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毅研读《红楼梦》陈毅自幼就爱读中国古典文学书籍,其中一本是《红楼梦》。他刚满10岁时,寄居外婆家,在青海寺学堂师从陈玉堂就读,看过残本《红楼梦》。若干年后,陈毅在成都学校读书时,曾对《雅俗抄》书中所说的“看了《红楼梦》、《西厢记》、《三国演义》等书,就会诲淫诲盗”这段文字,写批语道:“余幼时曾读过《红楼梦》、《西厢记》、《三国演义》等书,并未学偷盗。看书不能看表面,要看实质”。1928年,陈毅随朱德上井冈山。有次毛泽东与贺子珍谈到《红楼梦》,这启发了陈毅再去找《红楼梦》来读。当时处于十年内战时期,斗争艰苦,条件险…  相似文献   

2.
18世纪伟大作家曹雪芹,以其杰作《红楼梦》,把中国古典小说艺术推向高峰。作为古代小说家,曹雪芹的成就是无与伦比的。然而,曹雪芹的文学造诣不仅限于小说,由《红楼梦》作品看,他对诗词曲赋等亦有高深造诣。《红楼梦》人物的诗词曲赋各极其妙,且切合人物个性,就说明这点。《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曹雪芹独创,但也广泛吸取了以前文学的艺术营养。以下就《红楼梦》中的二首词曲与前人对比,看曹雪芹对古代文学的继承、革新、创造。一、《红豆曲》与黄花女儿乩坛诗《红楼梦》第28回,写贾宝玉在冯紫英家酒宴上,喝了一支没标曲牌的曲…  相似文献   

3.
《人生与伴侣》2010,(9):6-7
毫无疑问,李少红非常恨《红楼梦》,曹雪芹的小说在她少女时期被认定是本坏书,如今看她导演的新版电视剧,显然她依旧很恨。这位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曾经自述,第一次读《红楼梦》后觉得鬼话连篇,“这是本坏书,最好不要看。”  相似文献   

4.
林黛玉咏大观园诗有句云:“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这里活剥为题,翻出己意,对当今《红楼梦》的阅读、欣赏和批评,发表一点浅见。《红楼梦》这部作品面世流传已经二百多年,读者群在不断地扩大、更新,研究成果也蔚为大观。时至今日,依据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和当代青年的审美信息,把《红楼梦》的阅读、赏鉴和批评,努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是个值得重视的课题。教化和赏鉴青年人可不可以看《红楼梦》?应当怎样看《红楼梦》?本来是个老问题了。当年鲁迅去西安讲学时已经谈到并且回答过。其中有一段话,堪称很好的阅读指导,不妨把它全引在这里: 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  相似文献   

5.
看过越剧《红楼梦》,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故事谁个不知,《红楼梦》小说大家也都喜欢看,不过,多数人看的都是通行本。虽然也有看过影印抄本的,但一提起“版本”二字,未免感到那是和自己颇生疏而遥远的事。其实不然。谁看书还不挑个好本子,这  相似文献   

6.
从作者立意看,《儿女英雄传》紧承《红楼梦》而来,相反相成,是《红楼梦》另一种性质的续书。但从实际文本看,其内在精神与《水浒传》声气相通,在至刚(《水浒传》)与纯柔(《红楼梦》)间摆动,作者试图刚柔兼备却终究走向了阴阳失调。  相似文献   

7.
如同《红楼梦》的主题之尚无定论一样,《红楼梦》的主线也是研究者们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然而,象《红楼梦》这样的长篇叙事作品,应该能理出一条它的结构主线。我以为讨论《红楼梦》的主线,必须首先明确一个前提,即在《红楼梦》诸多版本中确定一种本子,才有讨论的基础,否则,仁智互见,莫衷一是。那末,确定哪种版本为好呢?以我看,还是以现在大量刊行的一百二十回本为好。虽然它的后四十回系高鹗所续,也不论该续有多少缺点和不足,但普遍认为该续是所有续书中比较接近曹雪芹本意的;仅就该续使《红楼梦》成为完璧而通行于今世而言,把这一版本作为讨论《红楼梦》主线的蓝本,也是理所当然的。  相似文献   

8.
论“新红学”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 1921年,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刊行,掀开了“新红学”历史的第一页。继之,俞平伯先生于1923年写成《红楼梦辨》。曾以通信的方法,与俞平伯先生讨论《红楼梦》的顾额刚先生特地为《红楼梦辨》作序,鲜明地提出:“我希望大家看着这旧红学的打倒,新红学的成立”。顾颉刚先生的愿望在红学史的发展中完全实现了。《红楼梦考证》、《红楼梦辨》问世之后,旧红学的余音虽不绝如缕,但是,从《红楼梦》研究的全面情况看,直到1954年,新红学始终是红学园地上的主要潮流。我们可以把红学生上的1921年到1954年称之为新红学时期。  相似文献   

