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从对腐朽文化的批判与民族新文化的重构这一视角出发,分析巴金、老舍、曹禺作品中所反映的家族文化,指出这种批判与重构,实际就是我们民族的自我更新和自我调整,同时也是民族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夏目漱石的晚期小说《心》形象地诠释了荀子的解蔽思想,指出只有在真诚的反思中敞开人生,在忏罪意识中批判自我,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同时也隐含着作者对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批判和对国家前途和国民命运的担忧。这是日本近代知识分子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不断确认自我、反思自我、追求自我归宿心路历程的反映,是作品真实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3.
《黑暗来临前的夏天》的叙事策略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丽丝·莱辛(DorisLessing,1919-)是战后英国最有独创精神的一名杰出女作家。她的作品常以罕见的深度和广度反映了妇女的精神世界和生存境况。《黑暗来临前的夏天》(TheSummerbeforetheDark)是莱辛所写的最为畅销的一部小说,作品描写了中年妇女凯特在一个夏天抛弃了女性的传统模式进行艰难的自我定义和自我寻求的历程。本文主要从叙事视角、叙事人物、叙事手法等方面对该作品的叙事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台湾现代派女作家欧阳子小说的人物心理作初步探讨,从作品的具体内容出发,分析了作品中人物所走的两条充满苦斗、抗争的倾斜的心路;自我的追寻和变态的爱恋;指出欧阳子在作品中所反映的人物的变态心理在特殊的人、特殊的环境中的合理性,认识作品既有模仿西方现代派作品的一面,也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现实的一方面;同时认为,表现现代人在各种矛盾冲突中被扭曲的灵魂,并以此探讨人生真正的价值,应成为文学所反映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5.
据现有资料,自明万历年间至民国初年,约有32位女性作家创作过戏曲作品。她们多来自于诗书之家,主要生活在江南一带,几乎都有诗文集遗世。现存女性创作的戏曲作品全本和残本39部,约占总数的一半。这些作品题材一般取自古人古事或身边的见闻,大多表现为对亲情和爱情的书写,个别作品直接抒发女性自我情感和反映当时较为重大的政治事件。  相似文献   

6.
在市场经济时代 ,我们的艺术需要走出象牙塔 ,面向大众 ,面向生活 ,因为艺术是供人欣赏接受 ,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我把欣赏者的欣赏需要分为艺术作品的感性需要和理性需要 ,就是说 ,欣赏者需要的艺术作品是感性的美和理性思考的并存。受众是艺术的创造者和接受者 ,性别的不同使受众的思维方式不同 ,需要不同。受众渴望扩大视野 ,走出自我狭小的天地 ,反映自我又超越自我 ,反映生活又超越生活的作品。一句话 ,欣赏者需要更有文化 ,更有个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汗水》是佐拉·尼尔·赫斯顿早期的一则优秀短篇小说,作品描述了一对黑人夫妇之间的冲突。小说不仅叙述了在父权社会统治下一位黑人女性的自我觉醒、反抗和胜利,更加反映了白人对黑人同化与压迫的胜利。  相似文献   

8.
作为男权社会背景下诞生的经典童话,《灰姑娘》折射出当时社会女性被男性主宰、附属于男性的现实。作品的主要元素反映出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评价标准及其命运的掌控。这种男权意识的烙印对女性的自我觉醒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当代读者,尤其是女性在解读作品时深思。  相似文献   

9.
多丽丝· 莱辛在《好邻居日记》中书写了英国社会中边缘群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在消费社会的话语建构下,作品中的老年群体和女性对自我身份产生了怀疑,而身份焦虑背后指向的是他者的困境.通过不断追寻爱,老年群体最终实现了身份认同.莱辛的小说展现了人在消费社会、父权制度等压迫下的多重困境,反映了莱辛对边缘群体追求自我身份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0.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以新西兰为背景的儿童题材短篇小说,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儿童形象。曼斯菲尔德通过这些作品寄托了对故国、家人的眷恋以及对爱弟的无尽哀思。作家笔下的儿童形象反映作家的童年情结,也反映了她渴望关爱、追求自我身心和谐以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心结。  相似文献   

