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景贤是钱穆去台湾后的第一个及门弟子。他对钱穆学术思想的解读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从“历史整体”的角度解读钱穆学术思想的学术特色 ,认为钱穆的学术既具有普遍性 ,又具有特殊性 ,既具有历史性 ,又具有时代性 ;二是从哲学的角度探求钱穆义理思想的根源 ,认为独特的儒学观是钱穆学术思想的核心。戴景贤的解读虽然不是全面的 ,但却是独特而深刻的。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钱穆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和中西文化的看法主要反映在他的重要著作 《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本文就该书的一些重要内容, 如钱穆的中西文化比较和融会中西文化的思想作了具体的考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钱穆一生以教育为业,在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将他对高等教育的理念在新亚书院付诸实践。他提倡以人文主义为教育宗旨,沟通中西文化,正确处理校风与学风、求学与做人、学业与事业、事业与职业的关系。他提倡的通识教育被延用至今。钱穆对高等教育的深刻阐释为现代大学精神的培育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道"是钱穆儒学思想的核心范畴,钱穆从哲学本体意义上讲"道"的博大深厚,又从人生意义、伦理价值的角度谈"道"的细致精微.在钱穆的艺术哲学中,他提出"道为人生"这一内涵,倡导"涵咏深情的文,心中有道的人;性情与道德合一,人品与文品合一"的艺术境界,把真实的人生与理想的人生纳入到他人生艺术化的思考之中.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后半期,随着世人对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重作理性的审视,钱穆对中国历史和学术文化所作的全面和深刻的阐发,对中西文化比较所作的独到精辟评点,逐渐引起愈来愈多的关注和赞同。所以为钱穆树碑立传,还他一个历史公道便成为史学界乃至整个学术文化界应尽的责任。陈勇先生的《钱穆传》,为20世纪中国学术文化名人传记添列了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6.
“学者不能太急于自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者不能太急于自售”●王国强余英时在一篇怀念钱穆的文章中说:“然而学术价值的高下仍然有客观的标准,也不完全是时人的评价即能决定,时间老人最后还是公平的。所以,在他的谈话中,他总是强调学者不能太急于自售,致为时代风气卷去,变成了吸尘器中的灰尘。”钱穆...  相似文献   

7.
2005年10月20日至22日,由江南大学和无锡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的“钱穆学术思想研讨会”在钱穆的故乡——无锡市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东吴大学、香港新亚研究所等海内外46所高校、研究机构的近8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围绕着钱穆学术思想、钱穆与国学研究、钱穆与中国历史文化、钱穆的文学思想、钱穆与同代文化名人、钱穆的治学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与交流。现综述如下:一、钱穆的学术思想与史学观被誉为20世纪国学大师的…  相似文献   

8.
张光茫 《社区》2011,(20):6-6
钱穆是自学成材的国学大师.平生最敬佩三人:诸葛亮、王阳明和曾国藩。.钱穆一生从未上过大学,最高的学历仅为高中(尚未毕业),更未出国留学,通过十年乡教苦读,他探索出一套独特的治学方法和治学门径。1930年,因顾颉刚的鼎力相荐,才使他离开乡间.北上燕京大学,开始任国文系讲师.从此走向高校教书之路。  相似文献   

9.
钱穆以史学名家,他的文学批评多在史学语境中展开,突出表现于两方面,即一是用历史的眼光分析文学作品以及相关的理论问题,二是以文学印证历史,阐发文学的“心史”意义。与20世纪前期中国文学批评趋新思潮相左,钱穆操持的是两千多年大文化传统的典雅文学观。在他看来,文道合一即人生之文学,因为文学与学术相通,都是人生精神的展示,这既是他提供给我们的广义文学视域,又具“纯文学意态”的人生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0.
钱穆的黄帝观富于比较意识。钱穆强调在世界各文化单位共存的联系之中重新审视中国,这实际上延伸了轴心期理论的上限。钱穆认为,炎帝和黄帝二者之间虽然矛盾有斗争,但是总的说来呈现出互补的关系。钱穆运用近代殖民思想来认识分封制,从而认识到分封制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过程中具有开疆拓土的积极作用,这既有利于扩大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又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  相似文献   

