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翻译实践中由于忽略语篇连贯而引发的误译屡见不鲜.从语篇视点的角度出发,对翻译实践进行重新审视,并据此论述语篇视点与翻译策略之间的关系成为探讨的重点.目前,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已经从对词、句的关注转移到对语篇结构的研究.翻译时,应该遵循语篇结构理论的重要性,注重语境的需要,避免严重的翻译腔、  相似文献   

2.
语域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有语言根据使用场合发生变化而形成的语言变体就是语域。本文从文本的角度来探讨了语域理论与翻译的关系 ,揭示了影响语域的三个因素 ,即语场、语式和语旨 ,并针对不同的语篇范围和语篇方式以及语旨的变化提出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陈力歌  龚立 《学术界》2006,(3):200-204
位在译学研究中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概念。具体到文学翻译领域中,语篇作为文学翻译的单位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语篇翻译满足了文学翻译所特有的艺术审美性和深层次的意义分析的要求。此外,语篇还突破了词、句、段等传统语言单位的界限,将源语语义和话语结构在目标语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对等。  相似文献   

4.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分析理论认为语篇是翻译的基本单位,语篇的连贯性作为语篇翻译的一个深层语义特征,在以语篇为单位的语言翻译中尤为重要。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分析理论出发,对语篇翻译的显性连贯性的衔接方式以及衔接机制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以期能够对翻译实践带来一定的启示,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韩礼德语篇分析的理论被引入翻译研究以来,已有众多研究者利用语域理论分析不同文体的翻译问题。本文利用刘泽权提出的模式,对惠特曼的《啊,船长。我的船长。》的原文及四种译本进行语域分析与对比,证明语域分析的完整模式不仅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语篇分析,而且可以作为翻译评析的基本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刘小云 《广西社会科学》2008,19(11):174-178
随着语言学理论在翻译领域的推广应用,语篇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已经成为翻译教学的有效策略。以语篇意识指导翻译教学,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提高全篇译文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语篇翻译必须经过语篇解构和语篇重构两个步骤,语篇解构是语篇重构的基础,解构是前提,重构是目的.当今,大多数研究都局限于前者,语篇重构的研究在翻译理论中依然是一个被忽视的领域.本文从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语篇上的差异、认知环境的差异、修辞手法的可译性限度等四个方面,分析了语篇重构之滞碍因素.  相似文献   

8.
胡作友  张小曼 《学术界》2006,(6):212-217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处理好语篇翻译的关键在于把握语篇实体和语境诸要素的关系。在翻译理解过程中,译者应当充分考虑到影响翻译过程中的各种语境因素的作用,这样在翻译时才能达到与原作者的心灵契合。在翻译表达过程中,译者既要充分发挥目的语优势,关照语篇翻译的七要素,使译语读者能够顺利理解原语语篇的题中之旨及题外之意,又要充分照顾原语语篇的社会文化语境,充分尊重原语符号所承载的文化差异。得当的语境分析有助于克服文化因素的干扰,有利于取得功能对等的翻译。  相似文献   

9.
胡作友  张小曼 《云梦学刊》2006,27(1):145-148
从意图性与翻译中的功能对等、意图性与翻译中的隐含含意的传递以及意图性与语篇翻译策略的制定等三个方面对意图性在语篇翻译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强调指出意图性作为语篇语言学家Beaugrande&Dressler提出的七项语篇标准之一,译者在翻译时必需考虑意图性。  相似文献   

10.
汤培蓉 《南方论刊》2007,(4):104-104,101
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翻译研究开始朝语篇层次拓展;衔接是构成语篇的重要条件。整个语篇翻译过程中,衔接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试从翻译过程来看衔接在语篇翻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翻译的实践精神为切入点,探讨了翻译的本质,重新审视了译者主体性与原作和读者的关系.分析了当前国内的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现状,提出在借鉴西方译论的同时,要重视和加强对民族传统翻译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这是我国翻译事业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出三藏记集》记载了我国东汉至南朝齐梁年间的佛经翻译情况,是佛经翻译史研究的重要史料。《记集》从四个方面记录了这一时期的翻译思想和实践:僧祐从语言学和文艺学的角度对翻译的看法;译经僧们多用“出”表示翻译;佛经翻译原文多为胡本;译场的基本结构已经确定。  相似文献   

13.
翻译要做到信、达、雅,确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对于哲学文献的翻译来说,则是更加不容易的.因为,这不仅有语言文字上的困难,尤为困难的是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同、价值理想不同.我们与西土人士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思维方式,我们和它们之间存在着根本的民族差异.我们的翻译工作就是要凭借而又超越语言文字之限而达到对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了解和把握.我们中国人的理解的"前结构",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成见",与西土人士的传承物是大异其趣的,因为我们与他们之间的民族精神是根本不同的.这样看来,忠实于"文本"原意的翻译似乎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我们翻译工作中的困难或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在于厘清我们视域中的两个盲点.第一,各个民族的语言、民族的文化、思想与哲学都面对着一个共同的隐性的或潜在的主题,这是我们对话、交流、沟通的前提;第二,我们要改变"文本原意"的错误观念.针对哲学文献翻译难点的特殊性,为了改善我们的翻译质量,我想提出三点建议:(1)译本的多元化.(2)直译本与译述本互相并行.(3)译名的分歧不必强求其死的统一,由各个译者自己把握"文本"的语境来作抉择,但是,要在恰当的时机,组织召开讨论译名统一问题的学术会议,以便增进共识,提高译作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翻译与注释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从原语到译语的翻译过程中 ,语言文化因素必然会给翻译带来各种障碍 ;在处理这些障碍时 ,“注释”起到了独特的作用。文章把译文中的“注释”分为三种 :句中注释、句后注释和文后注释 ,并通过大量的例子来说明各自在翻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思维与翻译     
翻译表面上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其本质却是一项思维活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对于翻译至关重要,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翻译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双语交际能力即翻译能力。如何培养涉及翻译教学的方法、外语教育理念以及翻译教学的原则等方面的内容,翻译教学应当始终遵循交际原则、文化原则、系统原则、认知原则、情感原则,其中交际原则是最重要的原则。功能教学法强调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使教学过程交际化,它们是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以实例介绍了法国学者,尤其是早期德里达、勒维纳斯和马里翁这些现象学家,对德语现象学术语的翻译并从中引申出一个原则("翻译即释-义")和两个准则(准则一:"义理优先,兼顾其它";准则二:"如无必要,切勿增加新词"),然后运用这些原则和准则探讨了几个现象学汉译中的热点或难点问题并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希望籍此敞开德语现象学的法语翻译对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所以隐喻是两个认知领域的语义互动。本文运用认知学理论分析了隐喻的三个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隐喻的翻译原则以及翻译技法:1.保留原喻体形象;2.喻体形象转换;3.舍弃形象只译喻义。  相似文献   

19.
隐喻的研究由来已久,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现代隐喻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与行为方式,一种认知手段.隐喻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特定民族的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在翻译隐喻时,译者要根据隐喻的认知方式,采取不同的翻译手段,以取得文化传真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