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人才培养。培养研究生独立自主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创新实验教学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基础。针对传统的研究生实验教学模式,作者将PBL教学法理念引入硕士研究生实验教学课程中,显示学生在创新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都有提高,是基础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2.
现国内大多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单位习惯采用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对生物工程专业硕士创新能力进行系统研究,以建立较完整的实践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培养体系;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满足学生求知、探索和创新的欲望,利于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步伐,为专业学位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全面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高校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需求。传统工科研究生培养在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方面重视不够,难以很好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发展和企业要求,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全国范围内40余所高校的工科研究生进行了调查,总结分析了我国目前研究生培养在培养方案、创新意识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实现培养方式多元化、夯实基础教学、突出创新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措施;并基于STEM教育理论,从政府、学校和学生三个层面,提出在工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强化学科交叉融合能力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不足,探讨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从打造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想教育平台、优化培养教育方式、健全科研创新激励机制、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建立创新教育管理及保障体系、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成长环境六个方面对研究生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了探索—六位一体,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政产学研用”合作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35所高校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情况的调查分析和实证研究,认为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调查结果显示专业实践机会少、培养模式单一、与用人需求脱节等是当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不足,而培养模式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根据创新人才素质组成和研究生培养诉求,在分析影响培养质量因素的基础上,总结研究生培养实践,阐述研究生培养的“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的内涵和运行机制,给出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6.
高等学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科技创新体系必须与创新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人才基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互动过程,导师在合理引导的同时,要给学生留一个独立思考与自主创新的空间;学生要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克服困难,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家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录比例不断增加,新工科背景下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已经突破了理论知识层面,兼顾实践型、创新型、应用型等综合复合型要求。而新工科所倡导的“前沿技术引领性”“学科问题交融性”“知识体系多样性”以及“人才培养创新性”的要求为专业硕士研究所培养提供了新思路。因此,在交叉学科的复杂背景下,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熟练的实操技能,更需要自内而外的科研创新动力和实践创新驱动力,所以针对硕士研究教育的短板,提出了研究生综合创新理念培养体系,高质量培养具有“一基础、双飞翼、多棱角”的专业硕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大数据已经成为全球学术界的新聚焦热点,为传统科研方法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新时代和新技术背景下,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更有赖于中医药创新人才的培养,其中研究生培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数据素养又是创新人才的必备素养之一。然而,当前部分研究生存在着创新思维缺乏,科研实践能力、数据素养不足等问题,为此,结合大数据特点并针对中西医结合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学生强化宣传和引导,培养其数据素养能力,加强学术知识的交流和积累,优化课程设置并加强对导师的培养等举措,以期提升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9.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职业技能大赛作为高职教育的一种创新,对人才的培养起到极大促进作用。通过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发展现状的分析,阐述了技能大赛对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及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深刻影响。通过对技能大赛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深刻论述,做到以赛促教,以技能大赛为引领实施教育教学全方位改革以此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0.
以重庆邮电大学为例,分析地方高校信息学科创新型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三条提高该类学校培养创新型研究生质量的对策:通过构建创新平台,引领创新实践,以自主创新带动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培养模式,强化创新方法,以培养模式创新推动创新人才培养;创新课程体系,夯实创新基础,以课程创新拉动创新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1.
研究生培养是我国最高层次的教育,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关系到国家复兴的速度。从创新人才的特点、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硕士学位点对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所采取的措施进行了介绍,指出茶学专业通过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显著成绩。  相似文献   

12.
生产实践技能和创新应用能力是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必备素质,也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实践中的疑难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生产实践技能和创新应用能力。通过具体事例,阐述了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应用能力方面的具体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国内外高等院校经济学课程设置与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分析,得出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应该重新审视经济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其培养的主客体的结论。以安徽省属重点高校为代表的经济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创新能力的提高要从人才的科研能力方面入手,并努力改变教师主动授课与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现状,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创新思维的培养。高校需要依托教师—研究生—本科生联合培养机制的创新模式,通过加强师生间的互动、研究生与本科生的交流、实践教学的比重与高校科研项目的支持等措施,以培养出能够适应国际环境与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兴经济学人才。  相似文献   

14.
培养创新人才是国家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学生"创先争优"活动中,要科学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密切联系学生成长、结合本科、研究生学生特点,加强分类指导,科学设计活动内容,充分调动教师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为学生搭建全方位的师生交流平台,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5.
“本-硕-博”连读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有创新型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研究型大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硕-博”连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来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实践。本文结合华南理工大学所采取的培养模式,从构建本-硕-博连读培养模式、贯通本科和研究生教学计划、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等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地实施这一培养模式,以期培养出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型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CDIO"人才培养理念,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对生物制药技术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从课程体系建设、实习实训、校企合作、技能大赛、学生考核评价方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旨在探索"CDIO"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爱岗敬业、吃苦耐劳、企业"能用"和"好用"的高素质应用型的制药和化工人才。  相似文献   

17.
从中外研究生教育模式看创新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的热门话题。本文从创新、创新型人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谈起,通过对欧美及日本一些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从办学模式、培养制度、师资力量、学术环境等方面来探讨这些国家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异同,并借鉴其培养模式的特征与中国高校研究生培养现状相结合,探讨性提出中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创新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灵魂,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核心和根本任务。文章在分析创新本质的基础上,明确了创新的不同形式,然后根据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及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差别定位,将该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定位为应用创新能力培养,最后探讨了该专业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以期为加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本文从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基本素质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三个不同层次 ,分析了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着重阐述了以培养方案为核心 ,强化工程教学与工程实践的结合 ;以技能竞赛为补充 ,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以创新创意作品竞赛为引导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0.
培养创新人才是国家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学生“创先争优”活动中,要科学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密切联系学生成长、结合本科、研究生学生特点,加强分类指导,科学设计活动内容,充分调动教师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为学生搭建全方位的师生交流平台,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