11.
美国戏剧大师尤金·奥尼尔戏剧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经历着心理上的艰难抉择和痛苦成长:人生目标从模糊到清晰,从无所适从到理性思索;自主地位从受制于男权到命运自我主宰.这反映出剧作家奥尼尔个人对女性认识的逐渐地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爱情作为陈染作品中描述的一个重要对象,隐含着深刻的性别反映意识,通过对童年创伤性经历的反复书写,陈染试图从父权制文化对女性的压抑、专制的洞察中揭示出现实社会中女性的生存困境。正是通过这个艰难的自我审视过程,陈染将对于爱情的追求最终实现为对自我的清醒认识,这是一个女性主体的自我蜕变更新的曲折历程,这个个体的意义显示出更多的是性别文化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13.
在《尖枞树之乡》中,朱厄特强调女性的自我体验,试图在两性领域达成一种妥协,实现两性世界平衡的美好理想。这部作品清晰地反映了朱厄特理想的两性关系,她强调女性的自我体验,两性之间互相传递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自我问题是佩索阿作品的重要主题。本文以他的一部追问和探索自我之谜的杰作——《不安之书》为切入点,探讨佩索阿作品中对自我的分裂与无限的深刻揭示。  相似文献   

15.
《心》是夏目漱石的后期代表性作品,它通过对年轻时期知识分子的先生、K和“我”的心理描写,反映了处于当时日本社会急剧转型期的青年人对爱情与亲情、对人性善恶,及在他人和自我关系处理方面的思考,和彷徨不安的心理状态.这部作品对当今的年轻人也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教本,其教化和启迪作用值得人们去重新翻阅,从中获得心灵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兰花梦奇传》是晚清一部反映女性在父权、夫权压迫下的悲剧命运的小说,在当时大量涌现的反映中国女性接受西方先进思想后迅速获得自我解放的同类作品中,属于异类。作品形象地展示了这样一个当时为人们所忽略的重大问题:中国女性的真正解放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女权主义思想要被国人彻底接受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疯狂成为美国文学的时代主题。塞林格在作品中刻画了大量的这类具有神经症和精神病的文学形象。他们试图追求自我表达,摆脱异化,因而被看成疯子。他们的疯狂反映出现代社会权力统治和科技发展导致的社会异化现实。文章从权力理论和人格理论等角度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挖掘这些疯狂形象的表现和疯狂背后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8.
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表现出典型的空间叙事特征。小说中选取的三个关键的地质空间对烘托氛围、塑造人物和表现作品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时空体空间共时层面布里奥妮和罗比处于运动趋势,而塞西莉亚处于静止趋势,这不仅与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相吻合,而且反映了历史事件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历时层面布里奥妮的运动呈现环形运动的特征,这种环形运动的轨迹反映了布里奥妮从懵懂无知到自我悔过的成长过程。"多重视角转换""并置""闪回""重复"等手法使该小说取得了叙事的文本空间,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9.
村上春树的作品反映了人类最为根本的问题,即生与死、现实与虚幻、找寻记忆与自我,以及爱的本质。其作品风格体现在四个方面:1.虚幻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融为一体的结构;2.在主题上用隐喻诠释了对战争与社会的认识;3.运用不同形式的文学体裁、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式手法;4.文体具有异质性,句子简洁、幽默、有节奏感。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活跃于当代文坛上第四代女作家们根据她们的成长经历和生活体验创作出无数优秀的作品.她们一方面在创作的历程中往往会不知不觉地流露出历史的痕迹,使作品打下传统文化观念的烙印;另一方面由于女性意识的自我觉醒、特别是受了转型时期文化思潮的影响,她们开始对女性的生存处境表示质疑和反抗.这也便构成了她们的文化立场, 折射出女作家们的精神世界, 反映了她们对当下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