并参与到这条草原通道的中西交通之中。学界对这些政权与草原丝路之间的关系较为重视,并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铁弗匈奴是南匈奴右贤王去卑一支与迁至匈奴故地的鲜卑混血而成的一个新的种族,是代北地区一支比较强大的势力,与拓跋鲜卑争战多次失利后,被迫迁居朔方地区,此地区便成为铁弗匈奴的主要活动中心。淝水之战后,我国北方地区再次陷入分裂割据的局面,铁弗匈奴利用当时的政治形势,于407年建立夏政权,积极向周边扩张势力范围,一度攻占当时的政治中心长安。尽管如此,由于主客观方面的诸多原因,朔方地区仍是铁弗匈奴的重要根据地,对于这一地区,铁弗匈奴采取一系列措施,如积极发展畜牧业、建设城镇、开辟道路,并从其所征服地区迁徙人口、聚集财物于此等,对其进行经营开发,对这一地区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朝政府和匈奴在今甘肃西部的祁连山北麓,进行过一次重要战争,这是汉、匈关系史上具有关键性作用的一次战争。战争的结果,汉朝和匈奴的政治、军事势力对比开始发生变化;加上汉武帝在此基础上把战果的影响继续扩大,这样,汉朝在军事上由原来的劣势逐渐转变为优势,匈奴在军事上的优势开始转向劣势。可以这样  相似文献   

9.
<正>“松漠”最早见于《魏书》,在表述地理概念的时候,与契丹人、奚人的生活地息息相关,学界在论及契丹族源、发展的时候,往往涉及这一地域概念。其中“松”指的是“平地松林”,“漠”指的是《辽史》中提到的“辽海”或“辽泽”。其范围大体与今天的科尔沁沙地一致。“平地松林”与“沙漠草原”形成了一个广阔的游牧区域。这片由“平地松林”和“沙漠草原”景观构成的广袤区域,自古以来就是北方游牧民族聚散生息的摇篮,历史上的匈奴、东胡、乌桓、鲜卑等诸多民族都曾在此留下印记。  相似文献   

10.
根据历史资料、考古材料互相印证,长城外古代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应如此划分:东胡族活动于燕长城以南的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林胡族则可能在呼和浩特以南从包头到梁城这一地域;仪渠戎则居住在宁夏与甘肃一带;楼烦部族、白羊部族居住于鄂尔多斯西北地区;匈奴部族早期则居住在鄂尔多斯西部和北部,东连东胡,西南邻月氏。  相似文献   

11.
后贝加尔是前苏联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从远古时代起,在贝加尔这块土地上就居住过各种民族和部落,其中部分地已经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在石器时代,许多打猎的,捕鱼的和采集野生动、植物的人们在这一带定居下来。“板块石墓”文化的创始人在青铜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逝者坟墓上宏伟的石头围墙,遍及草原的鹿状石雕,以及峭崖上和洞穴中的壁画,是留给后人的庞大古代丰碑。这些砌石板的工匠们会加工黄铜和青铜,用黄金和青铜制做精美的装饰品和日用品,他们在古老的种族制度的草原上,优先从事畜牧业生产。后贝加尔历史有趣的一页与匈奴联…  相似文献   

12.
隋唐时期回纥文化的几个问题李瑛国语言文字和碑文回纥汗国的通用语言是回纥语。“其语略与匈奴同而时有小异”①。因此,学术界共认“回纥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文”②。这种语言发展为今天的维吾尔语和西部裕固语。是维吾尔语和西部裕固语的源流之一。回纥...  相似文献   

13.
匈奴动物纹的特征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北方草原广泛出土的匈奴动物纹器物,其年代主要在战国至西汉时期,所表现的动物及其形态与匈奴生存的自然环境及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亦受同期相邻文化的影响。匈奴动物纹装饰艺术形成后,与晚至北朝及中原、西南地区的同类艺术也有着交融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使匈奴中郎将”这一官职,论其起源可追溯到秦,汉承秦制,东汉时正式设置“使匈奴中郎将”,魏晋时演变为“护匈奴中郎将”。该官职的演变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德高望重的廷懋将军的音容和身影,永远留在了他热爱的这片土地上。这是草原的光荣、骄傲与财富。将军留给我们的,不止是思念,还有深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蒙古与突厥     
蒙古语的tengri一词有“天空”、“天神”、“神”三重意思 ,是仅有的几个可以从现代形式追溯到古代形式的蒙古语词之一。《史记·匈奴列传》云 :“匈奴谓天曰撑犁” ,突厥文碑铭中“天”写作 :tenri ,唐代译作“登里”或“腾里”。“Tengri”、“撑犁”、“登里”或“腾里”同源同义 ,可见蒙古和突厥确有一段共同的历史。在广袤的草原上 ,一个个民族迅速兴起 ,又急速隐没 ,使治史者常常作出各种不同的、甚至相互矛盾的论断。其实 ,联盟或国家瓦解 ,民族未必消亡。匈奴联盟中有丁零、乌桓等非匈奴族部族 ,檀石槐的鲜卑联盟中收纳了匈奴部族…  相似文献   

17.
关于匈奴法“拔刃尺者死”的确切含意问题──同林干教授商榷阿尔丁夫(Ardinhuu)《史记·匈奴列传》在介绍匈奴法律时,头一条即是“拔刃尺者死”。《汉书·匈奴传》同。可能是由干这句话浅显易懂,无须注释,故《史记》三家注”、《汉书》颜注均未置一词。唐杜...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部是一块遥远而神奇的土地。在这片神话般广袤、苍凉的土地上,沙漠与绿洲,古道与新城,清真寺的冷月与拓荒者的热血,崇高与卑微,封闭与开放,落后与创新,富饶与贫脊,粗犷与细腻,阳刚与阴柔,都以自己特有的,神奇的存在方式相互抗争着,排斥着,影响着和融合着。而那些“吐纳雄风豪气的西部歌者,正是从这些对象上找到了自己的情感寄托,触发了压抑不住的激情,写出了一首首回肠荡气的诗篇”。显然,西部这块土地正以它特有的气质和氛围造就着中国当代诗坛一批才华横  相似文献   

19.
自然地理具有地带特征,又齐备生物气候因素,它主要受其水源条件支配,呈现呈带状分布。北方广阔草原地带地形错综复杂,有戈壁沙漠、河川湖泊、绿洲草原、山地森林,是典型的内陆型干旱气候。据相关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由于自然气候,在这片土地上从中古至中世纪时期以来生存的诸种人群生业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局部地区从规模农耕或城镇聚落文明出现另种文化态势,逐渐转型为与自然生态相应的游牧经济经营以及兼营采集、渔猎、粗放型农耕等多种生产生计方式,原生性文化转型为多元融合的地域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20.
绿意欲滴的农田,清澈见底的小溪唱着 美妙的歌曲向我们奔来。克拉玛依长出了希望 的翅膀。 --魏世颖( 13 岁) 浩大的引水工程,艰辛的历程,那一滴滴 的汗水,流淌着儿女们浓浓的爱。我不会妙笔生 花,没有伶牙利齿,但我将用行动证明我对母亲 的爱。 --宋薇(13岁) 克拉玛依将是一片绿洲,整个新疆将变 成一片绿洲,整个中国将变成一片绿洲。 --赵岳健(14岁)"在哪个地方流的汗最多,在他眼里哪个地方最美",在油城人眼中,克拉玛依最美。 --王平(13岁) 能将生命的血液注入这干涸了千百年、荒无人烟的土地上来,是我们克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