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学校文化以历史、传统为基石,以校情、时代要求为支柱,彰显着学校教育的特色与哲学精神。北门小学以“家”为精神意象,凝心聚力建设“融和教育”特色文化。承载:悦纳百年教育精髓百年风雨百年情,吴江区北门小学现址原是松陵镇北门街小学,前身为私立亮叔初等学堂。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先儒黄亮叔先生捐田300亩及松陵镇北塘街住宅一幢,创办亮叔学塾,以“诚为本、朴为真”作为  相似文献   

2.
教育,民族之命脉;先生,教育之魂魄。广大教师不仅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文化的传承者,更是培养堪当“复兴中华”人才的铺路人、引路人,实现中国梦的筑梦人。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紧跟时代步伐,肩负起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切实明确“大先生”品质维度的要求,立志成为时代要求的“大先生”。这是新时代每一位教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精神、为国为民、复兴中华的历史责任和奋斗理想。  相似文献   

3.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礼、义、廉、耻”被称为“国之四维”,即国家的四个基本理念和基本准则,它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和治国范式。在依法治国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既要积极借鉴“国之四维”的精华,又要融入法治的时代内涵,将“法”的核心范畴即“权利”与“义务”和“德”的核心范畴即“荣誉”与“耻辱”有机地组合起来,这就构成了新“国之四维”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范式。新“国之四维”的确立,有助于“法”与“德”的各自界定及有机结合,有助于法制精神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确立。  相似文献   

4.
唐文治的治学理念与交通大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已有一批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近代大学。这些百年大学的文化风格、文化传统和精神的传承和形成,大多受益于著名校长的学识修养、人格魅力和办学理念。在交通大学,唐文治把“以明德为先,科学尚实”作为大学的使命和教育宗旨。唐文治先生以其深邃的教育思想、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育事业的忠贞不渝的追求以及为国储才的献身精神,为交通大学“爱国爱校,追求真理,勤奋踏实,艰苦朴素”的校风和“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教学传统的形成,为交通大学发展成为国内外著名的理工科大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理论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相伴相生,其奠基于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的理论资源,随着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历史任务的变化而不断创新发展。在百年实践中,党准确把握“生命线”理论的基本原则,积淀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服从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与人民性相结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  相似文献   

6.
2005年5月16日,河南教育学院院长刘金海在学报主编闵虹的陪同下赴京拜望了著名红学家、《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特邀顾问冯其庸先生。刘金海对冯先生几年来给予学报“百年红学”栏目的热情支持和指导表示感谢,并代表学院诚挚邀请冯先生来郑参加由中国红学会和学院共同主办的2005年全国中青年学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冯先生欣然应允,并挥笔为盛会提写了“百年红学”。学报主编、“百年红学”栏目主持人闵虹向冯先生汇报了研讨会筹办的有关情况。83岁高龄的冯先生精神矍铄、侃侃而谈,对研讨会的邀请人员名单、主要议题和研讨…  相似文献   

7.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出现在《老子》第三十六章之中,历来学人多以“权谋”思想目之。然而,核之三十六章原文与《老子》之其它篇章,皆无“权谋”之相关论述;反而同章之“微明”概念、“柔弱胜刚强”之思想、“利器”之意义指向等,频频见诸其它章节,且明显体现出一种“无物”、“无欲”、“无为”之反向运动趋势,符合《老子》所谓的“反者道之动”的“无为”主张。而作为三十六章的收尾之句,“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其实就是本章所提到的各种要素的归结,即“无为”思想在治国方略上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福州籍著名画家郑乃珧先生诞辰100周年。近日,为纪念这位大师,“画坛巨擘百年辉煌”——郑乃珧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在福州画院开幕。  相似文献   

9.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用生活来教育,给生活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这道出了教育的本质和本体、本源。陶行知先生针对教育的弊端,曾一针见血地揭露:“中国教育的歧途在于抱着分数忘记了人生,  相似文献   

10.
陶杰 《社区》2013,(2):12-12
辛亥百年,上海一套民国老课本重印,叶圣陶编、丰子恺绘,只不过是几十年前的课本,却惊现一个陌生的国度。 首先是课本直排,写正体字,上学的规矩是先向老师鞠躬请安:“先生,早。”“先生”是对老师的敬称,不分男女,都穿一件长衫。放学的时候,师生道别,叫“明天会”。  相似文献   