11.
刘文波 《社区》2009,(32):1-1
国学大师钱穆对中国历史尤其是对中国历代思想家及其思想源流的研究和考辨,均自成一家之言。从凡人到宿儒,是由于他读书的开悟得道。  相似文献   

12.
钱穆的教学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寓教于乐,不拘泥于课堂不拘泥于教材,他讲课注重知识性、趣味性与思想性,在转化学生方面极富"心计",效果极佳.本文借助一些具体个案,梳理出钱穆教书育人的几大特点.  相似文献   

13.
"格物穷理"在朱子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钱穆也如此认为,只是钱穆又从"乾道"的高度定性了朱子学的"格物穷理"。在钱穆看来,汉唐诸儒及宋明理学诸儒多在无头坤道上用功,只有朱子能从"乾道知处从头做下",能开创。钱穆本人虽然对朱子学的"乾道"学术品格论述不多,但对朱子学的此一"论断非常重要,因为钱穆所理解的"格物穷理"即"乾道"精神,与传统儒学、宋明理学的"切问近思"、"性即理"等思想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内涵非常丰富。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后,史学界亟需一部新通史以实现“书生报国”。钱穆目睹于此,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构建出了自己的通史观。钱穆认为,新通史应当重视中国历史的特殊性,详于民族文化;兼采汉宋,考据义理并重。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钱穆于抗战期间撰写出了通史之作——《国史大纲》。虽然钱穆的通史观及钱著在当时并未引起主流史学界的认可,但在今天却具有广泛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澧作为一个讲学著述终老的普通经生,在学术史上并没有像康有为等人能在晚清思想界留有重要轨迹,而钱穆却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将陈澧单列一章,并且致以"拳拳向往之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在于陈澧所处的时代与钱穆相似,即他们都处于学风转变的特殊时代;另一方面是缘于钱穆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因陈澧对于新学风的提倡而颇合钱穆"求人才,转世运"的殷切之望。  相似文献   

16.
钱穆的美学思想与中国儒家美学思想有着历史的承继关系.他提出艺术就是道义,艺术就是人生的美学主张,这是他对前人"文道"说在现代人生中进行的新思考和新阐释.这一观点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也是他任何艺术探讨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陈怡 《今日南国》2010,(17):56-58
钱穆对侄子的影响 无锡梅林的东面,有一个叫七房桥的村落。它因钱氏祖先在这里建造了七座大宅,并有一桥将啸傲泾两侧的七房骈连而得名。1912年10月9日,钱伟长就出生在这里。按照乡间习惯,长子出世,照例由父亲取名。但其父钱声一谦让着非要弟弟钱穆给儿子起名。钱穆为此颇动了一番脑筋,最后取了个学名“伟长”。钱伟长5岁时,钱穆已经结婚。  相似文献   

18.
为应对西式流行话语和现代政治转型的挑战,钱穆立足中国传统,围绕法治问题提出了颇具新意的解释。他的法治新诠包含三个递进层次,即普遍性的系统规则和制度、立国宪制、政体安排。钱穆强调现代中国的文明政治需要充分重视民众的自由刚健精神与国家的优良公共治理,在立国宪制中维系一种自由进取的衡平精神。基于对孙中山五权宪法理论的保守化处理,钱穆构划了一个以贤能政治家群体为中心、尊严与效能相维制的衡平政体。其论述一方面包含了对传统礼治、法治的现代阐释与评估,另一方面引入对西方传统的别样审思,呈现出“新诠”之为新的双重指向。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位有着75年教龄的一线教师,钱穆有其鲜明的教学风格。主要体现在教师感情丰富充沛、教学内容选取独到、教学方法运用灵活、教学语言艺术生动等方面。这些教学风格与他的教育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钱穆是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创造性重建的国学大师。钱穆在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从文化的发生论维度、文化的时空维度、文化的个性维度、文化的包容性维度、文化的生命力维度、史学维度等论证了中国文化优越于西方文化,得出了“中国文化最优论”的结论。在当前的“国学热潮”中,重拾国学大师钱穆的精神财富无疑是必要的。钱穆的这些思想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但也有其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