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前后相继、与时俱进的历程,具体体现为:发展的重要性上从"落后就要挨打"到"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的道路上从"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根本任务上从"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的目标上从"四个现代化"到"四位一体",发展的战略上从"两步走"到"新三步走",发展的导向上从"多快好省"到"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上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2.
学术期刊市场化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地方高校学报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就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从而有的放矢地专注发展。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层次定位,锁定自己的目标市场;其次,要找准自己的地域特色定位,做足地方文章。第三,要以市场为导向,科学插位,探索学术市场需求的"蓝海",形成新的定位,最后,要有科学合理的目标定位,促进学报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大学由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高等教育的前瞻性特点表现得越来越突出。作为高等教育载体之一的地方普通高等院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办学者不得不走特色发展之路,将办学的重点从扩大规模、拓展领域转移到强化特色、培育特色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4.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是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中国梦"进程中赋予大学的使命责任。首先,要求所培养的人才不仅具备"三心四能",而且还能实现"五个结合",即社会担当与健全人格结合、职业操守与专业能力结合、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结合、历史眼光与全球视野结合、创新精神与批判思维结合。其次,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功能的核心和关键。再次,坚守"教师主体,学生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重要前提。要确立"教师主体"地位,就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包括转变观念、改进作风、彰显教师个性、加强教育培养、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方面。实践"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重点要抓好两个关键环节,一是通过实施专业核心课程制度和推行课程实施大纲制度来建立高水平的课程体系;二是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5.
本文系拙文《大学"去行政化"论纲——论大学问题及其治理(之一)》的姊妹篇,也是笔者正在写作的《论大学问题及其治理》系列评论之二。 本文所谓"去GPD化",是针对目前高校盛行的盲目追求所谓"论文"发表数量这一"学术GDP"现象而言的。此处的"高校科研",除非特别说明,主要是指人文学术与社会科学研究(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创意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创意人才的培养,地方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专业机构,对创意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地方高校创意人才的培养现状出发,研究当前地方高校创意人才培养的不足,提出了地方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从培养模式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两方面对地方高校创意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日本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兼职人员数量多,中老年人比重大,高学历化较明显,教授职称比例高,近亲繁殖和学阀控制较严重,工作阅历较丰富,总体待遇较优厚,职业生涯较稳定等八个特点.它们有的反映着西方高校的共性,有的则带有着东方文化的烙印.日本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上述特点对我国高校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发展是教师才智、经验和心态提高的过程,具有阶段性、动态性、地方实践性特点。地方高校教师与其所在"生活空间"、"社会空间"的相互关系的要素集合构成了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动力系统。该系统以地方高校教师为主体,以其所在的"生活空间"和"社会空间"为两翼,通过系统间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对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发展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9.
陈应侠  李永发 《江淮论坛》2011,(2):161-165,155
独立学院发展已经进入了规范办学时期。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计划用5年的"过渡"期,引导独立学院向"撤"、"并"、"转"3个方向发展:"撤",即被市场淘汰,自生自灭;"并",即被收归到举办高校,成为其中一部分;"转",即脱离举办高校真正独立为民办高校。然而,现有独立学院形式千姿百态,切忌单一思维与模式进行规范,应该根据省情、校情不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多元化发展:既可以演变成私立大学,又可以转换成公立大学,还可以发展成国有控股或民营资本控股的股份制大学。  相似文献   

10.
从高校本科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和区域经济嫁接的必要性入手,通过分析二者嫁接的内涵与特点,探讨了应用性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实现优良"嫁接"的途径和方式,学校要在专业、人才、成果的应用性上做足文章,地方政府要宏观指导和科学管理,构建校企合作、交流和互动机制,以期通过对应用性高级人才的有效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学生发展、学校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共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