11.
梁伯钧 《源流》2023,(5):10-11
<正>红色,是火的颜色,蒸腾着熊熊的极温。在粤西广袤的红土地上,红色文化已然走进每一所学校,融于日常教育教学中滋养着新一代,传承着红色基因。传承红色基因实现百年文化超越上世纪初,廉江贫穷落后,教育不发达。1919年,受“康梁变法”及“五四”运动新思想的影响,廉江人邹永庚先生热心创办新式学堂,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如“教学合一”、“教学做合一”、“工学团”、“生活教育”、“社会学校”等思想,一直为教育界所注重,研究也已达到一定的深度。但对陶先生的“因材施教”的思想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因材施教在陶先生教育思想中特别是后期却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杰出的教育家,伟大的民主战士.综观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为民主而奋斗,为教育而献身.“他的人生观是改造中国半封建和半殖民地的旧社会”,“他的教育学说是从改造中国社会成为一个新社会出发”,充满着奋斗的精神,进取的精神,创造的精神.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陶行知先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思想体系,值得珍惜和重视.  相似文献   

14.
为纪念《河南教育学院学报》“百学红学”栏目开办五周年,栏目主持人闵虹主编的《百年红学》一书于2007年12月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百年红学》书名由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题写,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作序。  相似文献   

15.
<正>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实践的成功离不开正确教育方针的指导。1957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标志着新中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并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对新中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为新时代教育实践提供了正确指导。  相似文献   

16.
黄侃和范文澜在“龙学”上的贡献已有不少探讨,但着眼百年“龙学”史,他们二人到底有什么样的地位?还需要一个更为准确而宏观的把握,从而展示现代“龙学”如何开篇。黄侃对现代“龙学”大厦之奠基,人们往往瞩目著名的《文心雕龙札记》,这固然有其道理,但需要指出的是,《札记》一书对《文心雕龙》的诠释重在创作论部分,这对百年“龙学”产生了深刻影响。而另一个历史事实尤其值得重视,那就是黄侃有两位“龙学”高徒:范文澜和李曰刚。作为黄侃的“龙学”继承人,范文澜犹如现代“龙学”大厦的设计师,对“龙学”之传承与建构均起了关键作用。现代“龙学”的主要内容,诸如刘勰的生平、家世及其基本思想,《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文心雕龙》文本的校注整理以及内容的阐释,都在范先生这里发端。  相似文献   

17.
涂又光先生属于百年中国学术史上的第四代。他身上既有这一代的整体风格,又有着与李泽厚、陈乐民、资中筠、江平等第四代学人不同的际遇。涂又光先生是一位卓越的教育思想家,"泡菜说"弘扬了梅贻琦先生的"从游论"。  相似文献   

18.
董泽芳教授是我国教育社会学界的著名学者,对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恢复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纵观先生的教育社会学思想,其鲜明的特质就是“创新取向的本土化研究”.先生倡导及践行的创新取向的本土化,从研究方向上说,是走向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研究;从研究内容上说,是指向教育社会问题的本土化研究.先生秉持“创新取向的本土化”,使先生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呈现出强大的理论与实践生命力,为中国教育社会学研究从“西化”走向“化西”树立了研究典范.  相似文献   

19.
中国长城的起源一直是学术界长期争论、悬而未决的焦点问题。对目前关于长城起源的四种主要观点:“楚方城”说、“列城”说、“城”说和“堤”说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说法虽各有见地,但亦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纵观夏、商、周及春秋战国各历史时期,华夏大地经历了国之数量由多变寡、国之疆域由小变大的历史进程,至秦始皇灭六国才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华帝国。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天子自封及其赐封各诸侯国的疆域皆用土封,即在边界“沟、封树之”;秦长城可以认为是秦之北疆最大的“封”。据此,提出中国古代的“封”是长城最初形态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20.
蔡元培先生说:“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沿着蔡元培先生的思路,笔者认为:要有良好的教育,必先有良好的教育工作者。而成为良好的教育工作者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科学的教育观念。中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是教育自身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时至今日,仍有为数不少的教育工作者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关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墨守陈规,故步自封。参观学习去了,教改试验看了,但回校后仍然做着“应试教育”的事,拿着新词唱旧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