9.
红学研究中的泛娱乐化、非文学化、非学术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红学研究中存在的单纯追求趣味化、泛娱乐化,对《红楼梦》解读的非文学作品化、神秘化以及红学文章(著述)的非学术化问题,已经超出了学术界,成为当前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这是低俗、庸俗、媚俗文化风气在红学领域的表现,是对《红楼梦》的普及和传承的干扰和背离。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从根本上讲是学术界(红学界)自身存在一些混乱理论没有得到很好地清理,背离了红学的宗旨。《红楼梦》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代表。正确地普及、传承《红楼梦》,正确地向外国人介绍《红楼梦》,这关系到正确地介绍中华文化的问题。我们对《红楼梦》要有敬畏之心,不能任意解构、糟蹋《红楼梦》。  相似文献   

10.
论《红楼梦》与佛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问题的提出《红楼梦》从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到最末一回"贾雨村归结红楼梦",从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到贾宝玉出家做和尚.都有一个佛学思想问题的影子在背后.看《红楼梦》的人被这部古典作品的艺术魅力吸引住了,不一定会去注意这一事实.但为了更好地评价和研究《红楼梦》,谈谈这个问题,不是没有意义的.在全面评价《红楼梦》时,首先应高度肯定它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这是主要的一面;同时也必须看到作者曹雪芹(还有续著作者高鹗)在世界观和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1.
雅俗共赏有两种实现途径:一是朱自清所讲的"屈雅就俗",一是本文所讲的"雅俗兼备",就是面对同一部作品,雅者赏雅,俗者赏俗,互不冲突,均有收获,《红楼梦》就是这样的典范之作。在《红楼梦》的雅、俗两极之间有一个过渡层次的"情",这是《红楼梦》雅俗共赏的关键与分水岭,真正《红楼梦》雅俗共赏的时代还远未到来。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的语言使用是很讲究艺术性的。从关联理论看,《红楼梦》中的语境假设、谐音取义、神话故事,都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语用艺术。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是一个很好的话题,既可以用自己的观点、经验解释《红楼梦》,也可以用《红楼梦》的故事、见解来解读自己的经验、观点。我们如果只是谈自己的创作显得狭窄了一点。在这里说明一下,《红楼梦》与中国文化,其实《红楼梦》就是中国文化,谈《红楼梦》就是谈中国文化,《红楼梦》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毛泽东主席曾经有一句名言:中国有什么呢?中国有悠久的历史,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众多的人口,另外还有一部《红楼梦》。那么,什么叫《红楼梦》与中国文化呢?我今天着重谈的是《红楼梦》里面所表达出来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4.
李莉 《山西老年》2010,(8):36-36
《红楼梦》这部书中有许多太太、小姐、丫环,但是通篇中却没有一个"她"字,这是怎么回事?原来,《红楼梦》诞生时,"她"字还没问世呢。《红楼梦》于1791  相似文献   

15.
30年来,《红楼梦》的影响研究有诸多成就,在流传学、媒介学等方面显示其可行性。就研究现状看,《红楼梦》在影响研究的广度上仍存在着较大空间,在理论运用的规范性上还需引起更多注意。  相似文献   

16.
裴钰 《社区》2009,(23):39-41
《红楼梦》不仅属于我们中国人.还是属于世界的。早在1830年,《红楼梦》就有了第一个英文译本,当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John Davis翻译了《红楼梦》第3回的片段。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英文节译本。《红楼梦》的国外传播也从此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17.
狂放傲世、饮酒避世是魏晋风度的两个主要表现形式,曹雪芹及其《红楼梦》明显受到它们的影响,这在曹雪芹身上及《红楼梦》书中都有清楚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武建雄 《东方论坛》2013,(1):97-100,114
《红楼梦》对小说传统写法的突破主要体现在叙事结构上。主题的复合性使得《红楼梦》在叙事整体结构切分上具有多层次的特点。从宏观建构考察,《红楼梦》采用了单线贯穿、多线并进的叙事方式;从微观结构上看,《红楼梦》在情节组织上具有"生态性"的特点,体现出向传统美学回归的迹象。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80年代,因在王扶林导演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成功饰演贾宝玉这一重要角色,欧阳奋强红透大江南北,他塑造的宝玉被人们奉为不可超越的永恒的经典。然而,就在《红楼梦》引起全国轰动之时,在一片盛赞中,年仅24岁的欧阳奋强却没有顺势成为大红大紫的天王巨星,而是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般看尽繁华,毅然选择了淡出荧屏,飘然远去……  相似文献   

20.
<正> 叙事文学作品都是写人的,人写的,写给人看的:这可说不言自明。那么,《红楼梦》和中国历代长篇叙事文学作品相比较,究竟有些什么区别呢?它的特点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就是《红楼梦》已明显地具有人的主体意识。在这一点上,《红楼梦》虽然有所继承,但已经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具有了相当成熟的形态,为以前的长篇叙事作品所不能比拟,却是可以断言的。这里,试从下列各个层次和方面,对上述问题来作点粗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